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 (ID:icwise),作者:芯谋研究,题图来自:《一代宗师》
最近走访企业发现行业正在企稳,但同时也看到新老问题正在加速暴露,如去中化,低水平内卷以及过度资本化等。在美国制裁叠加经济下行周期以及产业逆周期的作用下,这些问题似乎更加尖锐,更难解决。但事在人为,有些问题并不如想象得那么无解,而有些问题反而比想象的更加严重,要加倍重视。
不惧去中化
去中化毫无疑问是目前对中国半导体冲击最大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是在国际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芯片制造公司的设备有80%以上是国际企业供应的;中国先进的芯片设计公司依赖于国际先进Foundry的先进工艺;中国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国际终端产品需求而产生的。不夸张地说,中国半导体是站在全球市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现在他们撤梯子了,中国半导体的成长逻辑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必须直面全新的挑战。
一是前沿技术受到钳制。前沿技术最具创新活力,也最具创新红利。立于潮头的前沿技术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回报,可以获得主流的市场地位。例如前几年的华为手机,近几年的电动汽车。前沿创新意味着行业霸主还没来得及建立统治地位,没有扎紧篱笆,我们参与其中获得成功的概率远大于后发追赶。这也是美国对最前沿领域直接狙击的原因,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AI芯片、先进存储芯片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直接受到制裁。
二是去中化广泛改写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西方以压迫终端企业离开中国市场为前导,再胁迫相关供应链企业离开中国为后继,大幅改变了中国制造业尤其高端制造业的生态。
去中化的影响正在显露,后果确实也可怕,但并没有到了人们想象中无可挽回的地步。
首先国际企业的脱钩已经渡过了最高亢的时候。我们要客观地看到,去中化一直伴随着疫情防护潮起潮落,脱钩的势头已经伴随着中国国门的重启明显回落。前期ST CEO在抗疫放开的第一时间访问中国,敲定32亿美元的项目落地重庆;近期英特尔CEO、高通CEO先后访问中国,说明国际企业始终想留在中国,他们也在积极行动。
其次,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困难时期,西方政府不能无视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西方政府发现命令本国企业彻底离开中国没那么容易,因为很多离开中国的国际企业经过前期试探,发现东南亚等其他备选区域问题多多,中国无可替代,虽然再迁回来暂时不太可能,但继续外迁也很难抉择。由于通胀压力等因素,西方政府不得不正视中国制造的积极因素。所以近期美国商会,美国财政部长的先后来访,意味着西方政界去中化的戾气得到集中释放后,他们重新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我们正在行动起来。总投资32亿美元的ST项目落地重庆,这是脱钩以来最重磅的中外半导体合作项目,芯谋研究深度参与此次项目招引。在此次招引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因地制宜地寻找和创造合作机会,设身处地为国际企业着想,拿出足够诚意,总能找到继续合作的机会。目前与国际企业合作有很多困难,但西方的制裁政策逐渐明朗,不确定性大幅降低。国内国际企业开始积极推动合作,所以总体衡量机会远大于困难。只要多方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重磅国际合作到来。
看淡拆墙式内卷
外部寒气逼人,但内部中国半导体企业却裂变得热气腾腾。在最近的semicon 2023展会上,欧美企业没几家,日韩企业只有区区几家,但国内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设备、材料领域涌现了大量新企业。仅仅离子注入机领域,我们已经知道的企业就有7、8家。诸如此类低端内卷故事正在全行业上演,半导体企业数目正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家。
那些在展会上初试啼声的新企业,个个自信满满,说起自己唾沫翻飞,谈及对手那是相当不屑一顾。但是舍我其谁的雄心,必须面对技术人才越裂变越分散,知识产权四处泄露的窘境。
投资数目较小的设备和材料裂变热火朝天,资本密集型的制造领域也没有闲着。国际IDM加速分拆代工业务,或者向Fablite转型,国内设计公司依然逆规律而动,试图成为IDM。这种无限裂变是中国半导体的痼疾,每家新企业的出现,几乎都伴随着一个个老东家被拆墙,成熟团队被拆散,知识产权流失的故事。
不过从过往来看,尽管这种内卷问题多多,但似乎又是中国制造进阶的成熟路径。无论以前的家电、光伏,还是现在的新能源车,中国制造取得成功的行业,几乎都从低端内卷成高端,从成熟卷到先进,最后卷成世界第一。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成熟工艺的芯片制造再过几年也将卷成世界第一。所以内卷不怕,只要卷得其所。相信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侵权式内卷会越来越少,中国制造进阶的成本会越来越低。
过度资本化的毒
相比去中化与内卷让企业叫苦不已,资本投喂自然让企业甘之若饴,但资本化过度却是中国半导体最苦的毒药,其危害远大于前二者。
例如无限裂变背后的主要推手就是过度资本化。这种层层裂变而来的企业,其竞争力之弱资本不是看不见,但有上市这根胡萝卜在前,理性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只要上市成功,再大的风险也值得。这种无所顾忌的资本往往很心急,今天刚投资,恨不得明天就再开一轮,开一轮估值就能增加20%。估值做起来后,赶紧把财报做漂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抓紧时间跑步上市。
科创板是推动中国半导体最强大的孵化器,产业资本在这里找到了便利的出口,但这里也集结了一些试图以半导体、以国产替代为发财工具的资本。最近金融领域反腐,说明资本市场从来就要警钟长鸣。
我们盘点了2019年到2022年科创板半导体上市企业创立到上市所用时长,发现了一些容易过度资本化的客观因素。
2019年科创板开板,精挑细选选定了一批企业,以成立10年以上企业为主体,其次是成立16-20年的企业,较小部分是成立20年以上的企业。这恰好契合我们的认知,一个半导体企业要想做出成绩,必须埋头苦干10年以上。
科创板一炮打响后,市场受到极大鼓舞,2020年上市的企业大幅年轻化,相当比例0-5年的企业跃上舞台,也有一定份额5-10年的企业上市成功。2021年对上一年的激进做法做出修正,0-5年的企业大幅减少,5-10年、10-15年、15-20年的企业刚好三分天下,呈现出一副中庸取向。到2022年又做出调整,10-15年,15-20年的企业不占据优势地位,5-10年的企业一家独大。
半导体企业登陆科创板的审核机制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但演化有序,有明显的规律可循。目前成果是成立5-10年的企业在稳步且显著增多,成为最具优势年龄构成,其次是10-15年的企业,二者占据绝大多数份额,总体越发年轻化。这个年轮构成大概会成为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将来的长期格局,也就是说越来越多成立不足10年,甚至5年左右的企业就能上市。
这个思路本身是合理的,也契合注册制的总体思路,能够推动半导体产业快速成长。但快速的财富效应也吸引了各路“神仙”进入半导体,它们唯一的诉求就是跑步上市,快速发财,从不考虑芯片造得怎么样,因而不惜弄虚作假。这就是我们担心的过度资本化。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半导体没有办法速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要拿出时间成本和真金白银扎马步练内功,才能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轻飘飘地就能获得成功,何来卡脖子之说。
过度资本化不仅扰乱金融市场,更严重的是腐化了半导体产业,把一个个本该强链补链的半导体企业,变为纯粹牟利的工具;把一个个本该钻研技术开拓市场的企业家,异化成了理财大师。
在这种资本的控制下,部分企业陷入资本漩涡。没有上市的要全力冲刺上市,上市了的要随股价起舞,随K线涨而笑,随K线跌而愁。上市融到资也不敢投入研发,不敢扩产,不敢去上新产品,因为所有投入都会被计入折旧,会影响财务报表,影响股价。当一切让路于市值管理,让路于“赢利”解禁,让路于资本利益,这些半导体企业就放弃成长,背离了科创板的初衷,背离了国家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初衷。如果这样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人心就会更加浮躁,风气就会变坏,没有人愿意去吃苦,没人愿意去搞研发和生产。
外在的苦往往帮助企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的苦其实就是成功的磨刀石。而带着甜味的过度资本化反而容易腐蚀心性,瓦解斗志。无论个人还是行业只要心态毁了,就一切都完了。历史上出现过无数这样的故事,那些没有被长年的艰难困苦考击倒的好汉,仅仅在尝到一点胜利的甜头之后,利欲熏心,丧失斗志,迅速消亡。
结语
去中化的后果正在全面显露,低端内卷也一浪高于一浪,我们的半导体产业无疑正在进入艰难模式。但我们相信外在的困难、正面的打击是打不倒中国半导体的。制裁只会坚定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技术和产品上的内卷迟早会卷出世界第一。我们的市场,我们的政策工具,我们现有的产业基础,能够支撑我们战胜困难。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过度资本化,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要是造芯人一门心思发大财,把精力全都放在做高估值、运作上市、美化财报、管理市值,独独忘掉了研发芯片、制造芯片,要是这些人成了气候,整个行业的精气神就散掉了。
其实从长远来看,相比长期主义,这样做只能赚到一点睡不好觉的小钱。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容易露出马脚,根本不可持久,完全得不偿失。而在真正的产业道路上,只要下苦功,满眼都是大机遇;只要能坚守,国家和市场一定会给真正解决问题的产业人摆好奖杯,更少不了丰厚的市场回馈。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调整,形势的进一步明朗,规则的进一步完善,行业会逐渐冷静下来。那些目光长远,胸怀大志的企业家也一定会回归劈柴喂马,苦练内功的“芯福”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 (ID:icwise),作者:芯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