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ID:gmrb1949),作者:汉卿,责编:王子墨,编辑:张雪瑜、王远方,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夏天,北京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清华北大门口。
早上7点多,参观通道还没放开,就挤满了穿着短袖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大家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在校门口拍照。导游们举着小旗子,让孩子们不要走散。
这是今年暑期研学具有代表性的一幕。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来到北京,奔向中国高等教育的“圣地”清华北大。但是,由于今年研学需求实在太旺盛,两所高校又实行预约制,导致很多孩子的所谓“清华北大游”,变成了在校门口拍照打卡,徒有形式。即便好不容易排完了长队,进入到校园,在烈日的暴晒与研学机构的催促下,也只能匆匆游览一过,完全达不到研学效果。
研学在今年变得异常火爆,一方面是有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家长与孩子的出游热情得到极大释放。但是,研学市场在繁荣壮大的同时,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介入,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包括收费缺乏统一标准、路上时间太长、游览时间太短、研学内容名不副实等。一些家长吐槽,研学团不如叫“厌学团”。
应当承认,如今研学是一块很大的市场蛋糕,一些研学机构不管有没有能力,具不具有专业性,都火速入局,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研学质量参差不齐。
7月5日,前门西公交站附近,从旅游大巴车上下来的学生。(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也需看到,研学一头连着机构,一头连着高校。在规范研学市场的同时,如果高校的开放程度更大一些,入校途径更方便一些,秩序管理更细致一些,是否也可以减少乱象,让家长和学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研学团进入高校,当然会对学校的秩序管理带来一定挑战。今年,关于高校要不要恢复开放,舆论场上已经进行了不少讨论。大家普遍的共识是,尽管大学生未必一定要像所有公共场所那样,彻底全方位地开放,但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本身也有亲近公众的义务,不应该向公众紧闭大门。在这种呼声之下,大多数高校已经恢复开放。
目前,对于研学团,不少高校采取的是预约加上有限开放的策略。这种考量有其道理:如果完全打开大门,学生在暑期大量涌入,可能会超出校园承载力,冲击学校正常运行秩序;如果校园所有场所无差别开放,研学就会影响到学校师生正常的科研、办公与休息,负面效应无法忽视。
以最受学生欢迎的清华北大为例,在同样采取预约制之外,北大要求,教学、科研、办公、图书馆、体育馆、宿舍等场所为非开放区域,谢绝参观。清华也规定,参观人员须按照规定路线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参观,参观人员所乘坐的各类车辆禁止入校,非开放区域和校内教学办公楼宇不对参观人员开放。这都是维持学校秩序的必要考虑。
大学的秩序是硬杠杠,学生的研学需求又是真实存在的,在秩序与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就是基本的解题方向。问题是,如何找到这个题目的“最优解”?
细致的摸排与分析是必要的。现在,随着暑期出游进入高峰,各大高校的研学人员数量也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各大高校不妨对近期的入校人数进行一个总体分析,计算出每日入校学生的数量,据此开放预约名额。甚至考虑到暑期研学需求大,不妨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名额,以充分承接家长与学生的研学需求。
更进一步,学校也可以对未来校内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会议安排、公务接待等工作进行通盘分析研判,如果某一天校内活动不多,校园秩序维持压力不大,不妨在当天多放出一些预约名额,把更多学生请进来。在高校大数据管理已经比较成熟的当下,这项工作并没有多少难度。
实际上,客观而言,除了清华北大承载着强烈的研学需求,其他城市的一些高校,可能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入校压力,这些学校完全可以对研学学生降低门槛,开门迎客。学校要做的只是做好进门安保检查、校内加强路线引导管理而已。
假期研学,本质上是一种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既可以增进学生见识,也能帮他们坚定目标理想,社会应该包容鼓励这种教育方式。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学习成长。面对这种日渐火热的教育形态,高校首先是正视,其次是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手段,满足好、对接好这一社会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ID:gmrb1949),作者:汉卿,责编:王子墨,编辑:张雪瑜、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