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已经很久没有引起如此大范围的讨论。
《人民的名义》正式播出不到10天,前12集的网络端播放量达到13亿,豆瓣评分8.8,共计有4.5万人对此剧做出了评价。除此之外,《人民的名义》的粉丝还为此剧建立了小组,共有1.2万人参与。戏中的主要人物:李达康、高育良都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此剧成功,关键词是剧本。导演李路曾对媒体表示,看完三集剧本才决定加入。只在电视剧里出现了一集,饰演逃跑副市长“丁义珍”的演员许文广曾经拒绝出演贪官,但同样在接到剧本后改变了主意。
那么,这部主旋律热播剧的剧本胜在哪里?诞生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政策环境的改变,是此剧诞生的必要条件。
2004年,广电总局就曾经规定:对于涉及纯案件、展现犯罪过程、暴露侦破手段、有血腥暴力内容的涉案剧不允许进入黄金档。
对于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同样管控严格。《人民的名义》剧本作者周梅森在创作出《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几部作品之后,封笔八年。
直到2015年前后,对于涉案、反腐题材影视作品的管控才慢慢放松。《刑警队长》的问世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而近两三年,政府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强,“却始终没有一部像样子的片子来反映”,2015年7月11日立项的《人民的名义》,正当其时。
而剧本内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大尺度、细节真实。
政策允许的“大尺度”
贪腐的级别达到副国级,在反腐剧里可以说是大尺度。而这样的“大尺度”显然得到了政策的支持。
最初,剧本贪腐的最高级别只是一个省委常委,拿到作协翟泰丰书记那里过目,后者看了非常恼火。他说,
“坏人怎么能只写到一个公安厅长,正国级副国级的大老虎打了这么多只,十八大后还有这么多贪官还不收手,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同样,在2015年7月11日,《人民的名义》剧本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李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作品中的腐败分子可以是更高级别的官员,结合现实中中央打击腐败的力度之大和落马官员级别之高,文艺作品中大可不必局限于一定之规。
随后周梅森把贪腐的最上层写到了副国级的书记赵立春,剧本才最终通过。
案件真实还原
剧本的设置从引子到人物,再到细节之处都非常真实。
曾挂职市政府副秘书长,并与官员有过深入交往,周梅森更了解整个官场的运行逻辑。
整部戏的引子——“大风厂股权纷争案”,周梅森也曾经亲历过。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周梅森表示,自己曾经隐性持有一家地方银行的股份,却被代持的朋友违规抵押,朋友资金链断裂,银行要收回股权,周梅森便卷入了一场官司,借此窥见了地方经济的乱象。
除此之外,也有网友扒出了整部剧的人物原型:
拥有迷妹无数的达康书记,原型为原大同、现太原市市长耿彦波;
正处级巨贪赵德汉,原型为国家能源局煤炭处处长魏鹏远;
一手遮天涉及政法系、石油系的副国级前省委书记赵立春为云南白(书记)和周永康(正国级)的结合体;
生命不止、举报不休的体制内“啄木鸟”陈岩石为云南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巨贪外逃副市长丁义珍为原温圳副市长杨秀珠;
"健康稳重"的沙瑞金书记为空降入晋的救火书记王儒林。
细节之处在于对官场生态的准确把握,连上下级的称呼也是一门“艺术”。上级要称“姓氏加职务”,平级之间称同志,下级可直呼其名。
而除了大尺度与真实之外,政策导向仍然是这部剧的决定性因素。
在2015年7月的座谈会当中,山东省烟台市作协主席矫健认为,这个作品充满了正能量,既有触目惊心腐败的现象,又有激动人心的正面人物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分寸把握得很好。
如何把握这种微妙的“分寸感”呢,比如,整部剧的立意要既让人感受了解到人性的复杂,也要看到美好的未来。
而最初,作为反贪局长的侯亮平剧本中的“人设”是活泼、带些痞气,但在座谈会上,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守泉认为,还是要让他沉重起来、沉默起来、厚重起来。于是侯亮平从头至尾的人物形象也以“端正”为主。侯亮平的扮演者陆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有关于政策和条例的台词是不允许说错的。
而剧中那位地方贪腐官员的保护伞——副国级的赵立春,并没有具体写出他的官衔与身份。
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这部题材敏感的电视剧已经进入了保险箱,导演李路在接受《三声》采访时表示自己仍然不敢放松,希望这部剧能够顺利播完。
可以说,剧本的创作乃至整部剧的问世和成功都是在官方的把关下完成的。而《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代表着反腐题材已被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