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陆袈仁,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缅北”一词在金融圈的热度,大有超越“韭菜”一词的架势。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
“缅北”指缅甸北部。暑期大火的电影《孤注一掷》揭开了电信诈骗团伙在缅甸北部胡作非为的暴力血腥。
在多篇纪实性报道而非电影剧本里,从中科院博士到打工小哥,无辜的人被诱骗到缅北后,被枪抵着头强迫做诈骗机器,手机被没收,七天24小时用电话和微信诈骗。
想逃跑的被关、被打断腿、被杀。运气好的,家人辗转用几十万赎身。场景好似回到几百年前野蛮时代运载非洲奴隶商船的惨状。
真让人心酸。
近来,不仅股市承压,金融圈各自行业日子都不好过。为了苦中作乐,段子手发现比“韭菜”更好的隐喻是“缅北”。
PE、VC(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投资圈的段子流传的是“干投资”和去缅北的共同点:
1. 常年出差,背井离乡漂泊在外;
2. 手机微信永远在线,扫街找项目、忽悠客户投基金;
3. 一开始是被骗,呆久了就去骗别人。
不同点是:去缅北一般不裁员,打断腿不让你走,而投资圈今年裁员了。
我想,金融圈段子特别多,尤以股民为甚的第一个原因,恐怕是出于人类在受伤和面对不确定时的情感补偿需求——每天接受价格波动的洗礼,需要有一个出口,不然要抑郁。
很多博主和段子手抓住了此种心理,创作段子,以获取流量。最典型的莫过于大V实名公开账户。大V赚多少,亏多少无所谓,关键是吸引了眼球。大众都想通过投资理财赚点钱,财经自媒体变现价值高,段子手推波助澜形成了“缅北”流行的第二个原因。
可叹和可悲的是,认真讨论如何保护国人免受“黑奴之灾”的严肃讨论太少!
二
我一个朋友张三是投资高手,很少看段子。他如苦行僧一般只关注和市场变化相关的因素。在股市里沉浮,最难以战胜的是情绪。别人恐惧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说的主要是情绪管理的价值。
“段子太多防亏损,牢骚太盛防肠断。”浪费时间不说,容易被夸大的情绪左右,以至于丧失理性的判断。
不仅投资圈,银行业也不能免俗。但银行有不同的现象和更深刻的原因。
最近一两个月,不知何故,银行打来的骚扰电话特别多,都是让我贷款。前几年只有城商行,最近股份制银行一拥而上,甚至有电话说是四大行的。短信滴滴声时常响起,都在高兴地通知我:“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可申请一笔500000元的储备金,还可以随借随还。”
我不是百万富翁,花30秒数了几个零,发现他们只想让我做“负翁”。
我一直纳闷银行的电话如何多到和缅北的诈骗电话被人骂的地步。我不知道是不是诈骗分子假扮这些银行。
曾几何时,在我心中,银行家是多么有分量的职业。20年前,我找工作,银行高薪啊,但就是不要我。再早的银行员工甚至还能分房。
当七月份社融数据出来,我猜了猜其中的原因大概是,银行面对持续的居民还房贷压力,企业贷款低于预期,银行放贷款的业绩压力山大。所以,银行激进地打电话营销贷款。如果我猜错了,请银行业的友人告诉我为什么银行电话和缅北电话如影随形。
这种激进投喂贷款的模式实有很大的逆向选择问题。被银行骚扰之后的人,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如我,不管打多少电话,都不会贷款。我觉得真正有还款能力的人,不会选择这种贷款形式;
第二类人是有贷款需求的人,正经的企业,为何不主动找银行贷款,何必等这么多银行找上门;
第三类人是信用早已透支的人,银行不会贷给他;
第四类人呢,本来没想贷款,但看到钱这么容易拿到,于是拿去挥霍、亦或草率投资,借新还旧,以贷养贷,最后落入歧途。
所以,银行的这种行为对社会实在没有任何好处。假若再被缅北的骗子利用,假扮银行骗人钱财,则银行更是有口难辩,自毁形象。
三
除了银行,房地产也是准金融行业。
很多年前,缅北模式还没有发明出来,和缅北一样疯狂打电话的是海景房。当然,海景房不是骗局,只是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念想。彼时不同今日,彼时全社会都有投资买房的需求。
我有一次终于没忍住诱惑,打着调研的旗号,让房产中介带我去北方最大的海景房胜地看看。中介竟然不可思议地告诉我,你可以去免费旅游。
到了目的地,我等了2分钟,终于等到坐在我前面的大爷颤颤巍巍挪下了中巴车。在车外,我看到了久违的房和海景,证实了网上传言不虚:此地海景,鱼比人多,房比鱼多。
房地产风光已去。说房地产是准金融,原因在于房地产业用资金高杠杆撬动。在当前房地产的雷声滚滚里,前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一个北京项目入市——20年前拿的地,现在终于开卖最后一期,卖的价格是当初地价的50多倍。
内地房地产大佬们此刻想必五味杂陈:他们不是没有赚过50倍,而是太快地用杠杆赚到了50倍。
所以,他们的雷炸了。
来自香港的地产商则安好,“出来混总要还的”,这句话也许恰出自某部香港人的影视作品。
缅北的犯罪分子们出来混也肯定是要还的。
除了以上的讨论,金融圈其实不缺骗局,其骗局的手段和缅北的粗暴相比,高大上很多。金融圈骗局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金融是可以造富和造梦的。几倍几十倍的收益摆在面前,人们的荷尔蒙、多巴胺、肾上腺素全都分泌了出来,遮蔽大脑正常运行。
金融圈最近20年来背上不道德的骂名源自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彼时,美国投资人被所谓的次贷产品坑到经济危机。房价暴跌,还不起房贷的百姓,还要被银行收回房子,无家可归。打倒华尔街的行动一浪高过一浪。银行家们从此变成了嗜血之徒。
自2017年以来,国内也经历了P2P全行业千亿风险等各种事件,直到现在中植系的兑付风险。金融圈虽未被人人喊打,但实在到了非得自立自强的地步。
四
金融圈最近的热点是降息。刚刚的一次降息只降低了1年期LPR,5年期LPR没有动。
1年期和5年期的区别在于,老百姓的房贷利率和5年期LPR挂钩。我查阅历史,在LPR的历史上似乎只有一次降1年期没降5年期的情况。
降息当天的股市,午后一路向下,到收盘上证指数暴跌1.24%,30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此前大家对降息预期比较高。有的机构甚至预期大幅降低5年LPR利率以支持房地产市场、降低居民房贷负担。
暴跌之后,有机构认为, 保持5年期利率不降是为了保银行利润。
某券商宏观研究团队认为:5年期LPR按兵不动的主要原因或指向稳定商业银行利润,以补充一级资本和上缴财政利润。
另一家券商研究团队认为:稳地产还是稳银行是当前政策的一道选择题。
禁不住想:银行何时与地产相提并论到都需要“稳”的地步了?
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总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增长2.6%,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只有3.4万亿,下降16.8%。银行的日子比其他行业好很多。
网上本来过一段时间就有零星的关于银行业为首的金融业“与民争利”的讨论。我本不以为然。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也就是贷款和存款的差额,已经低于国外银行业的水平。
国内众多银行竞争充分,要不然不会不约而同地迫于经营压力一起开始电话营销贷款。
好消息在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券商开始降低交易佣金,公募基金行业的降费也在开启。
央行早已表态,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和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房贷置换旧房贷、降低房贷利率。与降低股市的各种费用相比,降低房贷利率对背负房贷压力的民众善莫大焉。
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金融圈的责任很大,压力也很大。金融人也是人,要养家糊口。希望缅北段子的流传,能让金融人舒缓一点情绪压力,反思如何承担更多的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陆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