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机场是一座城市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以机场为依托的临空经济,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临空经济发展初现端倪。2010年后随着新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开始“遍地开花”。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下称郑州航空港)获批为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由此算起,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走过第一个十年。
这个“十年”,我们经历了推广“临空经济”概念的懵懂,也见证了多地扎堆布局临空经济区的热潮。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明确规划和开始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达到89个。
9月5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五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ASRIF)上,中国口岸协会、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课题组发布《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下称《报告》)。
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看来,“经过十年发展,我们形成了一定的格局。面向未来,我们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迫切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提高韧性、寻找优势。”
临空经济区建设,正全面进入到“二次创业”阶段。
一、孰进孰退
为摸清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总结经验与不足,“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已连续发布五年。新一期的评价对象是其中的39个临空经济区,筛选标准是它们所依托的机场在2022年旅客吞吐量都超过了400万人次。
看总指数排名,上海浦东、北京首都及广州,坐稳了“前三甲”的位置。紧随其后是深圳、成都双流、郑州、北京大兴和上海虹桥。
39个临空经济区中,有17个是“国家队”,与2021年相比,“国家队”优势依旧明显。
17家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总指数平均为65.96分,高于全部临空经济区总平均分,更显著高于其余 22个非国家级临空经济区的平均分60.18分。而且,与后者的分差还扩大了一些,这意味着“国家队”的优势继续巩固。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临空经济区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郝爱民提到,纵向看2022年与2021年的排名对比,“整体有波动,但幅度不大”。
位次变动上升幅度最高的是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从上年的第27位上升至第21位,上升6个位次;其次是天津空港经济区和温州临空经济区,均上升5个位次。
也有位次下降明显的。其中,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位次下降幅度最大,从上年的第24位下降到第32位,下降8个位次;其次为海口和三亚临空经济区,均下降5个位次。
《报告》认为,南宁是才获批建设不到三年的“国家队”新晋成员,去年其区域影响力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进步明显。天津上升幅度最大,则是得益于航空金融指数、协调发展指数方面的显著提升。
排位下降明显的海口临空经济区和三亚临空经济区,同处海南省。据《报告》分析,它们都是在枢纽带动指数、区域影响力指数和协调发展指数等权重较大的分项指数上下降明显,特别是在机场客货运输量、临空经济区GDP增长率等较为重要的关键指标上,这两个临空经济区表现乏力。
二、郑州逆袭
“头部”临空经济区,往往发展基数大,想要拉升一位都很难,位次一般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2022年出现了“意外”——郑州超过北京大兴和上海虹桥,与2021年的排名对比直接前进两个位次,排在第六。在郝爱民看来,郑州位次的提升,与“体感”比较相符。
郝爱民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货运,“新一期的评价是基于2022年的数据,郑州货运表现比较突出。”
多年来,河南把“货运为先”作为航空运输的发展战略,定下建设郑州国际大型货运航空枢纽的目标。加上有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的加持,郑州机场的全货机航班发力迅猛。
疫情之下,客运受阻,从全国航空业来看,货运几乎扮演了“拯救者”角色,对经济收入方面贡献力度非常大。也是因为前期的铺垫,郑州机场国际货运大通道不但逆势增长,而且进入快速提速期。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五个大机场的国际货运量,集中了全国国际货运量的90%。”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是“郑”第一次与“北上广深”并列,在当地人看来,意味着郑州机场迎来了通航23年来的高光时刻,得到对其在国际货运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
从数据上看,2022年郑州航空港货运量虽同比下降11%,但仍突破60万吨、比2019年增加近20%,这项指标位居全国第六。
第二个理由是“扩区”。去年,郑州航空港管辖范围扩大到747平方公里。在郝爱民看来,扩区以后,无论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还是政策力度、开放度,郑州航空港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第三个理由则是港与产、城的融合。“国内不少临空经济区存在产业腾笼换鸟的遗留问题,空港附近往往布局着制造业、纺织业、普通食品加工业、低端材料与机械加工以及低端商业等传统产业,产业升级换代会影响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速度。”郝爱民提到,郑州航空港的起步近乎“白纸”,一开始就引进富士康,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和相关适空产业在临空经济区内的集聚。
同时,身处我国“米”字形高铁网络核心的郑州,将陆路交通区位的“天资”与空港的便利联通,整体发挥出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
还有一个理由是“高配”。“政府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来做。”郝爱民提到,郑州航空港的“一把手”由河南省委常委兼任,当地还成立省级投资平台,在建设重大项目上方便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郑州航空港是名妥妥的“老兵”。十年间,它们一方面摸索“郑州模式”,另一方面逆势提升显示度,《报告》对其评价为“推动中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三、二次创业
经过十年建设,各地临空经济区形成初步格局。不过在郝爱民看来,“和国际上成熟的临空经济区相比,我们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何打造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节骨眼上,《报告》提出临空经济区建设的“二次创业”。
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过去建设临空经济区,主要是以外循环、出口为主要方向,搭建国际交流贸易的平台。但当眼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过去的模式可能会受到一定挑战。”郝爱民提到,接下来如何利用好国内大循环,并将临空经济区打造成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是各地都要重新思考、率先突破的方向。
既是创业,挑战在所难免。《报告》列出临空经济区“二次创业”面临的多个挑战:
基础设施不匹配产业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发展路径出现同质化竞争,包括多式联运、“航空+旅游”等民航服务存在较多短板,“港产城”融合困难,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航空物流生态体系尚不健全,与新兴消费需求、先进制造业融合不够,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等。
“二次创业”序幕刚刚拉开,郝爱民也给出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是“找出独特优势”。比如,有的地区发展客运,有的发展货运,有的以客带货,无论选择哪种路径,都需要与区域经济实现耦合。
其次要摒弃补贴模式。上一个十年,开拓航线、运营往往有政府补贴作后盾,但它不可持续,要重塑供应链、产业链,引入数字化改造,真正提升市场竞争力。
还有呼吁多年的多式联运建设,可以再提上日程。在郝爱民看来,多式联运尤其是空铁联运,应该说是未来促进双循环很好的切入点。“在促进双循环的背景下,谁在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前列,谁就能走在‘二次创业’前面,把临空经济的优势更大发挥出来。”
机场,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客货周转地;临空经济区,也不只是机场与产业的简单相加。展望下一个十年乃至远期,变化的是国内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不变的是飞机起降间蕴藏着撬动区域经济、引发城市嬗变的巨大势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