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9-06 08:27
彩礼,也涨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韩水土,原文标题:《豫东彩礼高增长》,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农村彩礼不断攀升的现象,以及导致彩礼上涨的原因。作者分析了男多女少的人口结构、农民的经济状况以及贫富差距等因素对彩礼的影响。

• 农村彩礼连年攀升,增速超过银行存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

• 彩礼成为农村适婚青年面临的最大问题,财富成为婚姻的入场券

• 彩礼上涨的原因包括男多女少的竞争、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物欲横流的现状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4亿单身人口。其中,有的人财力雄厚寻求单身,有的人经济拮据结不起婚。


真够魔幻的。



我的老家在豫东农村,地处平原,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温带季风气候。


前几天和母亲通电话,她冷不丁地说以后更要努力攒钱,能不花费坚决不花费。同时,她也嘱咐我别大手大脚,省着点用。


我心里咯噔一下,随即问母亲怎么了?难道家里没存款了?还是说要和我爸离婚,单过?她说村里彩礼又涨很多,得存钱给你娶媳妇呀!


弄得我哑口无言,憋了好长一口气,不敢作答。稍稍镇定,我笑着对母亲说:妈,大丈夫何患无妻?


话锋一转,我又盘问母亲彩礼涨多少,几千?几万?她讲道:“今年村子已经有人家拿三十万了!”


好家伙,简直惊掉我的下巴,这增速窜火箭似的。挂掉电话后,我才懂母亲的意思:估计过不多久,一传十,十传百,三十万将是我们那里彩礼的“地板”,一旦在附近几个村子流行开来,低于三十万就拿不出手了。


还记得,去年我们那里彩礼是二十万,前年十八万八,三年前十六万六,五年前十万,八年前三万三,十年前一万一。


我在脑子里加减乘除简单计算下,十年间,彩礼从一万一涨到三十万,年均增长率262%,一年翻两倍,大大超过银行存贷款利率,也远远高过GDP增长率。这般指数级攀升,放眼整个A股市场、美股市场,恐怕找不到几支对应增速的优质股票标的。


真够可怕的。


高彩礼,不仅出现在我们村、豫东地区,乃至整个河南农村,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江西前段时间闹过“天价彩礼”的新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发布一组数据,我整理后做成了表,如下所示:



从这张表里可以看出,结婚收彩礼是全国各地普遍现象。追昔问今,彩礼自古有之,夫妻二人结婚,彩礼代表着祝贺,由男方赠给女方,表达心意,算是个意思。相应地,女方也会准备一些嫁妆,带到新的家庭。如今,部分地区,彩礼却不是心意那么简单,数额有标准,由附近十里八乡“市场调节”,进而约定俗成,只是意思意思就不是那个意思了。


行军打仗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彩礼相当于结婚的“粮草”“马前卒”,比如在我们豫东平原农村,没有丰厚彩礼,往往不具备走进婚姻殿堂的资格。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崖边报告:乡村中国的裂变记录》,里面写道:“在崖边村,一个男子如果到了25岁难以结婚,那就意味着已经发出了危险信号;如果一个男子28岁或者30岁还没有结婚,那就意味着打光棍已成定局。”


豫东平原我老家的乡亲们,有一部分男性因为彩礼事宜,苦苦打了半辈子光棍,可怜兮兮。



为遏制天价彩礼,解决农村适龄男性青年结婚难问题,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也曾出台一些相关规定,却收效甚微。农村彩礼为何居高不下?数额为何年年攀升?政府出台文件后,为何不起作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生在农村的单身男青年,我眼下也面临着婚姻事宜,为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我想探究探究这些问题。


在豫东老家,每逢春节假期,我常独自在县城和镇的大街上溜达,几乎总能看到一群并排走的男青年,到处踅摸,逛游。碰见同龄女孩,尤其是长相漂亮的姑娘,胆大、社牛的男孩往往快步凑上前去,搭讪,笑脸示好。如果未遭女孩拒绝,男孩便厚着脸皮索求对方的QQ、微信、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年纪还很小时,我不懂其中缘由,如今全明白了:找对象。


有了联系方式,两人渐渐开始聊天,如果互生情愫,熟络之后进而网恋。接着,见面,约饭,看电影,逛街……待时机成熟,比如年龄确实到了,或者说未婚先孕,这对情侣便开始商量订婚、结婚事宜,他们的家长也不得不出山,请媒人从中“斡旋”。当然,更多农村青年的结婚对象,是由相亲结识的。


在农村,结婚是大事,大到可以说——农民一辈子似乎就是为了结婚而活,生儿育女,养家糊口,老了期望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村人(甚或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婚姻这件事,投入最多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是家庭生活,至于工作(务农,外地打工,个体户创业)是次要的,理想、爱好也不那么重要。


在农村,一个人如果没有结婚,只立业不成家,哪怕腰缠万贯也会被指指点点,被认为是“失败的人生”。


所以在时下的农村,结婚几乎不是一件可以选择的任务,而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业”。


要结婚,就得有人,男人和女人,一夫一妻。然而,容易吗?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国策开始施行,逐渐贯彻到全国各地。“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宣传标语,满大街张贴,农村土坯墙上也有印迹。如果夫妻违反政策,生了二胎,可能因此会失去工作。


河南作家刘震云在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写道:“二胎是违反政策的。如秦玉河是个农民,罚几千块钱,也能把孩子生下来。但秦玉河是化肥厂的职工,如生下二胎,除了罚款,还会开除公职,十几年的工作就白干了。二人便去医院打胎。”


有正式工作的秦玉河不敢多生,怕丢了“铁饭碗”,因此当时城市很多家庭只生一个娃,名曰:独生子女。没正式工作的农民往往也不敢多生,他们没有丰厚的财力,交不起罚款。


按道理来讲,只生育一个,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数量1:1,不正好配成一对?


然而,重男轻女的糟粕观念,在彼时的农村并没有根除(当然,眼下仍然存在)。如果一对农民夫妻,头胎生的是儿子,那么迫于经济压力,便不再生了,有一男子传宗接代即可。不仅为传宗接代,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农民生养男子也是为了“养儿防老”,不至于老无所依。


可正如上文所讲:“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如果头胎不是儿子,经检查后便去流产,或者继续生二胎、三胎,甚至四胎、五胎,总之,倾家荡产也要生出男子。


这就造成了农村80后、90后,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渐渐破除,加速了人口流动,农村青年多数涌向城市,读书求学工作,但门第观念往往无法使“凤凰男”与“孔雀女”结合。


赶到今天,农村适婚青年男多女少,一家有女百家求。


财富,地位,样貌,学历,工作,人品……均是一个人踏进婚姻殿堂的入场券。


在已经被商业、金钱、消费主义浸染的农村社会,财富是最好用的一张入场券,正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相当一部分农村人的观念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多金意味着成功,样貌不能当饭吃,学历也不能当饭吃,工作本身不就是为了挣钱吗?身为“过来人”,穷过来的农村父母,深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择婿上,往往看重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以求后代不再过苦日子。而彩礼,则是衡量财富的引子。


同时,也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观念影响,女儿嫁到男方家,就无法再为原生家庭提供经济援助,那么只有在彩礼上下一番功夫,算作“经济补偿”。


虽然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但农村适婚女性的选择似乎并不太多。很多女孩在中学时代辍学,打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择偶上也非常看重对方经济条件。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女孩也会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尤其在参加工作后,更加深知物质的力量,在彩礼问题上有些女性会遵从父母意见。


一言以蔽之,彩礼是农村适婚青年无法回避的问题。高彩礼,是男多女少“竞价”的结果。


最近两年,老家村里流传一句话:“一个儿子一百万。”一百万,即彩礼20万,汽车20万,县城的婚房60万。这是我们那里一个适婚男青年,步入婚姻的一般经济成本,也可称为“三大件”,就像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90年代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多数农村青年踏入婚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物质问题。


爱情两个人可以谈,若建立婚姻契约关系,两个家庭必须慎重考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方是“买方市场”,一方是“卖方市场”。


我老家有个堂叔,以前逢年过节喝过酒就哭,满脸悲伤。最近几年他不哭了,不仅不哭,而且很是欢喜,今年提了台十二万的车,几乎是我们村中年人里面第一位买车的。皆是因为他生养了三个闺女,没有儿子。以前堂叔哭的是膝下无儿,在村里抬不起头,如今喜的也是膝下无儿,不用累死累活为后代攒彩礼钱。


别人背井离乡打工,我堂叔驰骋天下。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高彩礼能够理解,可为何年年攀升?农民有钱吗?


以我村庄为例,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男人多在建筑工地做农民工,像我父亲那样。女人多在南方的工厂,从事轻工业,比如鞋厂、纺织厂、缝纫机厂等,或者在饭店做服务员、洗碗工,像我母亲那样。土地要么荒着,要么租给他人种,租金微薄,或没有租金。


工作性质决定着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不高,相应地他们消费能力也不强。不能开源,便要节流,经年累月,农民把钱积攒起来存在银行,也是不小的一笔钱。对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家庭存款数额位于世界前列,最新的数据是: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住户存款余额达120万亿人民币,人均存款超过9万元。


农民消费水平不高。为何不多消费?除了维持生活的日常开销,身为父母他们要供子女读书求学,教育投入几乎是最大的一笔开支花销。面对男多女少的局面,他们还想给儿子攒彩礼钱,想买婚车,想买婚房,提升儿子在婚恋市场的竞争力。他们还想存点钱看病养老,以及赡养他们自己的年迈父母,以备不时之需……总之,有太多的“想”,已经计划在了未来里。


在我们这个乌卡时代,不确定因素太多,疫情也让人重新审视了生活方式,不存款不行。而存银行里的现金,流动性最好,容易取用,风险低。大多数农民,也只熟悉银行存款,操作简单,安全有保障。至于股票,基金,债券,期货……他们几乎一概不懂。


另外,农村彩礼连年攀升的背后,除了男多女少的“竞价”原因,也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产生的结果。我们社会目前存在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东南沿海与内陆的差距,或者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或者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而且也反映在村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村镇涌现出了“首富”“先富的一批人”,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他们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在一片小天地里自然有着获取配偶的优先条件。相对富有的农民,把彩礼的水平不断提升,预期不断拔高,由低入高易,由高变低难。于是,形成彩礼连年攀升的局面。


政策规定遏制不了“天价彩礼”,原因在于婚姻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男多女少客观存在,物欲横流也是现状,有为政府能做的有限,只有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发挥作用。能解决问题的恐怕只有时间,以及搭配更优化的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制度。


大学本科我修的是经济学专业。开学第一课,老师对我们讲:“学了经济学,不能帮助你找到工作,但能让你明白为什么失业。”当时我便心生悔意,专业千千万,怎么报了它?明白失业没有用,能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分析农村彩礼,不能帮助农村青年找到老婆,但能让人明白为什么娶不上老婆。当然,本文主要是从物质角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毕竟中间差着三十万彩礼。


普通人面对婚姻问题是啃老?奋斗?还是要躺平?我的态度是:高彩礼只是一方面,过日子最终还是要靠人,人是最大的财富。原始资金固然重要,不断成长也很重要。


人穷可以,但不能志短,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大丈夫,何患无妻?且作自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韩水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