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7-07-06 19:00

再谈股权众筹:这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编者按:昨晚的那篇《股权众筹陨落:300家倒闭,巨头离场,一个中国式失败标本》发布后,在股权众筹圈子里产生了刷屏现象。有人说是写得好,写得透彻,也有人说这篇文章是胡说。不过这篇文章中的一个被采访者却认为,大家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各自表达不同意见而已。现在他在原报道的基础上给我们补充了以下几点,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


我最早接触的是P2P,经历过P2P网贷的最高潮,到2015年转战股权众筹,又非常有幸地经历了一次股权众筹的巅峰。我记得那会入职,老员工说起行业,难掩激动,“别看股权众筹现在只有10亿的交易量,不到P2P的10%,但以后肯定会比P2P更火,相信我。”


2015年确实不比P2P逊色多少,京东在前一年就请来金麟,原东方证券银行分析师。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还不算太火的那年,金麟就以分析师的身份发布过一篇报告,称互联网金融是站在银行门口的野蛮人。


那时大家都不信,谁敢在银行面前扮演野蛮人啊?至今还可以在雪球看到报告简要,以及底下评论的冷嘲热讽。与之相对抗的36氪,请来了安信证券投资银行部VP欧阳浩。后来双双从各自的平台离职。


这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股权众筹是给谁服务的?


普惠金融讲了很久,股权众筹也被定义为“公开、小额、大众”。但实际上,大众和股权众筹没太大关系,大众能接触的都是消费类众筹,比如京东众筹、淘宝众筹等,股权众筹的门槛是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


注定股权众筹是给中产阶级服务的,而不是给大众。有人说,平台的合格投资人认证很容易通过,普通人也可以认证啊,但要想想,即便你认证成功,单个项目起投十万、二十万,退出方式和时间均不确定,是普通人能承受风险的吗?显然不是。


所以,要理清楚一点:从一开始,股权众筹就不是普惠金融的一份子,强行归为普惠金融,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但也要注意,股权众筹除了给中产阶级服务外,再往上,往更高阶层的人服务,这也不现实。因为更高阶层的人从来都不缺乏投资理财渠道,比股权众筹收益高、更安全的,还有很多,只不过一般人参与不了。


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之争


这是个老问题。股权众筹到底应该是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按照最初的监管文件,平台应该和P2P一样,做信息撮合平台。这个言论得到了不少平台的支持,为什么支持,有一定私心。因为信息中介平台,换成大白话,就是出了问题,平台也不用担责,这是多好的想法啊。


所以,“股权众筹应该保持信息中介”的言论一度占据高位,并把它作为脱责的“快捷用语”。


但天有不测风云,宏力能源事件彻底打了所有支持信息中介言论的人一巴掌,做信息中介平台根本行不通,平台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这么一来,平台似乎变成了一家机构,要为项目做担保,要为项目提供做实地调查。显然不现实,绝大部分平台的配置达不到这个要求。


至今,不少平台仍然在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之间困惑不已。


去中介化和增加中介之争


这也是原文没提到的。过去十年,互联网去中介化的浪潮一浪盖过一浪,之所以股权众筹会被称作颠覆者,是因为简化了过去股权投资的很多流程,试图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名曰众筹。


但过度去中介化不是一件好事。要想想,从投资一个项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流程,要尽调,要面谈,要再三确定估值,这是有一定意义的。


所以在后来,有一部分投资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组队成立一个有限合伙企业,由两三个有投资经验的人来担当管理者。但凡有好项目,放到群里讨论,然后共同决定是否参投。也就是说,在平台筹资前,这些投资人就已经筹资了一次,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入股。


再后来,有一些股权众筹平台幡然醒悟,抛弃老一套,开始倒腾一些类基金产品,或者直接转型做基金了。


为什么?因为这样一来,平台就可以设一道关卡,不让投资人直接筛选项目,而是把筛选项目、投资项目,什么时候投资,什么时候退出,把这些权力都交给平台,平台充当“基金管理人”的角色。


只有这样,平台才能在形势复杂的股权投资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平台有了话语权,才能为投资散户争取更大的利益。


什么是股权众筹的理想状态


股权众筹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新五板?美国模式?并不能这样笼统划分,我们按照监管意见看,有两条路,一是公开募集,也就是公募股权众筹。这需要监管的顶层设计,要有一套的完整机制,要与新四板、新三板、主板等相联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如果走公募,显然会比现在热闹很多,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是,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为什么现在股权众筹的热度会这么低,有一部分原因是它不能公开募集,是在走私募路线。


这意味着很多情况,如出现明星项目、项目成功退出等,都不一定可以主动向公众披露,这取决于项目有没有做公关的需求。如果没有,那就权当是一场“闷声发大财”的生意。


所以,我们又要想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股权众筹在当下最应该有的状态。把前面说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了——一个在外界看起来比较平淡,一个月或两个月上线一个项目,只允许少部分人参与,却能赚钱的行业。


有人说,一个月上线一个项目,平台怎么生存?那可以看看最火的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说他一年也就投10个早期项目,连专业机构都不敢说每个月有项目,区区众筹平台又有什么能力挖掘这么多好项目呢?换个角度想,如果项目质量好,平台何愁没有收入呢?


当然,要是哪天公募开放了,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