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9-21 22:23
又一家割舍研发项目,创新药企到了调整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凌馨,编辑:王小,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君实生物裁员一个子公司的消息引发关注,公司调整早期研发团队,营收下滑导致股价持续走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架构调整,研发费用下降,销售人员单产增加。

• 君实生物裁员一个子公司,引发创新药企裁员调整的关注。

• 公司营收下滑导致股价持续走低,新冠药预期带来的市场效应正在减弱。

• 公司进行了架构调整,研发费用下降,销售人员单产增加。

2023年9月19日,君实生物传出裁员的消息,有团队整体解散。


消息很快被演绎成创新药企的大裁员。对此,一位君实生物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大健康》,裁员的是公司旗下一个子公司,“实验室裁了一个十几人的项目组,对一个3000人的公司来说,是大裁员不?”


此次裁员不是君实生物在张江亚兰德的全部人员,涉及的是早期研发团队。“我们早研团队有很多,最近在做研发资源的整合优化。”上述君实生物相关人士说。


8月30日晚间,君实生物公布了上年半的成绩单,营收下滑29.21%。“过去两年它的股价里都有新冠药的成分。”一位二级市场医药研究员对《财经·大健康》分析,新冠药预期带来的市场效应正在出清,其他创新药目前暂时未见重大突破,是2023年君实生物股价持续走低的原因。


在9月1日的半年业绩沟通会上,该公司管理层表示,对商业化团队和临床团队都进行了架构调整,研发费用下降11%,销售人员单产显著增加,“公司降本增效整体取得良好成效”。


一、来来去去的人,标志着公司的目标变化


君实生物的调整,早有迹可循。


最近一次重要人员变动出现在8月底,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核心技术人员冯辉因个人原因,于8月31日申请辞去首席运营官及子公司所有内部职务。


就在冯辉递辞呈的前一天,也就是公司公布上年半业绩当天,武海也申请辞去了非执行董事一职,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武海和冯辉,这两位公司核心技术负责人的离开,按上述君实生物相关人士解释是,“武海三年前就退休了,这次非执行董事是自然卸任。冯辉就是公告说的‘个人原因’。”


君实生物的PD-1、新冠口服药,曾是在研发阶段让资本市场兴奋的“明星药”。其早研团队主要是在药物最早期进行靶点发现、靶点筛选验证、抗体发现和抗体工程的研究。


此前武海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负责项目的早期开发及研发、监督科学研究;冯辉则负责监督科学研究,在他的带领下,特瑞普利单抗在2018年12月获批,成为国产第一个上市的PD-1抗癌药物。据媒体报道,君实生物共有70多个发明专利公示,其中多个PD-1相关专利发明人中有“冯辉”。


君实生物对研发团队的调整早在2022年就启动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聘任邹建军为公司副总经理,兼负责全球研发。


有着一个酷似男生名字的邹建军,临床医生出身,既有国内医院工作经验,也有跨国药企经历。她曾分别在解放军301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任住院医生及主治医生,专攻肿瘤学,后在德国拜耳医药历任中国肿瘤研发部医学经理、治疗领域负责人、全球医学事务负责人(美国总部新泽西),也曾在美国新基医药任中国医学事务负责人。邹建军2015年9月至2022年4月,在恒瑞医药任首席医学官、副总经理。


在邹建军新旧职务交接的档期,恒瑞因2021年报业绩不佳跌停,而君实生物因新冠药身价骤升。君实生物在PD-1领域最强有力的一个竞争对手就是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给邹建军的薪酬是4324800元。


事实上,在新兴的生物药企高层圈中,管理层和创始人多为技术出身,君实生物董事长熊俊比较特殊,1974年出生的熊俊是做投资出身。他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在香港中文大学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做过基金公司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


“听说他每天会花大量时间看项目、找项目。”一位曾在2021年左右与君实生物合作方密切接触的投资界人士告诉《财经·大健康》。因此,有几个技术强的人,对熊俊为核心的管理层,不仅是增色,也能补缺。


冯辉也并没有完全告别君实生物。2023年9月11日,君实生物及其两家全资子公司拟与上海安领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及冯辉签署《合资协议》,君实生物拟以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的2个在研项目(肿瘤治疗领域)的相关资产和部分专利权益作价3059.78万元,出资认购合资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4万元,其余部分计入合资公司资本公积。合资公司拟与4名天使轮投资人签署《关于上海安领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本次交易完成后,君实生物持有合资公司9.45%的股权。 


五十而知天命,1971年出生的邹建军,在51岁时离开了52岁的恒瑞,执掌一个11岁的创新药企业,未来如何还有待观察。


二、砍项目,整资源,活下去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越来越多初创药企账上的资金捉襟见肘,不得不各种调整,不仅为活下去,也要最大限度地挣扎向上。


“初创型公司日子的确比较难过,无论是上市的还是未上市的,因为初创型公司还在烧钱阶段,压力比较大,有一些企业停了管线,更有甚者关厂、裁员。”一位跨国券商中国医药研究主管介绍。


君实生物还未盈利,这两年的销售额就像坐上了“过山车”,自2018年底的PD-1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获批,销售额在2020年度达到高峰10.03亿元,而后由于医保降价、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2021年,销售额遭遇腰斩,全年仅实现销售额4.12亿元,同比下降58.96%。2022年有所回升,实现销售收入7.36亿元。


尽管君实生物算是行业翘楚,拿到中国首个PD-1上市药物,现在也有些不负压力。同样的原因,传出裁员消息的创新药企近期此起彼伏。9月15日,有消息称 “医药一哥”恒瑞医药的子公司瑞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瑞石生物”)裁员。


据财联社报道,当日下午瑞石生物召集员工会议,通报了股东大会决议,包括中止经营活动、遣散部分员工等,相关遣散方案正在制定中。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瑞石生物此次遣散风波,或与其经营问题有关。成立于2018年的瑞石生物,在2020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瑞石生物官网显示,这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研发公司,专注于具有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免疫炎症性疾病。


能否靠产品而非融资养活自己,已经是创新药企业难以绕避的一道槛。


君实生物财报显示,2022年营业收入为14.53亿元,亏损23.88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6.7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21%,归母净利润为-9.97亿元。


在2022年4月1日—28日的投资者活动记录表中,君实生物承认,“公司在过去的商业化工作中吸取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负责商业化的高层频繁变动,可以看出君实生物在这一块的不稳定。在2021年11月李聪为君实生物联席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公司商业化领域相关工作之前,来自罗氏制药的钱巍,仅任首席商务官4个多月即离职,钱巍之前的两任首席商务官,任职均未达两年。


君实生物对李聪就任后的说法是,“对营销地域团队完成了组建恢复工作,并对核心市场人员进行了补充。”到2022年4月,公司基本完成对商业化团队的调整。


“接下来类似事件会越来越多。”一位一级市场医药投资团队负责人对《财经·大健康》分析,随着投资者心态的变化,对创新药企的要求,“现在要回到商业本质,回到怎么挣钱来”。


有一个前辈是药明康德,7月31日晚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71亿元,同比增长6.3%,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2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3亿元,同比增长14.6%。


然而,此次药明康德财报中首次出现了员工人数下降的情况,截至上半年公司员工相较于去年末,减少了超3000人。


这个代价可能是不想掉队的企业必须得支付的。从全球来看,据媒体统计,截至8月18日,今年已有119家生物制药公司宣布裁员,已经达到了2022年全年裁员公司总数。


大药企如美国渤健,在7月底公布2023年二季度业绩时,还宣布了一项削减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前节省10亿美元运营费用,其中3亿美元将被重新投入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这一计划将裁员1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1%,要知道去年渤健已经裁员近900人。


若参考海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往往是大药企负责临床商业化,小药企负责创意和新的管线,这是一个长期趋势。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从各自发展、调整到行业整合的拐点,或许已在眼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凌馨,编辑:王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