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08 08:21
出海归来,再谈中国企业国际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谢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图为中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

文章摘要
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发展至何阶段?本文通过调研和考察,探讨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原因和机遇,以及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情况。

• 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原因是新商业机会和开拓海外市场,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印尼市场。

• 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考虑周边地区,特别是东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尊重当地文化和制度。

今年7月,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联合《经济观察报》就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情况做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已经有25%的中小企业出海投资,主要目的地是“一带一路”沿线和东盟。令人意外的是,还有40.38%的企业表示有对外投资的意向。在开展对外投资的原因中,新商业机会、开拓海外市场是主要原因。


时隔两个月,促进会组织“一带一路之拓局东盟”商务考察团,带约30位企业家赴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据在吉隆坡接待我们的前马来西亚招商官员、拿督黄炳火介绍,他们今年已经接待几千家中国企业的考察。


中国企业出海这么热,中国企业国际化已发展至何阶段?


一、何为中国企业国际化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出海大体分三个阶段:


  • 一是因避免高关税而出海,以投资越南、泰国为主,这是从疫情前开始的;


  • 二是企业陆续出海以后,发现海外有市场新空间,主要是转移中国产能,投资与拓展东南亚、非洲市场;


  • 三是企业资源配置国际化,这已经与中美贸易摩擦没有关系,而是按照一个国际化公司的思考,通过配置国际资源,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美经济本来深度互嵌,并形成经济结构。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给则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国企业要通过出海转移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通过专精特新企业、高技术企业去“补短板”。


促进会的会员企业主要由专精特新企业所构成。据笔者了解,在过去几年,“补短板”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以前很多国内大企业对于国内技术,可用可不用就是不用,现在“挖地三尺”都要补齐供应链。并且,一旦用上国内的技术与产品,发现性价比很高,只有国外同等产品的五六成价格,服务的响应速度更快。


而我们调研中,希望出海的企业,就是这批在国内通过“补短板”已经完成替代进口的企业,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可以走向国际市场。


这次促进会所组织的“一带一路之拓局东盟”商务考察团主要由智能装备、网络通信、数字化、高端家具、新材料等行业企业组成。


考察团刚到吉隆坡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就吃上了这几年刚在顺德兴起的桑拿蒸汽海鲜吃法的粤菜。有一位企业家很兴奋地说,这个酒店的电器、家具都是日韩品牌,十几年前都曾在中国市场出现过的,但如今已经销声匿迹。现在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都很强,这就是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的机会。


曾经给东亚一个品牌做贴牌的一家企业老板说,采购价为几百元的商品,品牌商要卖一万,现在企业自己做品牌,也就卖个一千多元。他说:“我们的战略就很简单,就是追着原来的品牌商走国际市场,我们的产品性价比有优势。”


一位来自苏州做投资的朋友前几个月来广东寻访愿意投资中东市场的快消品生产企业。投资人说,在中东市场有很多日韩企业的产品,很多产品型号都非常老旧,价格也卖得贵,看起来市场比较封闭。他说,中国企业以前更愿意做贴牌制造,不大愿意自己开拓市场。现在一旦走出去,发现机会蛮多的。


为了响应企业出海的服务需求,促进会还开发了一套企业国际化的培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经营、法律、税务、财务、机遇等,目的是希望帮助企业构建一个超越中美竞争的企业国际化格局。


时至今日,中国企业的出海,已经不是简单地避开中美贸易摩擦的动因,而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开始。国际化资源与市场的配置、税收与财务的统筹、技术与人才的优化。


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开始,不是贸易,也不是投资,而是观念。有一位企业家说,他们给大企业贴牌多年,这些年品牌商就多次要求他们企业出海投资。但企业觉得慢慢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次出来考察,主要目的就是考察国外的制造成本、市场状况。


有一位企业家说,他们企业以前的市场主要在国内,觉得中美贸易摩擦跟他们没关系。但行业内有一个竞争对手出海后接到了大量海外订单,几年时间就赚了在国内十几年的利润。竞争对手的强大给他们带来压力。他说,企业竞争,就是不对称的竞争,全球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以前中国企业都窝在国内没感觉,一旦有企业开始走出去获得新优势,所有的企业,就不可能偏安一隅待在国内。以后的中国企业,不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哪怕仅做国内市场,也必须是国际化的企业,起码是国际化思维的企业。


二、进行中的中国企业国际化


考察期间,考察团与马来西亚、印尼的很多华人社团都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华人社团有一些是当地华裔企业组成的社团,更有一些是近年企业出海形成的社团。


被问及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大陆企业出海投资时,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跟东南亚有渊源,华人之间血脉相连,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当地华人的竞争力。并且他们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是需要国际化人才,二是可以利用东盟的身份,参与CPTT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英联邦国家市场等,还可以拓展东盟本地,特别是印尼市场。


考察团考察了位于印尼中爪哇三宝垄的几家企业。其中一家是从事电动摩托车生产的企业,投资从几年前的四百万元起步,去年已经在当地销售电动摩托车6万台,企业获利颇丰。


有一家浙江人开办的汽车配件企业,老板已经在印尼定居五年,主要是给国内企业供给汽车、摩托车配件。老板说,他在印尼投资,不是针对本地市场,而是利用印尼劳动力成本低,针对国内市场更有竞争力。


接待我们的万信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日铃,今年2月份第一次来到印尼,主要是看自己疫情时候投资的万信达箱包工厂。他到了以后就觉得印尼的发展空间更大,他不仅投资了箱包厂,每个月产出300多万个箱包,还在三宝垄巴塘投资了一个占地200公顷的工业园。


陈日铃说,印尼的佐科总统非常重视中印关系,也非常重视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投资。印尼在三宝垄巴塘投资建设国家工业园,陈日铃的万信达工业园是园中园,也是中印“两国双园”的第一批项目。“两国双园”是我们国家近年来深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互设产业园区、联袂发展,首对姐妹园区是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和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


印尼中爪哇中国工商联谊会会长朱明提到,中印两个国家没有根本性矛盾,印尼也需要中国的很多资金、技术与投资。他介绍,2023年印尼第一季度投资实现额达到328.9万亿卢比,约合221.9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投资额分别排名第二、第三,仅次于新加坡。


印尼有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介绍,印尼主要的电信营运商都与华为等中国公司取得合作,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加上印尼人口结构中年轻人占比高,互联网用户数量预计将升至2.26亿,普及率达80%。较高的互联网渗透率也为印尼电商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年轻人习惯网上购物,目前印尼60%的销售额来自电子商务平台。


马来西亚粤商总会副秘书长杨礼鸿说,马来西亚年轻人装修房子,直接在网上下单购买,比当地市场购买便宜得多。杨副秘书长还是韵达物流马来西亚分部的董事长,他说,马来西亚的物流系统跟中国无缝对接。中国的电商模式在马来西亚发展快速,一般而言,中国比较流行的商业模式,两年后马来西亚就有类似的模式出现。


2007年中国人在印尼雅加达成立的极兔快递公司,2022年在东南亚的市占率为22.5%,成为东南亚第一大快递公司,总营收达到72.67亿美元。


印尼中国商会总会理事会主席王坤讲,作为中国企业,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树立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企业开始涉足海外时,在境外挣一美元都觉得特别难,而在国内挣钱如流水。他思考,为什么在国内挣钱如此容易,而境外挣钱却如此难?那是由于境外市场充分发育,他认为中国市场迟早要进入一个逐步充分发育和竞争的阶段。


对于国内经济形势、竞争的态势,企业还是需要有思想准备,大家对此需要适应。实际上,10多年前开始国际化的企业就有这种判断,企业不可能永远躺着挣钱。今天中国市场也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小企业就必须拥有国际化视野。


王坤建议,中国企业国际化,首要考虑的是周边地区,即东盟。他认为不同国别的优势可能不一样,但他首推印尼。印尼商会每年对中资在印尼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进行量化统计,事实证明,中资企业在印尼的发展都非常良性。而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沟通与互动,印尼的普通民众对华的认知发生了颠倒性变化。特别是雅万高铁通车以后,印尼社会,不论是政府官员、社会精英,还是普通民众,对中国技术、产品的信赖,达到非常高的程度。


王坤回忆,雅万高铁在项目刚建设时,许多印尼部委都认为这项工作拖延一半肯定会导致烂尾。许多官员都躲避,印尼民众支持率仅为30%。合同已签署,项目已开工,征地成本很高。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项目动工多次,而到2018年才全面开工。过程中,许多印尼民众对华的认知始终处于犹豫、怀疑状态,对中国的产品和技术认为是低端产品。


今年年初,有媒体对雅万高铁进行了调查,对其支持率超过70%。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下走的,华为的5G技术,商飞的客机等都在印尼获得订单。印尼民众和政府开始信任和信赖中国。


在印尼投资的很多企业家表示,企业投资新市场,要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研分析,制定战略。要不然,可能要亲力亲为,随时了解情况、把握市场。供应链建设要逐步本地化,一是供应链安全,二是服务于印尼工业化的发展。


三、中国人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历史上,中国人称东南亚为南洋。南洋是相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的称谓,还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认知定位。南洋是南下中国人的谋生地,也是新家园。


无论在马来西亚还是印尼,华人留下来的痕迹比比皆是。在我们考察路线上的马来西亚马六甲与印度尼西亚三宝垄,都有纪念郑和的庙宇。郑和又名郑三宝,马六甲的庙称“三宝庙”,印尼的三宝垄直接用郑和名字命名。


在郑和下西洋的前前后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姓,就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下南洋探索。明朝时候中国国力强盛,影响远及海外,中国人在南洋一带颇受尊重。这一阶段的中国人在南洋从事贸易、开矿、农业与手工业为主。16世纪以后,南洋被西方国家殖民以后,中国人主要作为劳动力而移居东南亚。19世纪是欧洲殖民主义发展高峰时期,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阶段,中国人是作为苦力去谋生的。


为何历史中的南洋,并不能成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水利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力。中国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集中资源治理大江大河大修水利。中央集权是中国农业社会稳定性的基础与社会组织形态。商业仅是中国农业社会的补充,它很大程度成为附着权力的一种社会工具。


商业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海洋贸易文化,其机会就是海洋贸易的不确定性,而确定性是契约文化。商业文化是水的文化,在流动中产生创新、不对称与机遇。


农耕文明的底座是土地、中心与稳定性,商业文明的底座是水、分布与流动性。中国古代文化对水的认知,意味着危险与困难。而在西方的贸易文化,海洋虽然有风险,却带来机遇。


中国人在南洋的发展,绝对是起了一个大早,却赶了一个晚集。中国确实错过了人类伟大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人在南洋的海上贸易,仅是人类海洋文明的一点“残羹剩饭”。中国明清政府对于商业的限制与海禁,让它错过了人类工业文明曾经的辉煌,使它的文明延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业系统建立在中央集权与权力核心的底座之上,它并不能支持与运行它的商业系统,商业就“非奸即盗”。中国企业的国际探索,就会变成企业个体的探索,得不到国家机器的支持,它始终还是零散的、机会的、随机的。哪怕它的个体再是灵动、聪明、勤奋,也抵挡不住西方商业系统结构化设计的最终碾压。


它最终获得的是个体红利,而非国家红利。但国家间博弈带来的风险,却又需要个体来承担。国际化的企业,如果缺乏国家背书,最终会沦为华裔的企业,而非中资的企业。


西方的商业体系进入南洋,或者是全世界,是商业系统的进入,是商业文化的进入,是商业规则的进入,是顶层制度设计的进入。


哪怕是同作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日本,甚至新加坡,其商业体系进入东南亚,是基于国家的战略,他们得到了国家政治、资金支持,得到他们商业系统的服务。他们的商社、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蒙古的铁骑曾经横扫亚欧大陆,他们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亚欧大陆的所有战争模式蒙古人都拥有,他们自己建立了其陆战的大模型知识库。因此,才能够获得对于所有陆地国家的降维打击。


从古希腊的贸易文化,再到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内海,再到哥伦布的全球大航海,再到日不落帝国的荷兰与英国,再到今天美国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西方商业是逐步迭代、进化的结果。海洋文明的迭代效率要比农耕文明的迭代效率高得多,开放与流动的系统带来更加广泛的创新,商业文化比官僚文化带来更加先进的生产力。


直至今日,美国以及其所领导的西方商业系统,基本上还是处于全球商业体系的高处。无论是商业逻辑、商业文化以及现代产业基础,都是由其构建。它们就是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大模型。它们的积累可能是我们理解不了的、也看不到的,都需要中国不断学习与沉淀。


一座再坚固的城堡,也抵挡不住具有军事全球化思维的蒙古军团的冲击。坚守不可能获得未来,只有出击才有出路,有机动性才有冲击力。


今日,中国企业重仓东南亚、布局全球化,实际就是保留与欧美商业体系沟通的重要接口。它要完成两个时间窗口的建设,一是中国现代商业体系再建的时间窗口,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商业文明建设的时间窗口。


今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要解决商业在中国社会的功能、角色与地位问题。没有中国社会建设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商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新的商业文明。


改革开放的中国,所进行的是与现代商业文化、工业文明的交融过程。它的开放不应局限于器物,更应是思想与精神。


中国企业真正的国际化,必须是具有现代商业文明特征的国际化,它强调的是契约、规则与系统,而非附着权力。只有进步的商业文化,才能得到所在国家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只不过历史上的开放与包容是通过与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互动形成的,它更迭的效率并不高。


中国文化也相当务实、低调,强调谦逊、上善若水与海纳百川,强调责任、成全与天下为公。中国全球化的主张,是融入与改善,而非重建体系。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朴素与善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为全世界人民提供更优质与廉价的产品。中国人要努力建设的不是资本垄断的全球化市场,而是为满足全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全球市场。


王坤在谈及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发展时,强调务必要坚持长期主义,与本地企业合作共赢。特别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制度。他提到五菱汽车在印尼的发展时说道,五菱汽车在印尼的工厂规模很大,每个月出货量大约为3000多辆。


陈日铃建议,不仅是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中国政府的思维也必须国际化,宣传也必须国际化。他在雅加达,看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有很大误解,认为中国落后、到处腐败、治安不好。他希望政府能利用TikTok与网红,多宣传中国的大美河山与文化。他说,很多海外华裔希望回国看看,但在海外的中国领事馆办理签证都要花半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应该欢迎全世界人民到中国旅游、吃喝玩乐、开店创业。他说,有了人气,中国还怕经济不景气吗?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的根本,不是贸易,而是文化,是文化的建构,是人类全新商业文明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谢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