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19 21:59
一位创业者的132条商业思考

作者:吴婷(嘉宾商学创办人、《战法》作者),整编:韩哲,原文标题:《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商业不是欲望者的乐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总结了一位创业者的132条商业思考,涵盖了经营管理、创新、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强调了学习案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案例教学的三要素。文章强调了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和困境。

• 创业者需要关注国家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以及政府的成果汇报。

• 变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应变和处理复杂状况的能力。

• 品牌是持久的护城河和稳定的流量池,品牌的打造需要注重品质和用户体感。

一、经营管理


1. 这世界上最悲催的事,就是别人踩过的坑你接着踩,别人的优秀经验你一无所知。


2. 企业家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关注国家的三份“商业计划书”。第一份是2035远景目标,第二份是“十四五”规划,第三份是每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分别是长期、中期、短期的国家目标展示和政府成果汇报。


3. 对士兵最大的慷慨,就是为他们准备一组精兵强将和一个盛大的战场。对员工的最大犒赏,就是给予一个高密度人才的公司,和一项至高荣耀的任务。


4. 做大事者,皆精通舍得之道,善用平衡之美,捧扶可用之人。或者我们将其描述为:格局。


5. 所有“工作法”都是聪明的表象。如果你不敢像任正非那样分钱分股权,你就永远学不来华为。如果你不敢像任正非那样本能地、天然地拒绝资本拒绝快钱,你就永远学不来华为。


6. 领导力的显性层面就是执行力与业绩,隐性层面就是思考与决心。每一个创始人管理者都要从内外的维度自省领导力是否过关。


7. 变化已然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应变、求变、处理复杂状况的能力,成为了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竞争力”,没有之一。变是找死,不变是等死,在“找死”和“等死”之间选择“找死”的那个人一定是个企业家。


8. 今天思考价值观、抓制度、抓流程、定标准,是为了明天躺着也能管理。


9. 没有委屈和失衡、没有困难和恐惧、永远淡定、永远有办法……像万能的哆啦A梦保护康夫一样,一个优秀的老大,总能给团队唾手可得的希望和安全感。


10. 培养承责力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承担责任。很多人往往会把责任和不好的结果联系起来,认为承担责任就是找个倒霉蛋“背锅”。但是,这是对承责很大的误解。真正的承责力,是保障结果的心态和能力。


11. 制度即文化。企业营收多少,看打仗之勇猛,企业利润多少,看队伍之管理。扁平的小企业靠冲锋陷阵,规模化的大企业,靠管理架构养成文化习惯和润物细无声,靠管理层的上行下效减少损耗。


12. 组织扁平是次要的,人心扁平是本质。


13. 生产一个产品,打造一支团队,环节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相加,而是结构性相乘。如果配合精妙,可事半功倍;如果一招不慎,再大的数乘以零,也会输得精光。


14. 让上级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一旦你把空格交给了别人,你就交出了自己的权力。


15. 一类人才在提出问题时,永远有解决方案,哪怕方案是错的,也比没有强。


16. 创新是一种确保你能与时俱进的一种思维态、行为法。它是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日常,像呼吸一样如影随行,像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17. 创新四段论:(1)忘记创新:勾勒图谱、建立系统。(2)迁移创新:创新是抄出来的。(3)破界创新:创新是问出来的。(4)自适迭代:创新是长出来的。


18. 开拓式创新,都孕于梦想家的直觉,育于多数派的质疑,生于勇敢者的执行,长于思考者的坚定。


19. 企业创新的源泉来自每个员工的创造力,但个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变量,金钱和压力往往在这件事上帮不上忙。很多企业为了搞创新,使劲砸钱提高员工福利,但收效甚微。如果说有什么外界因素能够管用的话,那么我们毋宁说是软环境。不同的环境下,人的创造力明显不同。


20. 在企业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创新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成果的扩散。


21. 开放式的创新环境容易把基层创新导向歧途。


第一个风险是创意泛滥化。如果提出创新思路只是一个简单的表达过程,这个过程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低成本的投机行为。对管理层来说,这也加大了遴选的难度,创新的中枢则会陷入瘫痪。


第二个风险是推诿责任。提出意见永远比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思路容易得多,这个思路如果涉及自己的利益,就更少有人会提。


所以,如果提出创新思路只是一个“我动动嘴,你们来干活儿”的过程,这往往就会变成责任推诿,阻力重重。如果基层拥有高度的自由,却没有足够的自律和相应的责任,公司想要的活力可能就会变为一盘散沙。


22. 做同质化的事,没啥意思。咬定创新不放松,独树品类,坚守品质,养成品牌,才过瘾,才能成。


23. 构建一个商业模式,首先就要明确你的客户是谁,然后迅速获得客户,占领市场。其中最快的方式不是抢占现有顾客,而是开创新需求,找到蓝海市场。


24. 一切精益求精,无非是要跑赢客户预期。一切敷衍塞责,不过就是一种苟延残喘。


25. 当你喊话的时候,你心里要装的可能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你真正把一个人打动到了,自然能打动一片。


26. 糊弄用户的事,想都别想,结局只会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在信息极不对称的过去,没有用户思维,苟且得过;在残酷的今天,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瞬息万变的用户需求,不用力用心捕捉者,不挖空心思拥抱者,会死得很难看。


27. 顾客的终身价值,早就不是一个顾客一生在某个产品上所花费的钱了,而是顾客能够影响到周围的能量,辐射到周围的价值。


28. 如果我们原谅了自己,那么客户不会原谅我们;如果我们战胜了自己,那么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抠细节抠到客户忘记挑剔,磕自己磕到客户心疼不已,做极致做到客户总有惊喜,花时间花到客户心有感应,一线运营就差不多做到90分了。不是鸡汤鸡血,是冷静的真理。


29.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对日常事务习以为常,很多信息往往难以达到受众愿意主动分享的阈值。生硬的广告或普通的营销方式很容易被用户的大脑自动过滤掉。然而,一旦跨界营销具有反差感,其不仅会调动起用户情绪,提供情绪价值,而且会增加品牌趣味性,吸引目光,吸引用户消费。


30. 跨界的背后,其实是用户人群的流动。你不要觉得自己是做某个行业的,别的行业就跟自己没有关系。虽然每个品牌覆盖的人群都不尽相同,但是有用户的地方,就是品牌需要露出的地方。跨界营销可以借助双方的渠道资源,覆盖更多的目标人群,实现用户规模“1+1>2”的效果。但是,跨界营销绝对不是“拉郎配”,不是随便找一个合作方就可以的,而是要像谈恋爱一样,找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彼此才能情投意合、亲密无间。


31. 一个品牌能定高价的逻辑:(1)自我定义自建逻辑,有人buy in。(2)长期的稳定的高质量的输出。(3)高屋建瓴和精致细节兼具。(4)跑赢客户预期,被深深信赖依赖。


32. 品牌,是持久的护城河、稳定的流量池、可见的现金流。品牌的充要条件:占有品类、拥有品格、注重品质。品牌的打造逻辑:做人、做事、做市、做势。品牌的用户体感=专业+细节+诚意+格局+审美。


33. 战略上大步向前和产品的精耕细作,是有冲突的。所有发展快的公司都会一定程度上牺牲掉产品的精致。当然,两个维度可在不同时期交替进行,这取决于不同的历史条件。


34. 在体验经济时代,劣质产品不仅是死,而且是死远点。


35. 永远尝试用最少的元素完成最多的功能。


36. 产品是企业和市场之间最直接的介质,是考验一个企业的试金石。特别是在市场萎缩、需求锐减的时候,好的产品依然能经得住检验、扛得住摔打。


37. 战略与品牌的方向取决于产品服务好或残,取决于业务能力强或弱,取决于组织人员的成长适配。


38. 尊重逻辑,尊重常识,尊重对手。


39. 如何有质量地活下来?用华为的话说,以奋斗者为本、以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用我们的话来翻译,“以奋斗者为本”是为“专业主义”、“以价值为纲”是“长线主义”、“以客户为中心”是“利他主义”。


40. 作品如人品。


二、创业心得


1. 2016年我第一天创业时,第一个月,我就写下了我的初心:给时间以生命,给专注以价值,做船头瞭望者,为反思唱赞歌。


2. 一个创始人的初心决定了他的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决定了这家企业在战场上的地位和价值。


3. 一个企业进化的过程中,领导力、表达力、洞察力、决策力,无一不在掏空和索取创始人的心智积蓄。这种状态,分秒必争,日月不息,转身即是决策,张口就要表达,细节决定胜败。所以,功夫在诗外的人,能适应倒逼生存的人,总是能笑到最后。


4. 新时代的创业,已经是“唯专业不破”。就像华为余承东说“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5. 一旦“黑天鹅”来临,创始人最应该做的是哪些事情?


第一,始终在一线倾听用户的声音。

第二,做企业生命倒计时。

第三,梳理反脆弱链条。

第四,IP化生存。

第五,以孤独做鳞,永不言弃。


6. 创业者,不过是为了一些内心的deadline紧赶慢赶,不过是为了一些内心的standard累死累活。


7. 创业者都是亡命之徒,百废待兴,除了狂奔,心无旁骛。人生挫折、命里忧伤,全部锁进保险柜,不到非常时刻绝不去碰。


8. 每一位创始人,作为筚路蓝缕冲锋陷阵的那一个,他们不是在经历痛, 就是在治愈痛,不是在面对至暗时刻,就是在穿越至暗时刻。没有经历过绝境的公司都不足以具备自由生长的源动力。创业者最大的能力,就是和痛苦和谐相处。这是创业的一部分,更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四季风景大不同,如果没有寒冬, 我们走不进新年。


9. 哪个创始人不是在前一秒觉得自己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下一秒就变成天昏地暗一无是处?每天都可以是至暗时刻,每天都必须面对,穿越,冲破。


10. 今天创业做的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要思考五年后十年后我们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对待快产品和慢产品,心态和方法并不同。


11. 其实广大创始人都需要一些这样的心态;长线主义,不徐不疾。以100年为单位去做事。


因为在商业世界里,只要一个公司能活着,就一定是在创造价值。


我们能活100年,就意味着我们创造了100年的价值,做了100年的案例。所以,谁最后见上帝、谁才是赢家。


12. 投资人有着相似的耿直,创业者却各有各的凶悍。


13. 能成事的创业者多半是细节控。否则过程中早因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他们的大量焦虑,不是为了结局,而是为了过程;不是因为自我,而是因为育人。


14. 焦虑感往往产生于当你看到竞争对手有了新动作。然而何必逼自己呢?当我们能越过焦虑,洗脱虚荣,沉心静气做实目标,创业才有积极的意义。


15. 跳出框框,俯视这个时代,俯视手中之事。创业者也是如此,如果为了创业而创业,那只能“事业小成”或“人生小成”。


16. 乐观主义太重要了,运气是留给准备好流干最后一滴血的人的。


17. 如何打造创始人IP?


首先搞清楚,“用户是谁”。DTC的创始人和科技企业不是一个做法,马云只喊话“中小企业”和“婆娘”,任正非的低调却要让全世界知道。罗振宇的演讲是针对进步青年搬运与输出观点,张琦的课程是用刁钻的角度启发小微企业主,婷姐的视频号是“量化分析+讲故事+严谨结论”,讲人话给深度思考者企业家听。


其次搞清楚,“我是谁”。做好人物设定,“德以配位”“经营等身”,不过度包装、不提前消耗。输出价值主张,让人慕强,让人追随。叙事要有“人物弧光”,不卖惨的人生就难获同理心,也没有励志性。


最后“拿起武器上战场”。线上,线下,自己说,别人写,怎么避开或干掉我的竞争者,怎么影响和搞定我客户的客户……海陆空立体战役,一场场拿下。


18. 舍得孤胆一战,容得信誓旦旦,潇潇凉雨夜半,念念初心不断。


三、商业思考


1. 商业这门学科,本身最大的魅力也就是天生破界,生而跨学科。我们需要有弹钢琴的艺术和走钢丝的技术,需要通晓人性又要懂得专业逻辑。


2. 有人问我:针对当下消费低迷的状况,企业可以做点什么? 我想,我们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消费者需要什么?国家在倡导什么?企业不能做什么?


3. 曾国藩和埃隆·马斯克有相似的配方:(1)想人之不敢想,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苍生。曾国藩不忍睹太平军毁庙宇、断文脉,自己一介文人,领命团练养兵,而马斯克也是为了拯救人类之使命,而造电动车造火箭造脑机接口。(2)大胆假设后小心求证:曾国藩造船、马斯克造火箭,都是囿于缺钱,于是开始学习拆解样品、拉上专家、自己动手,直到作品问世。


4. 商业不是欲望者的乐园。商业是自律者的天堂,是引领者的耕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5. 一个商业的成功,全凭对美感的把握。创意之美,塑造之美,逻辑之美,技术之美,平衡之美,取舍之美,完美之美,功夫在诗外之美。


6. 一个企业生长到一定程度,它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基本上等同于它的商业价值。一个企业所经历的痛苦和坎坷,大概跟它最后所能够成就的规模相匹配。


7. 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四维思考的精神。一维思考,指的是专注和专业。二维思考,指的是要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三维思考,指的是有抽象的思维能力,抽象出模型、理念、金句和方法。四维思考,是一种跨越时间周期思考的能力。


8. 成功者的凶猛之处,总是善于在每一段经历中吸取有益之处。他们还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把错误的决定变正确,把有缺陷的人利用好,把糟糕的问题想乐观。但大多数成功者,往往唯一做不好的,就是与自己相处、和解。


9. 从出生、发育、成长等,一只蚂蚁的寿命只有一年,但是一个蚁群的记忆却可以长达数十年。既然一个蜂群和一个蚁群可以有新的生命体,公司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公司也是新的生命体,也遵循和人类和自然类同样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 专精特新的时代来了,以前贪大求全、大而不倒、规模至上的时代过去了,所以我们做公司的理念也要发生一些变化,不要只去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增长,而是要更多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护城河做的更高,如何永续经营,如何打造基业长青。


11. 无论是哪种商业模式,都有历史或前人已经给我们做过示范,我们可以抄作业,先僵化、后优化。


12. 我们被很多同质化的东西甚至是被信息茧房套牢了,我们每个人变得越来越趋同,而我看到的独立而自由的思想越来越少了,大家的时间被切分得很碎片。所以,现在只能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不是一个智慧爆炸的时代,系统思考的人现在正在变少,然后有系统思考能力的人可能都在疲于奔命。


13. 可口可乐的强用两句话来形容,一个是“杀人放火的能力”,就是它能让5万地推人员,地毯式地深入到中国大地的每一个毛孔;一个是“立地成佛的能力”,就是它的品牌能力。


14. 我还记得2014年,网友做了一张图,是iPhone 6发布后网友做的“刀盾组合”。当时苹果和三星都在屏幕上较劲,苹果越做越长,三星越做越宽,大家都觉得,这也太卷了吧。如今8年过去了,苹果没有成为刀,三星也没有做成盾,但是我们都明白了,当年那根本不算卷。当我们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却得到了更少的回报,这才叫“内卷”。


15. “晴天修屋顶”,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事”,从战略到业务、到机制、到组织,请咨询公司、做教育培训,减脂增肌塑形;


“攻坚聚人心”,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攻坚打仗的时候,我们应该“炼人”,建设企业文化。队伍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敌人”,就有了统一的灵魂和精气神。


16. 我们回顾全球商业历史上的经典案例通用、IBM、西门子等等,不管你是否认为他们“伟大”,至少在他们通往伟大的路上,都免不了经历从产品到研发,从自己的生态位向产业链上游演进,通过新技术为人类社会开拓更多可能,这样一朵朵长出来的创新之花。


创新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光看谁更猛更看谁更能长久投入,所以更要有战略定力,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做差异化就意味着,你要主动舍弃一部分市场坚决地把自己的战略坚持下去。


17. 这是一个内卷时代,更是快变时代,人人迷茫。互联网流量撬不动现金流增长了,高科技卡脖子停转了,过去我们学习的战略和商业模式都不香了。拿着旧地图,我们找不到新大陆了。所以,引领者需要用创新取暖,对抗寒意。


18. 英雄人物们,这时都在忠诚于自己的热爱,用更大的格局思考历史和人生,不停地选择与探索确定性,偏执地努力和尝试,拿结果,打胜仗,为自己求活路,为他人创价值,抱朴,厚积。谁最怕这个时代呢?投机者,过去躺摘了太多别人的果子。短视者,无法相信自己和他人,无法持续改善精进。装睡者,一边躺平一边抱怨,偏偏不爬起来努力,偏偏没有意识到,其实还有人在试图叫醒他。


19. 不做假动作,不用过程自我麻醉。责任担当、结果导向、千方百计、卷死自己。优秀是别人教的,伟大是自己逼的。做成了,壁垒就给自己留下了。


20. 在流量世界生存,我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做引领的事、又要涨严肃的识、还要赢迎合的量,再去赚客户/用户的钱。后来我越来越明白,并不存在所谓的矛盾,问题只有可能出在两件事上:(1)你的内容还不够好,(2)你没有挑选对的客户。


21. 我见过那么多路上的勇士,其人物弧光,都是被坚忍和勤奋所照耀的。脱离这个要素,一切技巧、方法、聪明,都不过是个笑话。


22.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你掌握着别人的器官。权力能障其眼、控其欲、扼其喉、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权力让人朝拜、让人付费、让人蜂拥而至、让人不可失去。


某种意义上权力是一种对人性负向的牵制——它能开花亦能爆炸,开花必先自香,爆炸必先自伤。主持人手握话筒是权力,KOL引领意见是权力,教育孵化思想是权力,BAT手握流量是权力,芯片技术是权力,货币印发是权力,军队是权力,家长是权力,区块链或更有垄断级权力。创业者们都有在圈自己的权力领地吗?如果有,你的胜率就大了。当然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23. 在变化领跑的时代,最重要的无非是旺盛的好奇心、强大的学习力、破釜沉舟的变革精神。乔布斯、韦尔奇、稻盛和夫、任正非,都不是靠什么时代红利而伟大的,只有一个个偏执创新和起死回生的故事,才能沉淀出最棒的管理财富。


24. 商业流变的加速,让残酷的淘汰成为时代真相。不成立的模式被淘汰、不创新的产品被淘汰,落后的技术被淘汰、不赚钱的公司被淘汰、不出活儿的员工被淘汰。时代划过时,听不见巨婴的啼哭,唯有幸存者能追逐使命。


25.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我们中国企业家见证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的重构、技术的颠覆革新、气候与能源课题的挑战,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前进的同时,更应清醒地保持着自我世界的认知和深耕。


26. 很多时候,人们遭遇失败或者挫折就是因为缺乏同理心。比如,企业家在推销产品、投放广告时,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考虑产品特点,忽视了看广告的人。表达者无论声音多大,如果接收者不愿意聆听,信息一样无法传达。这样的广告就是失败的典型。


27. 越是浮躁的时代,越是需要有沉得住气的人,来引领。我们都需要提前思考:一年后,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 十年后,这个时代需要成为什么样?看得越远,走得越稳。


28. 聪明和智慧之间,隔着“品德”这条河。这个距离,既触手可得,又遥不可及。


29. 凡大成者,皆怀兼济天下的利他之心。乔治·默克说:“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生产,而不是为了利润而创造。只要坚守这一信念,利润必将滚滚而来。”


30. 优秀的企业总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最新变化保持着敏感,瞻前顾后并且善于应对、提前布局,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和科研基础实力,能把想法落地为成果。


31. 每一个新鲜的际遇,都是我头脑中的一次剧烈革命。


旅行带给我们非凡的刺激,但有旅行的意义,从不止步于此。我们应该如何旅行?给你一个建议:带着问题这把钥匙,去探寻秘密。


32. 旅行的意义,对个体而言,是寻求刺激和探索秘密。但如果我们用上帝视角和历史观去看待,旅行又被赋予了更加宏大的意义。它是人类的迁徙和征战、贸易和交流人口和移民。


33. 商业与文明互相渗透,科学与进步不断相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自发的国际商务或观光旅行才开始出现,但也只限于各个国家1%的精英群体。时至今日,每年有超过10亿人跨越国境。


疫情前,里昂证券曾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乘坐游轮的旅客人数每十年会增加不止一倍。旅游和酒店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10%,为超过2.5亿人口提供就业。


旅行,这种短期人员流动,可谓世界经济的基石。而互联互通就是他们的生命源泉。


34. 如果有一天你的企业倒下了,会是因为什么?


四、个人修炼


1. 什么叫自我要求高?远在梦想,近在细节。


2. 人和人的彼此成就,永远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就是均须为开放系统。在封闭的那一刻,人会就地衰老、枯萎,顽固到让人避之不及;而开放的人,能够愉悦接纳外部、随时自我打碎,自由生长,价值共享。打开自己的小雷达吧,时刻谦逊,时刻对标,时刻警惕,时刻好奇,时刻求生,时刻学习。


3. 苏神(苏炳添)的赢,引发我三个思考:


(1)训练是枯燥的,但“以赛代练”可以成就坚持。人是社会动物,有目标、有节点,不断用“齐加尼克效应”去刺激自己,是能倒逼过程的。


(2)短跑看起来很短很简单,但是集天赋、身体机能、反应、运气于一孔的“爆发式战役”,需要像构建精密仪器一样,去塑造自己的身心与行为。任何事情都是系统,周全+精细,效果就出来了。


(3)想破除年龄的掣肘,就需要掌握一些超出常人认知的“秘密”,或是经验或是直觉,我把它们统称为智慧。


4. 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尾也难。世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只有迈不完的坎。没有绝对的胜败,只有梦想路上一往无前、自由生长的人。


5. 我们并非天生具有从苦难中康复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然后当我们需要时就可以用到它。


6. 世界上没有所谓高大上,如果你愿意付出真爱和笨功夫在一件事、一个人,神灵都会帮助你。虚伪与急功近利,都不是真逻辑。


7. 挑战、冒险、热情、专注、自由、自省、自信、谦逊,都与孤独相得益彰。人生需要保留孤独感,否则会淹没在爱慕里、迷失在喧嚣里、依赖于赞美里,而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8. 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被眼前的细碎所羁绊,被胸中的情绪所困塞,而忘了千军万马前行的那个功成之地。


9. 生存能力,是由困境里隐忍、乱局中沉着、细节处训练。所以,娃不能娇宠、徒不能放纵、己不可懈怠。


10. 世间好东西太多。输出认知,是一种成就价值的状态,像孤独而勇敢的灯塔照耀萤萤之光;输入真知,是一种幸福安宁的选择,像躲在狂风骤雨中的小屋里喝热汤。


11. 出版人路金波曾经和我探讨出一本属于我的书籍,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这辈子你只能出一本书,它会是什么?”这个难倒我了。因为我心里想好的、手里准备好的书目,至少三本了。但这个问题,真的很好,他提醒我慎重对待每一部作品,就仿佛这是你的唯一。


12. 内容能力、谈判能力、管理能力,有一两项做到极强,就可以在职场混得开心。如果三不沾,就得反思和修炼去。


13. 演说不是表演,很多人认为巧舌如簧就是演说,能不停地说就是演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演说是一门集领导力、品牌力、内容力、表达力,还有逻辑思维、故事思维、用户思维于一体的学科。演说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我们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把这种思维方法内化再外化。


14. 无论是在舞台上进行一场演说,还是日常中随时随地发生的演说,都是说服的过程。说服是有一个漏斗模型的,首先你要输出内容进行传播,然后用痛点去击中受众,随后输出解药,建立信任,最后让受众愿意跟随你的过程。


15. 在演说的时候,永远不要夸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要夸自己有多好,人们一般不会相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当然也不要贬损自己很坏,因为别人会相信的。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巧妙地说。


16.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都是值钱的任何一个演说者,如果浪费了听众的时间,就是在“犯罪”,所以演出完毕后,一定要付出价值。演说是给予,不是索取。


17. 如果每件事都是重要的,那就没什么是重要的了。要果断地简化信息。一切故事都要围绕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所构建的一切逻辑也只服务一个主题和中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是演说之眼。


18. 控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


“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他叫助产式的教育。苏格拉底的教学永远是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


彼得·德鲁克不仅是个学者,也是个咨询师,而他自己却说“我不是咨询师,我只是一个善于向顾客提出刁钻问题的人”。


提问的最大好处是能触发思考,抓取注意力,引发更多的答案,大家共创这场演说的内容。


19. 通常一场现象级的演说结束后都会有很多金句传播,这些绝不是现场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有备而来的。


对于演讲金句,你要注意3点:


第一,你要帮助用户制造优越感,帮用户站在鄙视链的顶端;

第二,你要能激发大家的共鸣,形成认同感;

第三,让用户有分享的获得感。


20. 有些事,还是得趁年轻力壮时干,过了这村,就再也没这劲儿了。


21. 宁可栽在聪明人手里,也不愿和傻瓜耗时间。


22. 宁孤独,不庸俗。


23. 相信和坚信,不是一回事。


24. 真诚是最高超的技巧,你失去了真诚,你就一无所有。


25. 什么是成人礼?夏的日光与冬的冷风,不确定性与自我疗愈。什么是长线主义?粮草先行,信任资产,不回头。


26. 准时的列车不会迁就姗姗来迟的旅客,时代的巨轮不会等待虚度年华的浪子。


五、案例教学


1. 常有人问我: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案例?


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抄对作业,你就赢得了99%的胜利。当然,学习案例也并不是做法官,而是去做侦探,你深挖到背后的原因,才能一通百通谋定后动。


2. 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虚构故事的能力使自身成了万物灵长。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虚构各种故事,大到神话、宗教、国家、国际组织,小到婚姻、体育比赛,乃至嘉宾商学的存在,无不体现出故事的伟大力量。


因为相信故事,人类才可以相互合作,创造出沙漠里的钢筋水泥和南北极的暖气,创造出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创造出《圣经》和唐宋元明清,创造出商业、公司、交易所。所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个故事产生和灭亡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生态的更高段位,我们更能看清故事的全貌预判故事的结局。当我们走进故事的发生地、和当事人对话、还原决策现场我们更能了解真相和底层逻辑。


3.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案例素材犹如不尽长江滚滚而来。这是中国商业学习界的幸事,也是商学教育界的赛点。


4. 荷道以躬,兴之以言。故事成就人类成长,案例成就商业发展。


5. 案例教学的真正精髓是提问,用提问的方法,抽丝剥茧,启迪启发。


6. 我的微信签名,大家看到了:“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在我看来,提问,是成年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7. 所以,我们不生产智慧,我们激发你更多的智慧。不过,我们的提问,是有守则的:批判的但非恶意的,坦诚的但非随性的,个性的但非自我的。


8. 我们的案例学习,要符合三要素。


讲故事Story。有人物弧光和起承转合,才能激发出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有结论Summary。嘉宾的案例,是用时间换取的真刀实枪的方法论,所以格外值得珍惜。


在现场Scene。七分采三分写,好的记者不可能坐在家里写稿子,一定是在现场的。乔布斯愿意用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的一次面对面交流,就是因为“现场互动”的重要。


9. 愿你成为英雄,愿我成就英雄。


10. 单向的输出输入,你可能听完课,两周后能记住5%;配上图画 、PPT可能记忆率能提高到20%;配上影像等,30%。


怎么样能够让两周之后的学习记忆率超过50%?是要通过提问和讨论,就是discussion。如果想要达到75%,就是要通过实际演练获得。90%的学习吸收率通过什么行为获得?就是以教为学。当你要教别人一个东西的,这个时候你去学习,你就会拼命吸收每一个知识的细节。


11.  为大清王朝续命几十年的曾国藩说过“荷道以躬,兴之以言。”意思就是说,一边要躬行、做事,一边要写下来教别人。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企业家,成为了“导师”,言传身教,宣传自己的企业,输出自己的理念。有人诟病,有人不齿,而我坚定地替这个时代感谢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企业家。我不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我认为他们是在做对商业历史最有意义的传承。


12. 从小学到大学这套我们很熟悉的教育体系,有多长时间的历史呢? 其实非常短。所有你们从小到大参加的大众教育,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诞生的。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机器效率惊人,流水线需要工人去快速完成关键操作、所以要把学生培养成标准化的产部。


13.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之强悍坚定,强到没有什么最大公约数的课程可以去教你们所有人。你们又是如此之迷茫,难以找到能给自己方向感的那座灯塔。因为,真相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只有大海和天空,没有灯塔。我们自己就是那个灯塔。


而我们成为灯塔的手段,就是不断学习、去探寻不确定。


14. 各位企业家,长大后的我们,能指数级地比同龄人吸收更多的知识,不是因为我们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有了更高的“格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