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19 19:35

健康生活方式,是如何降低你的抑郁症风险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ID:gh_2414d982daee),作者:梓薇,编辑:lixia,原文标题:《好的生活方式降低57%抑郁症风险,原因竟是……|世界精神卫生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项研究,探究了健康生活方式对抑郁症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57%的抑郁症患病风险,并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来起到保护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57%的抑郁症患病风险

• 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来预防抑郁症

• 无论个体的遗传风险高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对预防抑郁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众多精神类疾病中,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是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等。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3.5亿人在遭受抑郁症困扰。然而,迄今为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多种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由遗传变异调节。


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多大程度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它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近期,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郁金泰联合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ntal Health上发文,探究了饮酒、饮食、体育锻炼、睡眠、吸烟、久坐行为与社会关系这7种生活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


该研究基于大规模生物医学数据库与大数据统计建模方法,发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高可降低57%的抑郁症患病风险,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对预防抑郁症起到保护作用。


▷图1:论文封面。图源:官网


生活方式与遗传风险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


研究人员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B)的287282名参与者随访了9年,其中,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7.5岁,男女各占一半。为了探究7种生活方式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研究者将多种生活方式因素整合到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中,根据健康生活的综合评分划分了三个生活方式类别:较差(得分0~1分)、中等(得分2~4分)、良好(得分5~7分)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下:


①健康睡眠:7~9小时;

②健康饮食:7类食物中至少4类,包括水果、蔬菜、鱼、加工肉、未加工红肉、全谷物、精制谷物;

③不吸烟;

④适度饮酒:不喝酒或少量饮酒,女性每天低于14克,男性每天低于28克;

⑤频繁社交;

⑥避免久坐:每天久坐时间低于4小时;

⑦体育锻炼:150分钟中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所有参与者的健康生活平均得分为4.75分,有1.25%的人属于较差生活方式,38.9%的人属于中等的生活方式,59.85%的人属于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平均9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2916名参与者出现了抑郁症。


研究人员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检验了生活方式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种生活方式均与抑郁症风险独立显著相关。其中,健康睡眠抑郁症风险降低22%;健康饮食抑郁症风险降低6%;不吸烟抑郁症风险降低20%;适度饮酒抑郁症风险降低11%;频繁社会抑郁症风险降低18%;避免久坐抑郁症风险降低13%;定期体育锻炼抑郁症风险降低14%。


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抑郁症风险,与生活方式较差的人相比,拥有中等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41%,而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57%(图2)


▷图2:生活方式因素与抑郁风险的关系。图源:论文


现有研究表明,精神风险的遗传结构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主导,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遗传风险与生活方式的交互影响。


以高遗传风险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参与者为参照组,低遗传风险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参与者的抑郁风险降低幅度最大(风险比为0.36,95%CI为0.28–0.46),然而,多基因风险评分和生活方式评分与抑郁症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41),表明生活方式可能不会被抑郁症的遗传风险显著改变,生活方式在不同水平的多遗传风险人群中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图3)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生活方式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效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个体的遗传风险高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对预防抑郁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图3:抑郁症的风险取决于遗传风险和生活方式。图源:论文


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抑郁症发生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患抑郁风险的原因,研究人员结合影像、生物化学等多维数据对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究。


首先,在神经影像方面,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得分越高,脑容量越大(图4a),涉及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中央皮层和岛叶等皮层结构,以及苍白球、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皮层下结构。这些脑区在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这些大脑结构与抑郁症状评分呈负相关,而结合神经影像学计算的结果也支持生活方式、大脑结构和抑郁症之间的关联。


在各种生物标志物中,48种血液标志物和130种代谢标志物与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液生化标志物中关联最显著的为C反应蛋白(一种体内因应对压力而产生的分子)和甘油三酯(身体用来储存能量以备后用的主要脂肪形式之一),血细胞中则是与免疫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在代谢标志物中,与生活方式具有正反相关性最显著的分别为不饱和程度和乙酰糖蛋白(图4b)


▷图4:生活方式与大脑结构和外周标志物的关系。图源:论文


最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整合生活方式、抑郁、遗传、脑结构和免疫代谢等多方面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18244名参与者这五个维度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阐释了生活方式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神经机制(图5)


结果显示,生活方式与抑郁症风险、免疫代谢功能和大脑结构显著相关,多基因风险评分、大脑结构和免疫代谢功能也与抑郁风险显著相关。此外,多基因风险评分与生活方式和免疫代谢功能显著相关。除了多基因风险评分和大脑结构、免疫代谢功能和大脑结构之外,其余路径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该结论为我们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和免疫代谢功能进而降低抑郁风险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图5:生活方式、多基因风险评分、免疫代谢功能、大脑结构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图源:论文


总之,本研究证实了多种生活方式因素与抑郁症风险之间的因果保护关系。在具有不同遗传风险特征的人群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抑郁症。根据2019年的一项数据研究,中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2]。照此计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而12个月内有5000万人患抑郁症。


想要远离抑郁症,一方面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多一点,抑郁少一点,另一方面,如果不幸患上抑郁症,应该积极接受规范的治疗。


参考文献

[1]Zhao, Y., Yang, L., Sahakian, B.J. et al. The brain structure, immunometabolic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and depression. Nat. Mental Health 1, 736–750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2]Huang Y, W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Mar;6(3):211-224. doi: 10.1016/S2215-0366(18)30511-X. Epub 2019 Feb 18. Erratum in: Lancet Psychiatry. 2019 Apr;6(4):e11. PMID: 3079211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ID:gh_2414d982daee),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出品,作者:梓薇,编辑:lixia,审校:韵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