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22 09:10
今年,VC开始纷纷出手找“配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 (ID:DsstCapital),作者:黎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今年,VC圈内的投资情绪开始强调均衡配置和确定性,越来越多的VC开始寻找“小而美”的项目进行投资。这些项目通常利润高且稳定,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然而,投资这类项目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投融资认知差、技术路线难以跑出来等。

• VC开始寻找“小而美”的项目进行投资,以寻求确定性和回报。

• “小而美”的细分行业在中国科技腾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细分赛道的企业通常分散在中国广泛的区域里,投资当地项目能获得确定性回报并满足国资LP的返投要求。

2023年,VC圈内有一个关键词叫安全;有一种投资情绪叫确定性。


很多人告诉我,今年特别强调均衡配置、投资组合,要做一些下行可控,上行可期的事。因为行业水大鱼大、野蛮增长的阶段已过。


在众多不确定性中找寻某些确定性,已经是当前很多VC的投资选择。在这种情绪的促使下,VC出手愈发要求更加的精准。


VC盯上“小而美”


“大项目、高增速的项目比较少了,选择‘小而美’的项目不失为当下一种投资选择。”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魏俊表示,投这类项目的逻辑很简单:利润高且很稳定。“这种企业不会很热,但是赚钱”。


前些天,魏俊坐了2个多小时的动车前往厦门,专程拜访当地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这家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比较小众的温控器细分赛道。40亿元左右的市场容量,它做到了全球销量第二,中国市场第一,收入做到了千万级别,利润非常亮眼。


由于没有外部股东分红也没有大笔的营销,卖一台就是赚一台的钱,活得相当滋润。它也被收录进世界级管理大师、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教授定义的“隐形冠军”类企业中。


初始了解,魏俊觉得这个行业比较传统,没有VC会感兴趣。但是细看了营收和利润及市占率,魏俊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安全且有回报的一笔投资。


听闻这家企业欲融资上市,魏俊便约了时间赶过去看看有没有投资的可能。


除了这家在谈,魏俊还在今年出手了杭州一家过滤器行业的“隐形冠军”。同样,虽然传统但是收入可观。


实际上,两年前魏俊就在关注这类企业,但彼时公司的策略还是以大赛道高科技为主,到今年的时局他才终于有机会对这类企业出手。


选择这种投资策略的,紫金港资本董事长陈军也是其中一员。


最近,陈军在嘉兴看到了这样一家企业:做化纤产品的,做到了百亿级投资和营收。企业发展背景简单,从不参与房地产等热门行业,心无旁骛地做到极致,占据了过半市场份额。


“与其在一个广而人知的赛道上去竞争,还不如找一些细分领域。有明确优势,给企业足够的时间成长,即使不能成为一个1000亿的公司,但至少可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陈军表示,比如,像宁波的一些隐形龙头企业,尽管不少没有上市,它们的收入基本上有十几个亿。这种收入情况能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投资安全感。


从业多年投资,复时资本创始合伙人张俊飞也看过很多这类“小而美”的项目。张俊飞认为,选择这类项目倒也不是便宜的事,而是因为确定性:营收、利润、增长都是稳定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公司管理各方面都较易于评估。换言之,它们的上限和下限都是可控的。


进一步说,围绕每一个细分的产业链,筛选估值低、回报稳定的企业,已经成为了VC们当下最笃定的投资方向。


确定性投资的B面


这些“小而美”的细分行业,像毛细血管一样,看似“配角”,实则上升到中国科技腾飞的“核心”也不为过。


投它们的理由顺理成章,但是牵涉到具体投资也颇有另一番滋味。


首先是难以拉平的投融资认知差。


“40亿估值顶天了,但是创始人却觉得太低了。”这是魏俊在投资时遇到的状况。甚至,魏俊连创始人的面都没见到,是与财务代表会谈。


傲慢,对技术过度自信,并且只有自己的视角,一些硬科技创业企业给魏俊留下深刻印象。


看得多了会发现,尤其是专精特新类企业,它们一直以来偏安一隅、没有接触过资本、纯粹专研技术等背景,让他们很难在融资这件事上与风险投资有接壤的认知体系。


“它们的掌舵者大多数做小生意起家,他们极度相信自己,也认为自己的技术最牛。在某种程度上,技术者的纯粹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甚至有些‘偏执’,难以相处。这让价格很难谈下来。”魏俊表示,在投这类企业的时候,他会更加看重创始人的背景。


其次,一些细分技术路线难以跑出来,想要做大并不容易。


张俊飞这两年看了很多细分赛道的医药项目,很多科学家很多年了甚至一辈子都在坚持自己的研究路线,如果按照实验室理论能够成功产业化的话,那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但事实上,很多项目就像在练神功,特别难实现。


张俊飞犹记去年的一个项目,这个科学家顶着某领域世界之父的光环做新药,虽然已经进入临床三期,但是要形成药品仍难看到曙光。“他的学术地位和成就引起众多机构的追逐投资,尽管如此,或许也难改结局。”


投资新课题


围绕着这些“小而美”项目的投资,在与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还获得三个比较强烈的观点:


一是,调研项目在断崖式下降的同时,投资也呈下沉趋势。


“我和一些政府引导基金的人也在聊,原来一年要看三五百个项目,现在平均下来一年才一百多个,项目数量是断崖式下降,项目品质似乎也在下降。”陈军感慨。


这背后大体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经济下行周期,大家会发现周围的生态慢慢显露出问题,企业和客户都没有想象中好了。其次,创业变难,哪怕是一些很优秀的新创业者,组织资源的情况也没有以前那么理想。


在投资分布区域上,当前的投资题材主要为硬科技概念,很多细分赛道的企业通常分散在中国广泛的区域里,二三四线城市都有很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和“小巨人”。


投中信息CEO杨晓磊就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创投最大的趋势之一就是资本从一线城市向全国下沉。


这和十年来地方引导基金兴起不无关系。产业引导型基金作为当前行业为数不多的亮点,它们引导资金投资本地产业和项目,它们有规模、有投资意愿,同时带着诉求和监管要求。


这也让人民币基金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与各地方政府、国资合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在地方社会效益、基金投资收益、企业商业价值增长上找到一个平衡。


在这个趋势之下,投当地的一些细分赛道项目,不仅能获得确定性的回报还能完成国资LP的返投要求,不失为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第二,项目要回归生意的本质。


陈军告诉我:现在是一、二级都蛮难的时候,一个是平均的孵化周期比以前长,二是现在IPO的标准更高了。这就让VC反过来更加强调生意的本质,就是要非常脚踏实地去产生现金流和利润。毕竟,再好的技术创业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


第三,小机构要做精品投行。


在交流的过程,很多人都表示今年确实是从业以来最难的一年。大家都在呼吁投资回归专业的同时,也在期待着行业新局面的到来。


“对于很多小机构来说,要想生存下去,应该要做精品投行,要在企业上花更多的时间,要做深度赋能,做更多的投后管理,甚至自己也要半只脚踏入到公司和行业里面去做一些事情。”张俊飞如此认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 (ID:DsstCapital),作者:黎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