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想延期(ID:no-postpone),作者:王掌柜的大排档,原文标题:《你是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离职的?》,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周在某个知识星球看到了:“你是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离职的?”这个讨论话题,激起了我的诉说欲望。
工作八年,我只在今年换了一次工作,而在上一份七年半的工作中,我有三次想要离职的意愿。
而每一次的选择,现在回过头来看都是相对正确的,下面来分享一下:
一
第一次想离职是在2018年下半年,当时我是挂着测试工程师的名义,做项目管理和需求分析的工作。
一方面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定位,另一方面是连续的工作压力让我非常无助。
当时确实属于拿着白菜钱,做项目经理的工作,带着几个新人,遇到问题没人协助,自己刷脸求人一边摸索,一边加班,还要缓解团队的工作压力。
在连续加班2个月,且项目顺利完成之后,我对当下的发展环境非常失望,然后开始看新的机会。
然而,当时自己并没有核心竞争力,做过测试、项目经理、需求分析,但每个岗位都是浅尝辄止,更像是一个复合型打杂人员,真正跳槽却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所以,这次我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留下来,给了我一个转岗产品经理的机会,让我自此走上了这个喜欢且适合的岗位。
二
第二次想离职是在2020年下半年,当时我负责的产品完成了0~1的孵化,正在走向1~10的市场验证阶段。
因为是大客户私有化模式,那两年我一直在售前、产品、交付三个角色中不断切换,团队人员也出现了断层,想离职之前,工作非常压抑,在经营思路上也和领导产生很大分歧。
然而,去面试了一圈,发现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所处的行业比较小众,跨行没经验,本行业深耕又不足。最后又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第二次留下来,给了我成为产品总监,带领团队突破1~10的机会,也让我意识到培养能够脱离平台的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于是我开始一边借助平台的机会成长,一边通过业余时间输入+输出让自己成长。
三
第三次想离职,是2022年下半年。因为这些年做的是全国业务,经常出差,加班也很多,而且看不到将来稳定的希望,由于家庭的原因,再次萌生了离开的想法。
再加上团队发展遇到了瓶颈,自己在本公司的上升空间也看到了天花板,做的事情对自己提升也非常有限,似乎只能靠重复的精力付出赚钱。
包括公司是以技术和项目驱动的,产品基因和产品文化很一般,也没有产品层面的专家为自己提供方向,最终决定离开。
离开之后,我找到了工作、生活、成长三者的平衡。
新的工作让我能够接触到很多高水平专家,打开了新的视野,做着专注且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中有时间陪家人,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看着她一点点长大感觉非常满足;
成长中摸索了自驱成长闭环,创建了每日阅读社群、产品交流群、知识星球、做模拟面试服务、也有更多时间写公众号,认识更多的同行,现在也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读研,认识新同学。
除了钱挣得少了,在精神上没有了焦虑感,有时间去感受生活,关注长期有价值的事情并为之投入精力。
回顾三次想离职,以及对应做出的决定。我简单总结几个关注点:
1. 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是物质、精神、还是成长?想明白自己当下更需要什么。我们很难既要又要还要,所以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努力得到它,其他的都可以阶段性容忍。
2. 很多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的问题。如果自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换一个环境同样会出问题。
3. 如果能够培养出脱离平台之外的核心竞争力,那才是真正自己的价值。所以在这方面,我很敬佩产品圈里的几位创业大佬。
4. 做长期有意义的事,并在工作中尽量与长期价值契合。当始终契合不到一起时,就是自己需要离开的时候。这时,不要留恋。
我们为了生活而工作,却因为工作而没有时间生活。
最后,分享一下身边几个例子。有一位在一家公司工作九年之久的朋友,最近也离职了。他去了一个不错的甲方,真替他开心。
他最近一年一直在为自己谋求新的出路,低调准备了一年多。
还有几位同行,经常跟我抱怨现在工作中的不满,但又一直没有为未来做任何准备。
我觉得互联网行业中大多数岗位,黄金周期转瞬即逝,很多人在几年的“稳定期”之后,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
那时除了把自己和公司捆绑到一起,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一篇短文,写不完所有观点,但可以感知文字背后的精神。
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想延期(ID:no-postpone),作者:王掌柜的大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