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朱骏观察(ID:gh_43d7ec99b853),图文作者:朱骏
老吴是个保安,今年57岁,原先是嘉兴冶金机械厂的一名国企工人,2005年工厂倒闭后下岗失业。2006年1月,老吴下岗再就业,开始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做保安,后来又换到武警医院,一直做到2021年12月31日退休。因为以前在冶金机械厂工作的原因,符合国家“在有国营单位的毒有害工种连续工作9年可提前五年退休”的规定,所以老吴退休时只有55岁,闲不住的他,退休第二天就来到了一家新的公司继续做保安。
老吴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嘉兴媒体的新闻爆料员,稍微有点年份的老记者,都和老吴打过交道,包括我和我同期的同事们都“吃”过他“喂”的“料”。从2006年开始,老吴就给《南湖晚报》“新闻110”“昨夜今晨”,《嘉兴日报》“党报热线”,嘉兴新闻综合频道“小新说事”等栏目做爆料员,一做就是十多年。也正因此,老吴成了嘉兴热线新闻事业发展和一大批相关岗位新闻记者成长的见证人,也让自己成了新闻史的一部分。历史很少会记住小人物,我想和大家说说老吴的故事,老吴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老吴在上班,2023年11月。
“那时候的钱真的好赚,足够供儿子上完高中和大学”
2006年1月,下岗工人老吴找到了一份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做保安的差事,工作不难,强度也不大,所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太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保安还要坚守固定岗位,看报纸就是老吴唯一的选择。老吴爱看《南湖晚报》,内容鲜活、贴近百姓,尤其“新闻110”栏目,接受市民爆料,爆料采纳了还发放稿费,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老吴也想给报社爆料,目的很简单,就是在单位工作之外,多赚一份钱。老吴起初按兵不动,观察了几个月后,终于在2006年6月拿出随身的小灵通手机向《南湖晚报》热线“2828110”打出了第一个爆料电话。这天上午6点多,医院急诊室陆续来了一群有食物中毒症状的中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越来越多,涉及孩子的都没有小事,所以老吴爆料的线索很快就被采纳了,当班的Y记者迅速赶来采访,那时候晚报是下午出刊,中饭前写好稿子,下午就见报了,这条新闻在同城迅速传播。
后来,经过医院的治疗,尽管孩子们的症状很快就好转了,但却给嘉兴乃至全国的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敲响了警钟,更对相关部门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不小的正面社会效应。老吴也因这个及时的爆料电话,挖到了爆料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金额是80块钱,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960元的他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当天下午一下班,激动的老吴就骑着电动车跑到报社去领爆料费,回家的路上他还绕道三水湾菜场买了一些熟食,奖励自己和家人。
爆料事业迎来“开门红”后,老吴的干劲越来越足了,爆料频率和联系的媒体平台越来越多,被采纳的线索也越来越多;老吴清晰地记得,有一天出刊的南湖晚报上刊登了6条他爆料的新闻,其中“昨夜今晨”3条、“新闻110”2条、“社区报”1条。在《南湖晚报》积累了爆料经验和自信心后,老吴的“信息分发”范围越来越广,报社日晚报和广电个频道频率“通吃”,“多的时候一个月就可以赚3000多块,少的时候也稳定在1000—2000块”,老吴说起“财源广进”的“黄金时期”时眉飞色舞。那是十多年前,保安工资也就一千多块,爆料的收入帮老吴供养了儿子整个高中和大学时期的学费和生活费,这让他引以为傲。
“我用过好多个化名,医院里到处都是我的线人”
老吴爆料赚了钱,也在嘉兴催生了爆料的行业,《南湖晚报》还曾组建过一支爆料员队伍,队员都是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医院、120急救中心、派出所、社区都有人报名,但很少有人可以和老吴竞争。
老吴干一行专一行,每次出门路过人群聚集的地方、警灯闪烁的地方、救护车出现的地方,他就会去围过去看热闹,“这些地方都是突发事情发生的地方,多停一停、看一看,多打听一下,可能就是很好的新闻线索”,老吴无时无刻不在找新闻信息,出门买菜、散步、打麻将都到处东张西望。
也正因此,老吴的新闻爆料总是很及时,他也会在现场一直守着,直到采访的记者抵达。很多记者都震惊于老吴的“嗅觉”,他们常常夸他是“半个记者”,不仅新闻信息及时,对事态进展和关键新闻要素都掌握得都很清楚,有时还能“指导”记者写稿。
随着爆料事业越做越顺利,老吴慢慢就想“做大做强”。一个人掌握得信息毕竟有限,发展“下线”势在必行,于是亲朋好友、医院保洁、护工、工人、救护车担架工,甚至一起打麻将的麻友都成了老吴的“线人”,这个队伍最多时有35人,其中有一大半人和他都有爆料联系。老吴说:“每条被成功采纳的新闻线索都会有具体的爆料费分成,这些人工资都不高,能赚点‘外快’也是好事情,这也是‘共同富裕’”。
老吴爆料的事情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奇人异事、突发事故、社会不公、暖心正能量等无不涉及,但爆料也有风险,也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和痛处。为了保护老吴,以及在他自己的请求之下,媒体每次在稿件刊发和播报中通知他来领爆料费时会使用不同的化名,老Z、老W、蒋先生、高女士、2号爆料员、4号爆料员……这些都是他使用过的化名和代号,前后一共使用过七八个。
“新闻每天还在发生,但做新闻的人没有了”
老吴的爆料事业一做11年,目的和心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变化。“一开始纯粹为了赚钱,到处找新闻;后来慢慢成了一个习惯,看到有事情发生就要去打听核实;再到后面,也有情感和热爱,有的记者和我合作久了,他们缺新闻我就会去帮忙找线索”,老吴对新闻的热爱和执着慢慢刻进骨子里,也陪伴一个个年轻的记者成长。
“报社的XH、JPF、LL、YYQ、LF、ZCZ、CJW、ZXS、ZLF、WJ、CWT、XQX、CQ、ZSW,电视的XKX、LXY、CCH,广播的AD……”,老吴一口气报出了一连串当时和他合作密切的记者名字,他反复提到,那时候的记者勤奋、敬业,情况再急、路程再远、时间再晚、环境再恶劣都能随叫随到,有时冬天半夜给记者打电话,他们都能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到现场。
报社记者X回忆道,2011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已经熟睡的他接到老吴的电话,说洪波路附近有年轻人掉进河里。爆料信息很短,没有更具体的细节,无法判断新闻的报道价值,让X十分犹豫。那时候X和爱人来嘉兴工作不久,租住的居所和事发生地路程不短,交通工具只有电动车,加上室外气温已经很低,让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那段时间,初来乍到的X常常对老吴的电话既期盼又害怕,一方面需要线索写稿讨生活,爆料多了又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压力,这种焦虑感始终伴随着他的职业道路。那天晚上,X还是去了现场,在寒风中骑着电瓶车来回穿梭在城市的路灯下,刺骨的寒风毫不留情地钻进他的身体,等现场采访完回到家时双手已经全部冻僵,一直在家里等候他的妻子看到X狼狈的样子泪水夺眶而出,委屈、心疼,让小夫妻俩五味杂陈。让X更遗憾的是,这篇稿子最终还因为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被毙了。
老吴见证了无数像X这样的记者、编辑的成长,他们的合作有过共同进退的默契,也有过不欢而散的埋怨,他们相互扶持、彼此成就。但在不停变化的新闻环境中,这些记者、编辑们大多数都离开了一线,甚至离开了媒体。老吴说:“新闻每天还在发生,但做新闻的人没有了。”和记者们一样,老吴也渐渐离开了新闻队伍。
2013年以后,受新媒体的影响,《南湖晚报》下午出刊的传播时间优势已经不在,加上社会治安的整体向好发展趋势,突发新闻的发生频率在下降,一些栏目的运行开始难以为继。2015年1月1日,《南湖晚报》正式改版早出,运行8年的“昨夜今晨”栏目随之取消,随后的几年突发新闻也在报纸顺势降温,接近消失。
这样的现象不止于报纸,也不止于嘉兴。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曾写道:“2007年,《南湖晚报》开设了‘昨夜今晨’专版,以充分发挥晚报在夜间到第二天上午的时效优势,这个版面每天刊出一到两个整版,记者通宵值班,既提高了报道的质量,又锻炼了队伍的作风。当时曾有业内人士担心这一栏目因工作强度太大而办不下去,现在不仅办了下来,而且还成为南湖晚报最受读者欢迎的一个品牌栏目”。
现在,老吴每天按时上下班,月退休金加工资接近万元,早已不用靠爆料费补贴家用,空余时间带孙子、打麻将,身上唯一和新闻有关的身份就是嘉兴市记协社会监督员,从2010年一直任职至今。
职责所在,老吴还坚持看报纸、电视和新闻客户端,每个月要给市记协和市传媒中心写纠错反馈稿,他还挺勤奋,基本月月不落。“我和新闻有缘,指出稿子中的错误是不说不快,更是希望记者能把新闻做得更好一些。但从稿子里可以看出,现在很多记者常常不去现场采访,通讯员的稿子拿来就用,也不核实,很多基本信息都会搞错。做新闻要去现场、要真实、要深挖这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不去现场就会犯很多低级错误。”老吴说这些话时,还像十年前夜里在现场等值班记者的神情,激动、娴熟,语速很快。
虽然离开新闻队伍,有些习惯却很难改变。上周,老吴从市自来水公司领到100块举报奖金,为此他还高兴地发了条朋友圈;今年夏天,两名园林工人违法打开路边的消火栓取水,被老吴撞了个正着,他立刻打电话举报,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感谢。老吴说,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爱管闲事”已经是他的本能。
手记
我和老吴相识源于2012年至2015年的“昨夜今晨”值班,作为嘉报集团配合文字记者拍照片的摄影记者,我更多地是完成分内的工作,和老吴的交流很少。但每次接到老吴的爆料,基本就意味着文字记者当天的稿子有着落了,我们也能因此早点下班,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老吴的电话都如“支付宝到账”的语音提示一般让人欣喜。
2015年“昨夜今晨”版面停办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老吴,甚至不会想起。直到2020年的清明节,当我因为采访来到封闭管理的嘉兴市公墓,顺道去祭拜了“安居”在此的老同事、《南湖晚报》前副总编沈煜威,让我开始想起了许多当年“昨夜今晨”值夜班的往事,想起更多的老同事、也想起了和同事们并肩作战过的老吴。沈总是这个栏目的创办人之一,为这个栏目倾尽了不少的心血,遗憾2018年因病离世,当时只有48岁,让同事们痛心哀叹。沈总在世时,也和老吴联系紧密,相互协作,在报纸上做了不少的好稿子。
2023年初,嘉兴报业和广电两大媒体响应政策正式合并,我意识到那些在报社发生过的故事即将汇入改革的洪流中,湍急的“水流”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带走那些具体的人和事,将其模糊直至消失,于是我决定要写写老吴的故事。老吴既不是我的同事,也不是我的采访对象,但却是最特别又最适合的情感投射对象,他见证了新闻业的起伏伏伏,也见证了我们这一批批媒体人的聚散离合,是旁观客、亦是并行者。
2023年7月,我也离开了工作了10年的嘉兴日报,离开了11年的媒体工作生涯。离职后,有的朋友以为我去搞钱了,有的以为我为了做“艺术家”脑子冲动了,常常关心我的生计问题,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还是一名记者。在几次和老吴聊天后,我更加确信,我们身上早已养成了改不掉的“记者的习惯”。我也相信,如果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永葆记者的精神:努力追求真相、保持质疑精神、对世界充满好奇。
又是一年记者节,祝老吴和老吴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朱骏观察(ID:gh_43d7ec99b853),图文作者:朱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