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07 22:16

北京最有味道的胡同,100年前就是网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卢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北京的白塔寺街区经过20多年的改造,成为了一个吸引游客和居民的热门地区。白塔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美丽的白塔和独特的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明星。白塔寺的改造也引发了关于新旧建筑融合和居民生活的讨论。

• 🏰 白塔寺在北京成为了一个热门网红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明星的到访。

• 🏛️ 白塔寺街区的改造使得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为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 🏙️ 白塔寺街区的改造还引发了关于新旧建筑融合和居民生活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寒风过境,黄叶满地,北京城的冬天来了。


位于西二环的白塔寺街区,在热闹了整个夏秋之后,人流也终于渐渐稀疏。即便如此,在工作日的下午,仍有青年男女顶着寒风,端着咖啡,在红墙白塔前凹姿势。


胡同儿里斑驳的砖墙上,贴着某咖啡馆的活动征集海报,上面印着“翘班秋游”几个醒目大字,活动项目以全英文书写:“City Ride+City Row”,时间定格在9月份,那几乎是今年白塔寺最热闹的时期。


△众多文化活动正在围绕白塔寺发生。(图/微博@奇爱博士)


有数据显示,从8月到9月,来这里参与美食节活动的游客,达到了7万人。


搭着今年夏天CityWalk的顺风车,改造后的白塔寺街区,在年轻人中证明了自己的魅力。而随着10月底电影白塔之光的公映,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又被镀上了一层文艺的柔光。


△《白塔之光》剧照。(图/豆瓣)


电影讲述了两代北京人的情感纠葛,白塔像一个静默的主角时常出现,作为地理背景,或是精神象征。影片曾在妙应寺七佛宝殿前特别放映,银幕中的白塔与现实中的白塔,在秋日的夜空中悄然重叠。


白塔寺是特别的。


△上世纪90年代的白塔寺。(图/网络)


无论是作为文物的它、作为网红的它,还是作为历史街区项目的它。游客、居民、设计师,不同身份的人们来来往往,给这里带来改变,接受它的滋养,也与它共生。


白塔始终在


“那么多年了,(白塔)一直就在这儿,也没见人来。前阵子人可多了。


我问问你,你们是来看什么的?他们都在那边拍照,我告诉你在哪儿,你也去拍。”进入白塔寺街区,在胡同儿里跟卖菜阿姨闲聊两句,她不歇气地说。


阿姨指的地方,是宫门口东岔和西岔两条胡同儿Y字交界处,这里有一片空地,正好能拍到婆娑树影间,被夕阳镀上金光的白塔。


△东西岔胡同交界处。(图/作者 摄)


白塔的正式名称是妙应寺白塔,它是北京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覆钵式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覆钵式塔之一。其于700余年前的元代兴建,曾是整个元大都最高的建筑,“金城玉塔”见证了王朝的兴衰。


明朝时期,明英宗下令依白塔重建佛寺,御赐妙应寺之名。清朝末期,此处兴起了白塔寺庙会,与护国寺庙会等并称京城四大庙会,每逢初五初六,百姓来此买卖吃食家用,热闹非凡。


△阜成门内大街旧照。(图/网络)


如今,它是第一批全国文保,围绕白塔寺所形成的居民社区,划归北京旧城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它附近的宫门口东西岔和东夹道等胡同儿,也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在某社交种草平台上,以白塔寺为主题的笔记达4万余条,而在某短视频平台,打着白塔寺tag的视频则突破了千万条。


△咖啡店旁边的网红打卡地。(图/小红书截图@菲儿猫)


近年来,易烊千玺、杨紫、关晓彤等诸多明星都曾先后在此打卡、拍摄杂志大片,他们的拍摄机位和姿势成了热门模板。


科普达人无穷小亮则把这一地区放到了北京一日游“gai溜子”路线之中,沿着阜成门内大街寻古访今,吸引了很多向往chill或喜爱传统文化的游客。


△科普达人无穷小亮的北京一日游路线。(图/小红书截图)


还有网友挖到了剧集《魔幻手机》在此拍摄的痕迹,意想不到的两个形象,“傻妞”和白塔,荒诞地碰撞出了火花。


△网友打卡《魔幻手机》拍摄地。(图/小红书截图@脆肉云吞)


白塔寺广受喜爱,首先脱不开的,就是它的美。


说到美,七分在白塔,三分在氛围。妙应寺白塔为覆钵式塔,高51米,通体雪白,主体像一个倒扣的钵,“其足则锐,其肩则丰,如檐之倒垂然”。


△白塔寺景观。(图/作者 摄)


历史上多的是赞颂白塔之巍峨的文人墨客。明朝进士、六部尚书谢杰就有诗曰:“谁建浮屠礼大千,灵光遥与白云连。孤峰淡扫峨眉雪,十丈高标太乙莲。”塔边悬挂的36个铜制风铃也为其添色不少,明代记录北京历史沿革的史料《长安客话》称“珍铎迎风而韵响,金盘向日而生辉”。‍


此外,妙应寺外圈的红墙,拖着哨声飞过的鸽群,闲时松散惬意、忙时人来人往的老胡同,还有飘着香气的咖啡店,都共同酝酿着它独特的气息。红墙、白塔、蓝天、灰瓦,构成了一组生机勃勃的老北京画面。


△白塔寺脚下的胡同一隅。(图/小红书截图@向普)‍‍


其次,作为区域中高耸的古代建筑,白塔寺也常与人们的情感相呼应。“北京非常平整、规矩,在这样的城市布局中,出现了一个浑圆向上立起的建筑(白塔),看起来突兀,但也正是它的浑圆和白色……让人感觉在情感中、精神里得到了一丝慰藉”。《白塔之光》的导演张律曾经在北京生活了30年,白塔寺附近是他年轻时常去的地方,他曾在采访中这样分享自己的理解。


对于现代人而言,历史文化为悬浮在地铁与键盘之上的生活,提供了下落的力量。它标志着来处,追溯着共同的过往与文化认知,也因此能够提供母体般的情感慰藉。白塔就是这样的一种客体,它是可理解的,可共情的,也是可悲悯的。


△白塔寺不仅是网红景点,也是生活在此处人的情感落点。(图/《白塔之光》 豆瓣)


于是,这里成了一处可以消磨时光的场所。拍照之余,你可以进入妙应寺博物馆,近距离观看它,学习它的历史与建筑学知识,也可以寻一处咖啡馆,上到二层天台,品鉴着豆子,越过胡同儿大杂院青灰色的屋顶,远观它的倩影,听听鸽哨与风铃声。


又老又新的胡同儿


白塔寺是复杂而有趣的。它位于繁华的商业区中间,与金融街一街之隔。这里是北京仅存的几个低矮建筑群(平房)居民区之一,占地面积约37公顷,区域中胡同纵横交错,坐落着800多个老院子,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老城区肌理,具有研究及保护价值。


相对应的,北京金融街商区占地面积259公顷,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部等近2000家金融机构。据相关数据,2022年,这个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去了全国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从东西岔探出头来,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那片高耸气派的大楼。而这些大楼中的员工,也会溜达到胡同中寻点吃喝。北京的新潮与古韵,隔着形成于元代的阜成门内大街遥相对望。


△充满闲暇气息的胡同。(图/小红书截图@鹿女爱旅行)


去年,白塔寺所在的宫门口东西岔获评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这里有老院落、百年老门扇、灰瓦青砖墙,沿街再吃一口热腾腾的肉饼,烟火气十足。如今,商业揉进了胡同儿里,白塔寺的烟火气,也带上了点小资文艺色彩,老与新两相映衬,有些逗趣。


风铃书房是个紧邻白塔的茶馆,装修极简且禅意,外墙上挂着“放空”“且慢”等颇具网感的词汇,屋檐下一排风铃随风而动。门口的榻榻米上,店家肥胖的狗子晒着太阳,而店铺的旁边,居民们同样趁着阳光,晒了满绳的印花棉被。


△风铃书房。(图/作者 摄)


以汉堡啤酒著称的悠航SLOWBOAT,开在一排没有店名的便民小店旁边,其中的“便民服装”店门口放着张旧椅子,窗户上贴的大红字简明扼要,表示店铺不仅可以定做床上用品、窗帘等布艺品,还能刷洗旅游鞋、上门保养沙发,一条龙服务。


△东西岔里的小店。(图/作者 摄)


而作为传统IP的白塔寺药店,直接在一层开了一家耀咖啡。从药店正门进入,穿过老式的柜台和药柜往西,在浓郁的药香中推开一扇玻璃门,扑面而来的就是咖啡香了。除去咖啡外,店里还以乌梅洛神饮等养生药饮为主打产品,每日人流络绎不绝。


于是,借着新式商业和咖啡文化,传统与流行的次元壁被打破了,历史文化街区也因此增添了话题度和客源。


△东夹道的耀咖啡。(图/作者 摄)


白塔寺的“突围”并不突然。对它的改造,已经持续了20多年。


曾经的白塔寺街区存在私搭乱建、脏乱混杂等问题,早在1998年,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等多位专家学者就确立了对其“有机更新”的改造思想。


2013年,对白塔寺的更新保护正式启动,其中一项就是对白塔寺药店降层。我们今天能从街巷中一眼看到白塔寺,也是因为旁边的白塔寺药店,从五层降低到了两层,将白塔亮给了大众。


△改造前的院落是传统瓦砖建成。(图/《白塔之光》剧照 豆瓣)


而随着2015年“白塔寺再生计划”的推进,在“微循环、微更新”框架下改造进程开始加快。同年起,通过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比赛征集方案等,吸引了著名设计师参与项目,将新的理念与建筑创新引入老城。


渐渐地,我们看到了街面上的变化:主干道清理、断头路改造、“蜘蛛网”架空线入地、危房修缮、建筑外立面改造等;看到了白塔寺周围曾一度吸引目光的建筑设计作品(虽然有些迅速没落了),如美术馆、民宿等;也看到了社区会客厅、共享院落等社区营造方面的尝试。进而,大量新兴商业入驻,游客随之涌入进来。


△改造后,白塔寺附近的民宿也收获了更多流量。(图/《白塔之光》剧照)


白塔寺的“再生”,得益于北京老城改造的大背景,也因其特殊性而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在访谈资料中,无论是改造实施方还是专家学者,都曾强调过白塔寺作为居民生活区的特点。不同于大栅栏带有商业区色彩、什刹海是以景区为亮点,白塔寺改造不仅要展现新颜,还需还原风貌,改善老城居民的生活,重塑老城区与居民的连接。


“再生”计划8年之后,也有更多反思的声音发出,比如新式的建筑设计如何更好与老城居民呼应、共享会客厅为何难以持续使用、游客与居民间的矛盾、如何更好地引入居民的力量等等。


但这种特殊性,也为白塔寺带来了它独有的魅力,吸引游客前来探寻,也吸引专家学者研究探索。


一直以来,它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不间断地呼吸、演变、进化。它是中国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微样本,不停地在更新过程中萌发出种种‘纠结’——这些‘纠结’在某种程度为建筑的历史提供了刻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世界建筑》主编张利在《白塔寺街区更新:二十年的美好“纠结”》中这样总结道。


想起在一次游览离开,东岔口正在修地砖,工人拉起隔离带,圈了一半的道路。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绕过去,老太太念叨着:“这地砖怎么又在修了。”


白塔寺的改造始终没有停止,随着各方的不断关注,终将推着它与时代一同演进。而700多年的白塔寺,也将默默伫立在那里,持续生长,与人们一起寻得一个美好的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卢元,编辑:道喵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