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5-15 18:37

自媒体的上限与下限

我关注到老罗在前几天做了一件“小事”:5月9日,科技美学主笔朱海舟宣布将出任锤科的产品经理,并将直接负责515新品发布会“挑选尿点”这一工作。

 

此时距离李叫兽离职的还不到20天,依然随处可见“自媒体=键盘侠”的调侃。

 

加上朱海舟本人也“巧合”般的没什么实际产品管理经验,这让整个事件在公关意义之外,更像是对自媒体人发展趋势的一个预测:行业认同自媒体人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能力,有人愿意为这个能力进行投资。




还值得注意的是, “滴滴顺风车”事件,又让人们发现不少自媒体的重心并不在于内容,而是愿意不断闯入话题中心,去占领信息传播的渠道

 

这就是自媒体作为独立行业的复杂一面:当更多的参与权和影响力在手,从业者们正在以不同的行业目标,在上限和下限之间演化出了三种生存策略。


自媒体的上限:“出道即巅峰”

 

自媒体被推迟到2004年前后的web2.0时代才形成,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创作者”的被动驱使。传统媒体中的表达者们在固有的“内容诞生制度”中很难直接传递“自己的内容”,这让他们期待“传播工具的换代”,来增加自己的表达机会。

 

其次是“创业者”的主动形成。当人们看到了在新传播工具的帮助下,个体创作者开始直接获得媒体影响力,以及凭借影响力获得的收入,也就获得了自发进入行业的动力。

 

但无论发起者是机构还是个体,自媒体在社会分工中的侧重点依旧是“媒体职能”,即作为媒介去传播信息,只不过传播的方式更多和“自”相关——这就决定了成长到上限的自媒体人,并不会局限于“键盘和屏幕”

 

当年和老榕、蔡文胜、周鸿祎、陈年、求伯君、王江民和陈一舟等人并称为DoNews“精神团队11人”的Keso,就是这样的标准模板。写作之外的他,以咨询顾问的方式参与过许多产品的成长与迭代。

 

还有爱范儿主笔李楠,在个人博文《iPhone可有设计哲学》被转载爆火后,不仅得到了黄章的赏识,也以此为契机进入魅族担任高级总监;而去年以“自媒体被收购”的方式入职百度的李叫兽,则是重走了前辈们的老路。

 

他们能脱离键盘的大前提是,“自媒体”本身只是他们延展个人能力的一个渠道:

 

Keso的出类拔萃有“入场早”的原因,如果没有“softmag”和“中国下载”这两个网站的创办和运营,他也很难在DoNews里获得与行业大佬们平等对话的机会;

 

李楠在被黄章青睐之前,本身就是ERP系统架构师,曾经写过程序、干过Troubleshooting,移动社交和游戏领域都有过实际的操作经验;

 

李叫兽虽然在从业经历上有明显的短板,但营销管理的专业知识加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平台,让他获得了很多现成的方法论,来将“产业议题”变成“实际问题”,然后不断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

 

“离职”虽然是百度VP这个职位的下限,但从自媒体转型的李叫兽足够成为自媒体上限:自媒体的内容价值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自媒体的中位:专业自媒体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信息职能往往被用来完成两个社会分工:教育和影响力。而这两个社会分工也成为了自媒体爆发的基础:有专业知识的个体完成了自我表达专业,以及专注制造内容完成信息传递。

 

以冯大辉(前CTO和现CEO时间)运营的“小道消息”为例。

 

从投入创作的时间和字数(也就是自媒体最直观的工作量)上看,“小道消息”本身的并不在行业平均水准线之上。但运营者在阿里、丁香医生的任职经历,就已经为内容创作支付了很多“隐形成本”了。

 

再加上大辉老师后来自己当上了创业者,这就让人们对“小道消息”的关注点从“阅读”转变为“了解专业观点”,进而在复杂的信息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

 

另一种执行方法是在“内容创作”过程下功夫,比如增加信息量、消息源丰富、观察视角独特、再加上一定的文字功底,让内容在抛开“专业性”之后至少还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比如潘乱和他的“乱翻书”。

 

我们可以将这两类自媒体统称为“专业自媒体”:虽然他们在内容分类上,有基于从业背景发表的“行业观点”,也有只为传递观点和情绪而诞生的内容,但总体上他们都是通过信息或写作技巧的再整理。 

 

也是由于太专业,所以失去了产生“变量”的因素,毕竟当大部分内容目标成了信息传递(比如事后评价某事、汇集整理史料、替人们发泄情绪),也没向自媒体的使命(对行业有实在的影响和改变)靠拢。

 

而对于中位自媒体自身的价值来说,虽然也有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完成跳跃,但他们显然更适合成为“专业”和“网友”之间传播信息的角色,也因此更容易形成拥有稳定内容主题、稳定受众群、稳定内容输出能力,成为自媒体在社会分工中发挥公关、推广等职能的主力。


自媒体的下限:自媒介

 

从本质上看,“专业自媒体”遵循的专业性、信息挖掘能力、写作能力,其实是媒体人本来就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累和勤奋来完成的。

 

但如果把“自媒体”变成一门可以变现的生意,那么“职业道德”就是一道门槛,因此诞生了自媒体的下限生存方式:沦为“自媒介”,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做“影响力”生意的介质,不再创造有价值内容的个体。

 

他们与中位自媒体最大的区别是,“自媒介”将主要的价值集中在了“影响力生意”,而影响力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容易替代的资源,也是遵守“投放规则”就能获得的结果。

 

如果明白了自媒体所追求的是“影响力生意”,那么二更食堂们“吃人血馒头”就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他们只是一直在寻找影响力,从而完成影响力变现。


无论何时,他们的职能和目标都是“通过分流话题的热度,去积攒下可以在市场上用来交易的影响力”。而能撑到现在才“暴露”, 是因为他们垮过了“影响力可以变现,但是道德不能成为影响力”这条线。


上限和下限,未来往哪里走?

 

无论采用了哪种生存策略,这些参与了行业运行的自媒体人都得遵守行业规则:

 

对于身处上限的自媒体来说,“自媒体”为他们的个人能力提供了进入公共视野、获得公众认同的渠道。当个人品牌通过这个“渠道”得到足够的积累后,自然会以此为跳板向“上游行业”转移。

 

至于身处下限的自媒体,大多数会像二更食堂一样不断地做“影响力变现”的生意,只不过一批一批的被淘汰和生长出来。但随着受众接触他们时间越长、信息接触面越来越广,逐渐失去了信息流中需要特意关注的价值,从而不得不加大运营成本的投入,来维持“影响力变现”的生意

 

试图标记自媒体上下限的意义在于,自媒体之所以能够形成,根本来自于人们面临信息过载的同时又必然需求“有效信息”,从而在矛盾下自发寻求“权利寻租”(把权力商品化,或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让自媒体获得了代表网友“视野”的权利。

 

所以上限下限更像是自媒体人在实现自我前的一条红线:而通过“寻租杠杆”获取更大的价值和利益,不应该是以牺牲公众权利为前提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