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6-06 17:42

肥宅不快乐

5月8日是可口可乐的生日,网友@偷薯片吃 发布了一条博文:1886年5月8日,美国药剂师John Pemberton首次在亚特兰大的药房出售一种专利药,后被命名为可口可乐,后又被命名快乐肥宅水。(可口可乐,生日快乐!)……这条博文引来大家纷纷接力祝福,最终该条博文转发上万,“快乐肥宅水”一词也因此广为人知。


一夜之间,“肥宅快乐体”成了流行的文化意象。但事实上,人们在以“肥宅”自嘲或互嘲时,并没有多少人去追究其背后真正的文化含义——对于“真·肥宅”来说,这个潮流热词的形成史,也是一部肥宅泪史。



“肥宅”曾是专门用来骂人的贬义词。肥宅=废材,并有一套标准的形象刻画:戴着眼镜、身型肥胖油腻、喜好儿童色情、异性绝缘体.......这还不够,通常还要在称呼上加一个“死”字才过瘾。


从贬义词到文化符号,词还是那个词,改变的是人们的态度。

   

胖子等于肥宅么?

  

首先什么是肥宅?肥宅衍生于“宅”这个概念,肥胖只是特点,宅才是本质,单独的“体型胖”并不等于肥宅。


“宅”泛指“御宅族”,日文音译为“Otaku”,这个称呼在全球通用。广义上指那些热爱ACGN亚文化的群体,狭义上是指那些沉溺、热衷于此的人群。  


  



                    (电视节目中的宅男形象,也基本是日本主流社会对宅男群体的印象)


在日本由于观念普及等原因, “御宅”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中性词,但是在域外仍带有贬义。而“御宅”中细分出来的“宅男”在日本也属于是绝对的贬义,“宅男”群体通常被冠上社交障碍、NEET(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的无所事事群体,即蛰居族)等标签。


而“宅男”中分出的“肥宅”则更惨,常常与恋童癖、犯罪预备队、猥琐恶心这些称谓为伍。




             (正常人与幼女,肥宅与幼女的合照对比图,映射肥宅都是恋童癖)


中国有肥宅


伴随二次元亚文化在中国的大红大紫,“肥宅”这一概念自然而然也被输入国内。


与日本的情况相似,国内网络上充斥的肥宅梗大多不怎么正面。从“玩DNF都是那种死肥宅”(DNF为网游地下城与勇士)到“肥宅只能互撩”再到“肥宅到底做错了什么?”对肥宅群体的调侃中都是满满恶意。




                                                      (肥宅互撩示意图)


受伤的为什么总是肥宅?


“国家队”——肥宅到底做错了什么?


新番“国家队”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也诞生了现在最热的肥宅梗——“肥宅到底做错了什么?”


国家队,为动画DARLING in the FRANKXX的戏称,出处是该片制作人鸟羽洋典在接受访谈时的评价“如果把动画比作足球的话,这部动画大概就是日本国家队了,就是普通不看足球的人也会期待日本队的表现”,国家队因此得名。当然作品制作组集结了大批业内顶尖大牛,也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号。


街头巷尾的宅圈粉讨论的都是“国家队”的话题,插不上话大有被踢出宅圈的风险。


就像每个故事里总有一个胖子,“国家队”的肥仔太市在作品中自然十分显眼。有一个美丽又知性的小姐姐搭档,让同为肥宅的观众姥爷们大为感动。制作组也“满怀诚意”的在开头为这对理想CP大发狗粮。他们互喂甜点,约定好做彼此的天使。



                                 (《DARLING in the FRANKXX》剧情截图)


然后没过两集,小姐姐倒贴转投阴暗男满的怀抱,走的是那么自然。肥仔伤心欲绝,痛打情敌也挽回不了小姐姐“出走的心”(你没看错,小姐姐真的叫心),反而促成对面大和谐,血亏。



                                                      (剧中肥宅被绿现场截图)


你以为这拨操作就结束了?然而并没有。太市嘴上说不要,身体却非常老实。小姐姐遇到危险,肥仔还不是第一个冲上去堵枪眼;小姐姐要和满结婚,肥仔又自告奋勇去当证婚人,美其名曰“在最近的地方祝福你”。


                                                      (肥宅证婚现场截图)


真爱?不存在的。


内在美没有什么卵用,外在是肥宅就注定了要享受“绿帽备胎”大礼包,这一拨操作秀得真是酸爽。我有罪,只因为我是个肥宅?


你们为什么伤害肥宅?


而相对于“宅”,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过的很充实的人,被称为“现充”。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把“宅”和“现充”对立起来。


从“现充”到“肥宅”是一个不断筛选细分、清除“异端”的过程。而悲惨的是,他们所面对的恶意来源,既有外界人士,也有那些同好。


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社会总有一些奇怪的“主流价值”存在。这些占据主流话语权的人以自己为标杆,不断训诫抨击后辈并极力约束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会拿一些事情来“扣上帽子”,来证明后辈的“错误与愚蠢”。


如同80年代的时候,他们抨击听邓丽君唱的歌是“靡靡之音”与“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90年代的时候他们抨击泡在游戏厅和迪厅的一代是“小流氓”和“不务正业”;到了现在他们认为这些沉溺于二次元文化的宅人是“逃避社会责任”和“垮掉的一代”。


就像“国家队”的制作组一样,锦织敦史、林直孝、田中将贺.......随便拿出一个便是动画界的泰山北斗。然而他们那么直接的表达出了对于肥宅的恶感,描述的那么自然而然。


他们明明白白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告诉你,肥宅是不招人待见的。


像国内50后与80后等代际划分一样,日本不同年代的人也有隔阂。生于昭和年代的人认为他们生于平成年代的后辈普遍懦弱、胸无大志。  “国家队”制作组都是“昭和男儿”,对于“平成废宅”不屑一顾。什么人才能成为焦点?像“国家队”的男主广一样,不屈服于逆境,勇于挑战极限。


                                            (“国家队”海报,男主广与女主02)


这点上不论在哪里,国内还是日本,天下乌鸦一般黑。


手握主流话语权的人在变,抗拒他们的后辈也在变,他们所抗拒的内容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在抗拒这种行为本身。


相对于来自外界的恶意,来自于内部的“敌人”可能更值得聊聊。对于“宅”或者“肥宅”,满怀恶念的同龄人也是个现实的话题。


大家都是热爱二次元的“御宅族”,年龄也差不多。为什么女性鄙视圈子中的男性,将他们归类为“宅男”,而同是“宅男”,我们却非要把其中肥胖或者颜值低一些的人单独拉出来列为“肥宅”?从“宅男真恶心”到“肥宅真恶心”,何苦互相伤害?


当自身的欲望受到压制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自我保护,这一过程叫做心理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年轻一代正处于被“主流价值“反复拷问的阶段。举止稍有异常,便会作为污点无限放大。这时为了自我保护,就会催生出心理防卫过程中的反作用行为。


例如在班上有暗恋的女生却故意对她冷嘲热讽。早恋不被允许,所以我们通过另一种途径发泄出去,以掩盖我们想要恋爱这件事情本身。



          (出自漫画《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描述中学生通过恶作剧吸引异性同桌注意的故事)


御宅族很容易被“主流价值”所鞭挞。我们明明认同“肥宅”的生活理念,但是为了能偷偷维系自己的爱好,只好选择站在对立面大力批判,以掩盖我们的真实意图。这跟哈韩的女生是一样的,“限韩令”的时候很多小女生在采访时义正言辞的支持下架韩星和韩剧,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


另一种御宅族常见的心理防卫行为叫转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下把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更弱者身上。简单来说,就是“柿子要捡软的捏,人要找老实的欺负”。


(肥宅分类图)


为什么“宅男真恶心”?因为男生不能去和女孩过度计较,通常只有挨说的份儿。为什么“肥宅真恶心”?只是这些家伙看起来更好欺负罢了,总得找一些更弱势的人替自己承接“伤害转移”。

 

当肥宅成为一种文化


学会自嘲也许是肥宅们走出伤害的第一步,当你敢把自己的弱点拿出来调侃,那么恭喜你早已跨过了这个坎。而什么东西一旦娱乐化了,它的敏感性自然就降低了。


面对嘲讽,肥宅们学会了抱团与自嘲,他们将身边的梗传播出去,渐渐的也收获了认同。




                                   (STEAM游戏平台上,属于肥宅自己的兴趣组)


而为“肥宅”二字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肥宅快乐体”就是代表。在娱乐精神面前,“肥宅”提前变成了个中性词。




                                     (肥宅快乐九宫格,对于肥宅喜好最直观的变达)


 “肥宅快乐”系列梗是对“肥宅快乐水”的一种延伸。这个梗本身是对于可乐含糖高,喝多了容易发福的一种调侃。但经过不断的传播,逐渐变成了一种时尚。人们不断丰富“肥宅快乐”的内涵,把自己的喜好添加进去。


人人都可以自称肥宅,没人再把“肥宅”作为贬义词。而对肥宅不友好的表述,分分钟会被“肥宅们”怼回去。


这点上,抱着肥宅快乐盒的张腾岳老师是个好例子。无意中提了一嘴“肥宅”,立马遭遇B站弹幕的吐槽覆盖。本人随后也发微博表态:别开火,我也是肥宅。




                                                  (张腾岳节目现场和微博截图)


终于,大家不再把“肥宅”作为一顶帽子扣给别人。而“肥宅”这个文化符号的内涵还在被不断充实,“社会肥宅”、“诚信肥宅”、“有机肥宅”......新的细分已经形成,其中一部分还会被作为“异端”被继续diss,但是“肥宅”们已然得救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