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富贵半生,原文标题:《打工几年,才敢拎外卖袋上班?》,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打工人的苦都在肚子里,而秘密却藏在身上背的包里。”
大家只要看见灰色双肩包,就笃定是海淀程序员专属,看到Freitag,便明白主人八成是朝阳文艺青年……在这种刻板印象之下,有一群人开始拎着外卖袋通勤,杀死了所有的比赛。
告别“包治百病”,如今打工人的标配,是拥有十来个不同款式的外卖袋。甚至连通勤的地铁,也成了“外卖袋专列”。
图源:@momo
有人说,外卖袋的主打属性是实用,不仅大容量,装下你全部的上班家当,晚上还能当泡脚桶。
图源:@猫了个咪
而且积攒的外卖袋一多,用法讲究也出来了:周一宜用标有鸡汤slogan的罗森尼娜;周日宜用logo神似说拜拜的古茗袋子,意指跟所有的烦恼说再见……
图源:@樱桃小九九
如今,在网上搜索通勤包,印着各种品牌logo的外卖保温袋,覆盖住了大牌包包推荐,让人误以为闯入大型无纺布多重宇宙。
你以为这是返璞归真的哲思,其实它也可能是离经叛道的时尚。“外卖袋的魅力在于审美小众,背在身上也是剑走偏锋的潮流,而且内带铝箔纸,简直比哆啦A梦的口袋还好用。”
而且,手最巧的打工人,已经开始爆改外卖袋了。奈雪粉包剪几刀,钉在墙面上就是置物篮,蓝纹白底的霸王别姬,加上皮料身价立刻翻倍。
打工人们集体悟了,动辄几千上万块钱的包,只会成为暴富路上的累赘,海纳百川的外卖袋,不但不会消费你生活的半点内存,甚至还能点燃你的时尚内核。
无论如何,消费升级时被当做累赘副产品的外卖袋,已然摇身一变,成为消费降级后的刚需。
人手一个通勤外卖袋,到底有多轻奢
对大城市的打工人而言,还没有站稳脚跟时,背包约等于手上最小的宅基地,住着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花钱买名牌包,本质是为了装修出一种安全感。
同理,当一个人开始使用外卖袋通勤时,便意味着生活步入了真正的松弛,里子踏实了,就不需要面子来撑着了。于是几元一个的保温袋便成为轻奢热门款,一跃成为大家的心头好。
去年在深圳落户的小汪感慨道,“外卖保温袋之于深圳大厂人,如同夹脚人字拖之于广州原住民。穿戴上了,算是在这里待踏实了。”
图源:@今天开始杀猪
一种刻板印象,是用外卖保温袋当通勤包的人,是为了省钱。实际上,省钱的人根本不会额外花几元去买更结实的保温袋,越是众人眼里高收入的地带,越是外卖通勤袋泛滥的核心区域。
去年刚在上海买房的顶顶说,爱上外卖袋是自我反省的症候,“这种几块钱一个的厚实袋子,实在犹如鸡肋般‘弃之可惜’”,为了避免有浪费的愧疚感,她就顺理成章地把它当作了一次性背包。
有网友考古发现,在民间,保温外卖袋一直都是宝藏。起初,只是一些手工博主的改造素材。结果出圈后,外卖袋的战略价值便一路升值,变成了游戏里会随机掉落的基础物资,被大家开发出了各种属性,而通勤只不过是其中最实用的玩法。
把外卖袋当作一种标准生活的模块化零件,有严谨人士用控制变量法,罗列出了不同品牌外卖袋的性能榜单。
结论是,热量越高的食物,装载它的袋子便越坚韧,对应奢侈品牌里,“汉堡王便是爱马仕,奈雪约等于蔻驰。”
把外卖保温袋当作收藏,它甚至有了自己的二级市场,有人多花几千块去买各种限量款联名包包,有人花10块钱,去买喜茶和fendi的联名外卖袋,就算完成了一笔奢侈品牌的包包消费体验。
乃至按照奢侈品牌的鉴定方法,不同品相的二手外卖袋,也被拍出了不同的价格。
目前在市面上,最火的二手外卖袋品牌是霸王茶姬。仔细翻阅霸王茶姬近期的新闻边角料,会很惊异地发现,他们家最大款的保温袋竟然要4元一个,和蜜雪冰城大杯柠檬水的价格打了个平手。有人分析其昂贵的原因是,它的外观看起来最像奢侈品包。
用上了外卖保温袋,才知道什么叫品效合一
过去几年,通勤包的进化趋势,一直是以变丑为代价,在实用的路上狂飙。比如商务老爹包TUMI或是珑骧包,都是顶着万能耐用的外壳,混成了年轻人的生活支柱。
事实上,顶着黑眼圈两点一线穿梭的、最会赚钱的那批人,对包包的基础需求永远是牢固的、能装、实用耐操、轻便不勒手、随意乱丢不心疼。
这个设计思路与外卖袋不谋而合,因为它被设计的标准就是,当外卖员骑着50km/h的电驴疾驰在狂风骤雨,也依然能保持奶茶的温度不变。就算是汤汤水水洒在袋里,也不能渗漏浸湿其他顾客的外卖。所以外卖袋作为通勤包,总能超额达成打工人们的实用预期。
89年的资深运营迪迪一直把外卖袋当带饭餐包用,“早上8点半做的饭,一直到中午,还残有余温。”
图源:@是芝嗯郑吖
迪迪的同事买饭盒时送的布艺手提袋,装下了饭盒,就装不下钱包钥匙手机,还有渗汤渗水的问题。只有她的外卖保温袋,省心、能装,像哆啦A梦的肚袋一样海纳百川、无限扩容。
迪迪同事的布艺盒饭袋
常年骑摩托上班的纯纯,经常陷入外卖提前送达的苦恼。“11点半叫的外卖,11:45就送到了,真正放下键盘肚子饿的时候已经凉了”。如今,把外卖暂时放进筛选过的厚实外卖袋寄存,就可以延长保温期。
而在某大厂做产品的飞飞说,外卖袋是他“装载精致生活的耐用容器”。结合他每天中午都要去游泳的习惯来说,“许多健身包都不防水,湿泳衣放进去会不停滴水。但外卖袋可以打消你的这些顾虑,绝对防水、用完即弃,还超级能装。”
图源:@葵珍九印
很多包都可以有平替,但是保温外卖包没有。超市里专门的餐包都需要几十块钱,放眼全网,你都不可能找出比它更物美价廉的存在。
不怕踩坑,大多数大牌外卖的保温袋都已达到真正的品效合一。多加2块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却能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多重升级。一个手提包应该拥有的美好品质,它已全部集齐。
一旦你成为它们的拥趸,再看到营销广告里“闭眼冲”三个字,第一反应将不再是网购下单,而是自己拎着最为垂青的那只乖巧保温袋,疾风快跑,冲进二号线地铁里的身影。
真正的松弛感,打包在外卖袋里
外卖袋的诸多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项便是它完美照顾了打工人的情绪需求。因为本身就是消耗品,你可以随意对待它。即便你把它当作随时可以丢弃的对象,它也依旧会拿出最温暖的态度,无怨无悔地照顾你。
用上了外卖袋后,星星察觉自己的生活中无形间就少了很多枷锁。之前买了贵的包,就得买贵的衣服和手表。消费一旦升级,就是不断溢出的高血压。现在用外卖保温包,就等于是从源头控制了花销。“再中产的人包包顶天了是月抛,咱外卖袋次抛。一周七天不重样,扔掉也不心疼。”
而且相比被屡屡誉为地铁神器的珑骧包,外卖袋的好处是根本不怕撞包。93年的达达曾经遇到每上一层电梯,碰到一只色系不同的珑骧的场景。同事们面面相觑,尴尬一笑,心想原来你也到达了精致的尽头啊。
但当达达拎着喜茶袋子穿梭在工位东西南北,她全然放松下来了,“没有人通过装饰揣测你身价几何,又是何种方式通勤的。他们只觉得,你不过是下楼取了一趟外卖。”原来上班的终极杀器,便是外卖袋赋予的松弛。
于是,在外卖保温袋面前,所有大牌包都黯然失色。托特包在它面前显得笨重,风琴包总是刻意。“speedy和nano都有了,确实超好用,但临出门发现使用率最高的还是外卖袋子。”
图源:@初小七
这份松弛可以赋予的自由,阿May深有体会,“我现在就和随时准备提桶跑路的工友一样,彻底做到了工位上除了自己之外,什么都没有的境界,就算上一秒被开除,下一秒也可以无痛离职。”
如今当她到点下班了,领导同事以为是去扔垃圾;午休拎着出门回来,消失仨小时,都没有引起老板的注意;连日常最爱和她打招呼的保安大哥都沉默了,“他以为我只是下楼拿个外卖,迟到的时候都不和我说早上好了。”
图源:@青岛阿伯茨
被阿May影响,从不带包上班的男同事也拎着外卖袋走来走去了,然后一走就是大半天。原来真正让人躺平的,从不是什么工位颈枕。比起取代略显刻意的文件夹,外卖袋早已晋升溜号逃班的理想神器。
就算刚刚入职3个月,当你随时进出都拿着一个皱皱巴巴的外卖袋,别人也会用看老油条一般的眼神扫向你,最终是无视你。打工人与电梯合为一体的至臻化境不过如此。
Ending
北漂多年的人终会发现,点外卖的周边产品,早已扶持自己完成了一部分生活在此地的装修与建设。深谙生活方式的飞飞,在北京生活五年后,因为点红酒攒了三个开瓶器,点达美乐攒了七把披萨刀……结绳记事,成了北漂的年轮。
图源:@鼓风富贵包
细数基础物资,点鲍鱼饭送的小砂锅和小钢勺,就是招待客人的餐具;东北老饭盒的小硬盒子,洗一洗可以在餐具不够的时候派上大用场;商家们送的小贴纸,成为工位上最俏皮的点缀。而一份外卖最后的物尽其用,正是用它的包装来通勤。
打工人们对生活的重心,已不在于表面花里胡哨的点缀,而是尽可能的降低损耗,为生活留出退路。把这种需求贯彻到极致,就有了用外卖保温袋当作通勤包的现象。
纵观90后的消费观成长变化,达达拿自己的童年经历做注脚:“小时候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老一辈总喜欢花花绿绿的塑料袋,把暖气片塞得满满当当。轮到自己独立租房,才发现存下来的塑料袋真有大用处。”
图源:@momo
演化到人手一个保温袋的时代,过去最不理解长辈的那群人,不仅把古老的生存智慧重新捡拾起来了,甚至还研究起了动手改造,竭尽所能压榨出一枚2元包装袋的最大价值。
图源:@风来听风
而今,当代打工人上班,主打一个精打细算。“该省省该花花,公司赚的钱每一分钱都要带回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富贵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