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心竞界”(ID:kooogle11)
最近电竞圈,也许是整个游戏圈,最振奋人心的事件无疑是亚运会。中国队在3个参与项目中,拿下了2金1银的战绩——尤其是关注度最高的《英雄联盟》,中国队力克实力强横的韩国,几乎霸占了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榜。
媒体舆论似乎也很给“排面”,“亲爹”腾讯自不必担心报道曝光的力度,就连大众心中的“老牌国字号”央视在赛前也是做足了功课,以纪录片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电竞队的备战,各支中国队的比赛战绩也会在赛后出现在新闻播报中。
更不用提微博上那一长串声名在外的媒体,一拥而上地为中国电竞呐喊助威,“历史性时刻”“为国争光”“红旗战士”“人民骄傲”等重型褒奖词层出不穷。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其实很多人从5月份正式确认电竞进入雅加达亚运以来,就一直在反复强调,电竞终于被主流认可了。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在为一些“偏见”忿忿不平:唯一拥有亚运版权的央视,并未直播任何一场电竞赛事;任何一条电竞新闻下的评论中,都有人在质疑“游戏也配进亚运”;更不用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永不消逝的唇枪舌战。
在我的朋友圈中,看到的最“毒舌”的一条评论大意是:不要侮辱国旗,游戏就是鸦片,电竞比赛就是吸毒比赛,如果央视真的直播,那就是贻害无穷。
看到这样的话,相信任何一位圈内人士都会愤怒不已,恨不得马上反击。
作为一个勉强从属电竞圈的从业者,以及从星际、CS、魔兽“三驾马车”时代过来的老玩家,我也会觉得恼怒,回喷当然很简单,也不缺理由。但只是这样的话,最后仍然会演变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绪宣泄大赛,谁都说服不了谁。
其实,这种偏见对于整个电竞圈,乃至游戏圈来说,并不陌生。从这个产业诞生以来就是如影随形的存在,最标志性的事件我认为有两个:
1. 1995年,一本叫《GAME集中营》(2012年已停刊)的杂志刊登了一篇叫《乌鸦,乌鸦叫》的文章。这篇文章完全有资格被抬升到“影响国产游戏业”的地位,中国最早的一批玩家,就是在那时清醒地了解了国产游戏制作业的状况。其中涉及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前一年某中央权威报刊的一篇文章,首次将游戏称为“毒害青少年的鸦片”,这个论调时至今日都难以清洗。
2. 2004年,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的通知》,声称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包括央视《电子竞技世界》在内的一众游戏相关电视节目全部打入冷宫。这应该也是本次亚运会被众多爱好者口诛笔伐的“为什么央视不播亚运电竞比赛”的根本原因。
当然,期间肯定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和节点(例如最近的两件,游戏版号的限制和奥委会主席对电竞入奥的质疑),但我认为只有这两个自上而下的偏见,对电竞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你看到的电竞才会是今天的电竞,你看到的偏见才会是今天的偏见。这个在网上的许多文章里都有过探讨。
时至今日,电竞经过多年的自我探索,已经成为一只文化领域里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对于用户注意力和消费的牵引力已经被证明——毫无疑问,这也是近几年来电竞舆论环境好转,资本支持大增,甚至得到许多政府层面直接认可的最根本原因:消费和经济。
但不得不承认,对于电竞和游戏由来已久的偏见根源——青少年问题,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给出合理解释。
有媒体尝试将“电竞”和“游戏”的概念切割,以此证明电竞之路的不易,以及类似其他体育竞技运动的正能量。
这并没有错,想成为电竞选手都必须历经坎坷,为此付出的勤奋和牺牲,不亚于任何其他行业,值得尊重。但电竞的载体就是游戏,这点无可辩驳,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游戏就是不可抵抗的诱惑。
因为在能提供同等及以上刺激性的娱乐文化项目中,游戏的进入门槛可能是最低的。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和手机游戏崛起之后,这点已经成为绝对的共识。
你很少有听说足球沉迷、篮球沉迷之类的,因为玩这些需要场地,需要人员,还需要耐力,但一个手机游戏,能不吃不喝独自玩上一整天的孩子,比比皆是。
而这也是电竞遭遇外界批评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培养一名出色电竞选手的黄金起点是在15岁左右,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长时间艰苦卓越的训练才能成气候。
例如现在中国电竞界最如日中天的明星选手Uzi,就是在初中辍学后进入职业电竞圈的。在多数人来看,这并没有什么可推崇的。
虽然包括Uzi自己在内的一众电竞选手,曾经反复强调过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电竞选手,不应该轻易放弃正常的求学生活。但他们在青少年人群中有巨大的影响力,也是不争事实。
尤其当作为载体的游戏,上手门槛远远小于传统体育竞技时,这种示范效应很容易被滥用。例如,以电竞的名义,长时间沉迷游戏。
作为类比,打台球的丁俊晖争议就会小一些,而打篮球的姚明则基本无争议——虽然他们取得现今成绩的代价,同样也是以牺牲国人所谓的“传统正轨”,但门槛不一样所导致的示范效应不同,是他们与Uzi在主流舆论上、论调不同的重要原因。
涉及孩子的问题总是复杂又敏感,“老一辈”、十几年前的电竞迷们很多也已为人父母。平心而论,就算是他们,应该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天天长时间坐着打游戏,反倒是希望他们能多出去走走,多看看书,多锻炼锻炼身体。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当然地说,不要把所有锅丢给电竞,家庭教育不济,就算没有游戏,孩子一样也会表现糟糕,不可能乖乖地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
这话也没错,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确实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的要素方方面。但还是忽略了“门槛”这一命题的重要因素。
其实在游戏之前,电视、电影、跳绳、拍纸花、打弹珠、漫画书、武侠小说等,都或多或少地背负过“毒害青少年”的骂名,现在只不过是天道轮回,轮到了游戏,和以游戏为载体的电竞而已。
悲观地说一句,在有另一种统治性的文娱媒介能够彻底超越游戏之前,对电竞的偏见会一直存在,并且处于风口浪尖。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点,就是游戏中的暴力问题。毕竟在如今主流、受欢迎的电竞游戏中,因为对战属性,或多或少都会有暴力元素。
很显然,你不能指望厂商在未来的研发中完全抹掉这些要素,这是由几十年的市场导向决定的。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影视领域,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尽快推行类似国外的分级制度。但因为种种难以言喻的因素,这样的解决方式短期内并不可行。
电竞游戏也是如此,短期内不可能有成熟的分级制度,将暴力和青少年隔离。所以目前也近乎无解。
总而言之,至少在现阶段,单纯地认为电竞应该被主流所完全接受,和片面地认为一切游戏都是“黄赌毒”,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不切实际的臆想。
电竞有幸进入亚运,电竞选手能代表国家上场比赛,当然是好事,但并不能因此认定偏见已经完全解除,毕竟产业和经济价值被接受,不代表文化价值也被同等接受。
而敢于正视偏见的存在,恰恰也是产业价值的体现方式之一。
至于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坦白说现在可能没有人知道答案。
电竞的问题,从来不是电竞,或者说游戏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体系问题,就跟其他许多问题一样。
距离《乌鸦,乌鸦叫》这篇文章已经过去20几年,一切好像都不一样了,一切又都好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