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kakakakapi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爆改,是现在国内最具流量效应的网络词汇。从素人到明星网红,只要和这两个字搭上边,就很可能被抬上热搜。
人们对“爆改”趋之若鹜也不单因为流量,也在于获得一次 “重来一次” 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中外,形象改造这类题材早已存在,但时至今日对比看来,国内社交媒体上的爆改形式,明显迭代出更高维度。
而当国人们愈发沉迷于这类话题时,一批同样被吸引的老外们,也开始顺着网线远赴重洋,来到中国拜师学习爆改技术。
如果你也是“爆改”话题的忠实拥趸者,很大几率最近你的小红书首页,会突然被推送出来不少老外 “听劝求爆改” 的帖子。
乍一看的确有点新奇。
印象里一直以来,都是国人更爱跑到 instagram、twitter上,搜集浏览国外明星、博主的照片素材,有些搬运工更是直接会把国外社交媒体当成素材库,复制粘贴回国内社媒填充个人主页。
怎么如今倒是开始“反向移民”了?
虽然说,老外出现在中国社交媒体,不是件多么稀奇的事情。相信常年互联网冲浪的网友们,甚至能跟据国别、内容主题罗列出不同的老外博主。
但和熟练掌握中国互联网流量密码的老外博主不同的是,这批新迁徙到小红书上的老外,就是纯纯的素人。
他们几乎不懂中文,只是虔诚地把小红书,当作掌控着爆改秘籍的神邸,试图前来参透其中奥义。
他们发布的求助帖的封面很统一,懵懂的脸,外加用生疏笔画勾出的“听劝”二字。
这批人里头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秀优越”和“求改造”的。
前者指的是那些长相高于平均水平,看起来并不需要改造意见的人。这些人的帖子下被各种花式赞美淹没,中国语言之博大精深在这些花样式夸赞中完美演绎。而发帖的人明显对赞美评论颇为受用,一边点赞一边享受其中。
另外一拨人身上的戏码,则单纯很多。他们和多数中国年轻小孩一样,有点容貌焦虑,苦恼于自己的眉毛、发型、妆容,真诚地希望小红书网友能提供有效的建议。
可以看到,求助帖上多数的内容入乡随俗地用了中文表达,但从 IP 地址、肤色长相可以看出,这批外国网友顺着来小红书的网线还真的不是同一根。
除了常见的美国、英国,还有相对更小众一些的国家诸如比利时、巴西、南非、印度、孟加拉等等。
如果说,曾经上帝拆碎语言将人类分裂,那此时,网友们则靠着谷歌翻译实现了世界大团结。
翻译器的局限,也让这批人的文案自带上比中央六套还生硬的翻译腔,例如“焕发光彩的建议”、“发光的建议”,或者是语序错乱的 “听说中国网友审美很好提前”。
这批老外写的中文里频繁出现“我”,真的很有小时候自己写英语作文的即视感。
多数求助者都会在文案末加上表达不玻璃心,欢迎网友踊跃“批评”的内容,但往往会像“not soft hearted”一样,被翻译成“我的心肠并不软”之类的搞笑误翻。
虽然说,因为英文中的“I need some advice”翻译成中文“我需要建议。”后,听起来就稍显有些不够柔和,但文案和互动中不断出现的“请”、“感激”、“谢谢” ,还是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迫切需要形象改造建议的诚恳态度。
看到这或许你也会好奇,这批丝毫不懂中文的老外,究竟是如何了解到中文世界里的爆改秘密,又是如何统一而准确地到达小红书这一阵地的?
起因很简单,TIKTOK 上一名博主@candiselin86,发布了几期关于在中国火热上演的爆改案例,有经典的小艾同学在爆改之后,弯道超车相亲成功的教科书式模版,也有女孩在网友的指导下,从质朴形象华丽变身的事迹。
这些视频成功吸引了不少老外,他们化身好奇宝宝,惊叹于中国网友人均造型师的专业水平,更是羡慕那些在建议中脱胎换骨的体验者。
- 谁能在她说的那条在小红书里发听劝爆改的攻略教程下踢下我吗?
- 我也需要。
- 我也需要。
- 我也需要。
- 我需要中国网友的建议!!
- 我也是!我觉得我心理足够强大听点他们的真实建议!
- 支持!
- 支持!
一时间,在他们心中,获得中国网友的改造建议,成为了一种殿堂级的美容体验。
他们在评论中恳切地请教如何注册小红书账号,如何标注 tag。
跃跃欲试的人成为先行尝鲜者。在评论中大显互帮互助的美德,从科普下载,到大谈收获颇丰的体验,告诉那些因担忧不懂中文而不敢使用的人,直接使用翻译就可以大胆勇闯。
“找中国网友爆改”越发变成一场网络江湖传说,风潮愈演愈烈,也造就了前文提及的网络移民现象。
虽然说,老外爱凑热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能让这群不懂语言的老外,生猛闯进中文互联网,事情也不仅仅是凑热闹这么简单。
总的来说,听劝爆改文学的对外输出,就是又一场亚洲式审美的种草大会。
尽管小红书上喜欢欧美妆、白女式审美的国人不在少数,甚至能把苹果高管证件照、美式校园毕业照拍成当下国内相馆经济创收的主打项目。
但与此同时,老外却开始注意到亚洲式审美,沉迷其中成为忠实信徒。
一如去年 TIKTOK 上流行过类似的话题,“旅行要找亚洲人拍照”,“白人拍照不好看”。
在这些老外眼里,旅行时找自己本土的白人同胞们拍照片,成片总会落得惨不忍睹的下场,他们连基本的将人拍清楚都很难做到。
但亚洲人却像是基因自带拍照神技,不仅能照顾到拍照角度,构图审美,还能兼顾光影效果,修饰被拍照者的身型。
虽然说,亚洲式审美有时总会落入内卷式竞赛的风波里,例如比拼卸妆素颜后,如何才能更扛得住镜头;或是更激进的不顾寒冬零下温度,吊带短裙勇闯冰雪天地。
但毋庸置疑的是,亚洲式审美的内核永远围绕于“查缺补漏”,即如何在有效的步骤操作里,实现最体面的状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无可置否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确并不存在一套所谓的价值高低评判标准,但大众对提升自己这件事,还是有着类同的期盼的。
在多数流量小报中,对老外,尤其是白人老外们的刻画总有类似“松弛”、“健康”、“接受真实”之类的字眼。
但若多翻翻 TIKTOK 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就能发现,上述这类言论不过是刻板偏见。
有老外吐槽 instagram 上互相吹捧、互相赞美的风气实在是太虚伪了,网友只会发空头支票说“你太漂亮了”、“你不需要改变、“你太完美了”。
小红书上同样也有老外提到这一点,认为在西方媒体语境里,“纠错”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的存在。
当然,他们需要的也并非单纯的建议。不少人提到,ins 的另一个反面是 reddit。
他们认为, reddit 这个平台上 IT 男含量过高,最适合问他们的问题是如何修电脑。如果向他们咨询时尚建议,得到的答案将会硬核到可怕。
不少女孩直言 reddit 就是个厌女平台,在上面提问形象改造的建议,堪称直面羞辱。
而不久前,Reddit 就发生了一起崴泥事件,在其中一个论坛上,掀起了一股用锤子敲碎自己的下巴,打造像安吉丽娜朱莉一般的性感下巴,提高男性魅力的趋势。虽然不知道是否有人真的尝试了这种近乎自残的整容方式,但这一趋势的流行,的确吓坏了不少旁观者。
是的,相比起 instagram 的虚伪,reddit 的时尚恐怖主义,小红书的听劝爆改,就是一场全新的文化体验。
温和的语气是舒适区,批评是全新的文化体验,老外们沐浴在润物细无声的改造建议里,心中颇为受用。
事实上,在这整场体验中,热心的中国网友们是既当妈又当爸,既当造型师,又当心灵导师。
网友们把小红书上博主们的教程当作图库,在其中挑选合适模板 Po 在评论之中以供挑选。
精细化的建议从如何改变发型,化妆品、服装选择,到如何控制体重,调整体态。网友们的眼如尺,细节到应该先调整皮肤状况,还是增减体重,或者是否得去做个脊柱X光检查。
当有人提到类似欧美青春校园剧里,校园霸凌的抓马桥段时,国人网友会总会赞美先行,再轻抛出建议。
避免被霸凌,也是他们愿意千里奔赴的一大原因。
如果在美版知乎 上搜索关于兄弟会 / 姐妹会的霸凌事件时,就会发现 mean girl 中的校园暴力剧情还算是轻的。
假意维持表面和谐,兄友弟恭下却被强迫灌酒、身体羞辱、下药性侵、惨无人道的体能训练等等暴力事件所填满。
如此文化背景,也令犹疑,出现在这场爆改狂欢中。
当一些人为发现能获得真实之果的新大陆而兴奋,不少人则踌躇不前,担心是否会有网络暴力。
不少外国网友在评论中提到,他们不想在网络中被认出,害怕遭受网络的外貌霸凌。
事实上,西方世界近年来同样在经受着网络暴力事件的洗礼。深受其害的无辜者数量连年增长。
根据ADL的数据显示,单是美国人,在过去一年里遭受过网络骚扰的人群比例就在急剧增长中,青少年遭受网络骚扰的比例更是从 36 % 剧增至 51%。
女性和有着边缘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也是网络暴力事件中常遭围猎的群体。
恶心的身材羞辱、狭隘的性别歧视、带有种族主义的身份攻击,恶意栖息在网络的边角地带,时不时地跳出来戳伤你。人们被网络的魅力吸引,却也胆战心惊于背后是否暗藏危机。
不可置否的是,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一直都想对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当一群求助的外国人进入这一语境中,对常年接受礼仪之邦教育的中国网友来说,这群人独具光环,善意是此时最大的礼节。
当友善成为交流的主轴,无论何种肤色、何种性别,老外在这个远离被政治正确束缚的网络语境里,都能获得真诚的形象改造建议。
阴差阳错间,人们在互道百八次的感谢和没关系里,却体验到了文化交流的真正奥义。
中国女孩分享上学时不允许过度打扮的回忆,美国女孩会吐槽学校里流行穿运动服制造假松弛感,自己因此不敢过度打扮因为害怕被取笑。
跨文化交流的叙事风格不一定需要宏大而深远的,它也可以是某些无伤大雅的细枝末节。
事实上,不仅是小红书,对中文世界感兴趣的老外们也早已开始先后进驻各种中文社交平台,素人出身的他们可能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来窥探一番。但文化间的交流,也就此悄然发生。
古时候,人们通过器物实现文化交流,而在网络横行的当下,网络流行事件就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共通的语言,而善意,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创造了沟通的最佳语境。
一如学者们达成共见的,“文化,就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交流细缩至个体,就是简单的“好好说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