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3-06 17:46
我欠北京一场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ID:yishitan001),作者:王崇和,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京的酒文化和醉酒体验。北京人习惯大场面,酒局上不分尊卑,只要气味相投就行。对外地人来说,在北京醉酒是消解崇高感和神圣感的一种方式。文章还分享了作者在北京结交的朋友和醉酒时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 😄 北京人见惯大场面,酒局上不分尊卑,只要气味相投就行。

• 🍻 在北京醉酒是消解崇高感和神圣感的一种方式,让人感到开心而不思人生。

• 🏮 在北京结交的朋友和醉酒时的各种感受和体验让人倍感亲切和留恋。

北京是个适宜醉酒的城市,我在北京待了四年,其间大醉月月有,小醉数不清,带着满面风尘而来,装了满腹二锅头而去,但仍感到酒兴未尽。


喝酒与醉酒不一样。古人喝酒要雅致,讲究个情调,所谓宜雨宜雪,宜花前宜月下,需要好的环境,好的器具,好的季节和时节,但归根结底,其实最看重的还是个礼仪身份,礼仪身份一乱,结果往往就是举座不欢。


这种遗风至今在很多地方还能看到,弄得赴一场酒局就像出席官方活动似的,要分主次轻重,要排出个尊卑高下,有的人可以畅饮,有的人只能陪笑,有的人明明语无伦次,每一张嘴却总能讨个满堂彩,有的人明明话说得没错,却被认作失礼失仪,要受冷落遭白眼,这样的酒会越喝越闷,喝到最后,甚至会感觉人生了无意趣。


北京就不一样,北京人见惯了大场面,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事见多了,什么王公贵族,什么千金富豪,在他们眼里也都和贩夫走卒没多大差别,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来历的人完全可以胡乱凑到一起,乱哄哄你方喝罢我登场,小酌固佳,牛饮亦雅,只要气味相投就行。这样的场合,不醉就有点不解风情不合时宜了。


这种场合的醉酒,对外地来北京的人尤其重要。北京名胜古迹多,这里是皇家园囿,那里是古人遗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此,北京人见怪不怪,感觉他们对于这些宝贝疙瘩的态度有点像豢养宠物,宠爱固然宠爱,但也只是闲来逗一乐子,从未失了主人的身份。


外地人就不一样了,初到北京,这里一拍案,那里一惊奇,这里一膜拜,那里一顶礼,一偻再伛三俯,弄不好很快就会低到尘埃里去。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这样一场不分彼此的醉酒,来消解一下那份崇高感和神圣感,让自己不再觉着渺小和卑微。但这样的酒只宜小醉微醉,醉到能自己挺起腰杆就可以了,若是喝到大醉烂醉,像焦大那样瞅着哪里都不干净,信口开河乱骂一通,很可能就要被人塞一嘴马粪。


同样是醉酒,境界也有高低之分。


李白的“我醉欲眠君且去,天子呼来不上船”,和陶渊明的“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固属上品,却总有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思,非醉酒之善者也。


醉酒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是像庄子他老人家说的那样:“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


我在北京意外地和失联多年的高中好友重逢,也结交了比我年轻很多的新朋友,还有一些原本熟悉但并不深知的朋友,交往久了,也觉得越来越脾气相投,我们这几个人,常常是几日一小醉,月月一大醉,醉后就颇有点庄子说的那种感觉,醉也不知也,醒也不知也,来也不知也,去也不知也,开心不知也,不开心也不知也。但下次相邀,还必定是召之即来。


在北京醉酒,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在任何一个天气晴好的闲暇之日,漫无目的地在北京的任何一条古巷走走,往往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此时,寻得一小门店,要一盘花生米,两瓶小二锅头,自饮自乐,可至微醺。


若有幸遇到一同样好喝的北京人,移坐共饮,俩人一起说不着边际的话,喝不知深浅的酒,必至大醉。北京人善谈,又热情好客,我的房东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北京人,可惜那时已经不敢喝酒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杯言欢,有一次他到家里来,我低头喝酒,他喝茶神聊,他聊得恍兮惚兮,我喝得惚兮恍兮,最后是依依惜别,相见恨晚。


我在北京去的第一个寺庙是广华寺,那时这座寺庙还是开放的,现在据说也有点闭门谢客的意思了,每月只开放几天。刚进庙门,就远远看到一个老和尚冲我招手,我当时心中大喜,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奇遇吗?也许能得到个秘法奇诀从此就脱胎换骨了呢?老和尚已经老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比画了半天,才知道是要我帮他把晒的被子收进来,又比画了半天,是要帮他把屋里的另一床被拿出来晒,乖乖做完了,心中却不免有点失望。


出得庙来,闷想了许久,才突然回过味来恍然大悟。张良的圮下纳履不也就是这么回事吗?其实哪里有什么黄公兵法?哪有什么奇法秘诀?能乖乖地把老人的鞋子到桥下捡起来帮穿上就已经是大彻大悟了,天底下无往而不胜的秘密无非就是知敬畏、懂谦卑这么简单。当下心中又是大喜,接着免不了又是一场醉。


转过年来,我又到广华寺,寺里的僧人告诉我,老和尚已经圆寂了,他来自五台山,魂魄又回到了五台山。我闻之怅然,出门小饮了几杯,就不觉有点醉了。


在北京另一个经常去的寺庙是龙泉寺,第一次去的时候,寺庙还没完全建好,后来寺庙便关闭了,原因大家都知道。去年春天,我到北京又去了一趟龙泉寺,还是半封闭状态,遇到一个出寺送客的年轻僧人,互相加了微信,没想到这僧人的微信名居然叫做“哼”,哈哈,也只有北京的僧人可能才会有这样的大智慧,佛法三藏十二部经教,千言万语说到底不就是对这世间一切的轻轻一哼吗?如果不是僧俗有别,佛家有戒律,真想拉这哥们就地痛饮三杯,大醉而别。


告别北京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我想也就是大醉一场,悄然而去,醒来此身已在他乡,不然会有许多留恋。我离开北京的时候缺一场这样的醉别,这不免成为一生的遗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ID:yishitan001),作者:王崇和(把酒临风客,江湖闲散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