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1-09 18:04
忘掉好莱坞和热门IP吧!2019年中国电影应该这么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袭 Wave Attack(ID:Wave-china),作者:彭洪武


这是好莱坞在创造上最谨小慎微的时代。——威尔·法瑞尔(演员)


中国的电影人都是会计,电影是理财产品,制片人是包工头,导演是产品经理;中国的影视行业充斥着资本的奴隶、文化的杂种、故事的乞丐、精神的侏儒。没有文化自信,只有文化他信。——宋方金(编剧)


“一流的国外团队凭什么把资源分给你?混迹在中国的这些所谓的牛逼老外,如果是一流的话,为什么不在好莱坞干?来中国干什么?很多事只能靠我们自己,别指望国外团队能帮你多少。”——郭帆(导演) 


选择创作什么剧本就像是一场赌博。当我周围的一些编剧朋友成名之后,他们就再也不会创作原创剧本了。写剧本就像创业一样,他们不再愿意去创作一个不知道卖不卖得出去的剧本。——尼科尔·帕尔曼(漫威御用编剧)  


“大众不会喜欢的”是你在电影圈随处可见的一种心态。——马克·卡曾斯(导演)


怎么搞的,好莱坞都在拍一些超人、蜘蛛侠,还有钢铁侠,你怎么都搞这种大集合出来了,好像人类创意都用完了。大家拼命地在想把资源做快速地应用、快速地投资、快速地回报。可是,这个时代的料在哪里?牛肉在哪里? ——罗大佑(音乐人)


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大关,屏幕还在增加中,“看电影已经成为过年新民俗”,小镇青年成为新的票仓,小投资高回报的电影越来越多,一切看起来都不错。


但实际上,中国电影也正在一个十字路口,电影院越来越多,观影人数也越来越多,但观众们的口味也愈发难以揣测。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赔得底裤都没了。是混水摸鱼拍烂片圈钱?还是专注拍电影,用品质去赢得高票房?中国电影票房的持续走高,看似热闹,实则危机四伏。


未来尽管是光明的,但不确定因素太多,在2015 和2016 年的热钱汹涌之后,投资人终于理解“电影是个不稳定生意”是句实话。往往大公司、大制作、大投入的电影更容易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谁不敢说自已会是最后的赢家。


全年600亿的票房是新的起点,水大鱼大,因此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乱象,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中国电影的某些问题。


好莱坞是个坑



先从好莱坞说起。


1990年代中期,因引进美国的分账大片(《真实的谎言》和《亡命天涯》),中国电影界曾经有过声势浩大的反好莱坞运动,一帮老学究整天在媒体上抨击好莱坞。但实际上那时的好莱坞正值巅峰,诞生了一大批经典的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读》《七宗罪》《低俗小说》《冰血暴》《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等。


那时侯反好莱坞真是有点螳臂挡车,逆天而行啊! 


时过境迁,20多年后中国电影却总是把好莱坞挂在嘴边,动则就说我们请的是好莱坞的制作团队,编剧是好莱坞的金牌编剧,特效是载好莱坞做的。


当好莱坞真正不行了,中国电影应该揭杆而起另立山头时,反而说要向好莱坞学习,大势注资、收购、赞助好莱坞电影,把好莱坞的电影当成标杆!


到底向好莱坞学什么呢?他们说要学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完善,学好莱坞的分工明细,学好莱坞的职业编剧,学好莱坞的人物和剧情设定,什么开场几分种之内就得吸引住观众,什么几分钟该有一个小高潮,如何点到为止的不触犯大众审美,怎么保持政治正确......诸如此类。


中国电影公司难道不明白吗?正是这些规则其实就是老掉牙的套路)让好莱坞丧式了真正的活力。


好莱坞如今的电影乏味之极,在好莱坞的大片里,生活中永远没问题,处处都是香车宝马、美酒佳人,英雄永远打不死,正义总是战胜了邪恶。这些套路用了几十年了,太无趣了,而那些超级英雄片完全是成人不宜啊。


好莱坞曾经输出了一系列引起全球共鸣的价值观,而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价值观就如老太太说教,看得人犯困。再也没有像《闻香识女人》那样的寓教于乐,像《勇敢的心》如灯塔般的振臂一指,像《心灵捕手》那样的四两拨千斤。 


这个世界早就变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好莱坞拍电影的方法却没变,创新度严重不够。看看现在好莱坞的所谓经典IP吧,比如《007》《变形金钢》《星球大战》,一次又一次地透支粉丝们的期望,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不管是豆瓣电影Top 250还是IMDb Top 250,有几部电影是好莱坞在2000年以后拍摄的呢?


看看我们的隔壁邻居韩国吧,曾经也有过反好莱坞运动。


1998年12月,“光头运动”爆发,为了抗议政府削减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几乎全员出动、剃光头示威,最终成功迫使政府改变政策。“光头运动”后,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上映,该片打破韩国影史票房纪录,并力压《泰坦尼克号》成为当年韩国年度最卖座电影。


韩国电影人接下来不是为了反而反,虚心学心,并没有全盘照收,在好莱坞电影的基础上频频创新。可以说,在2000年后,如果挑100部韩国最佳影片,不会逊于同时期好莱坞的100部最佳影片。


再看看被中国人讽为阿三的印度,近年来也是佳片不断,进入IMDb 250强的远比中国电影多。如果说印度电影把中国电影甩了几条街,而韩国电影领先中国电影的差距简直是以光年来衡量!


如今的好莱坞青黄不接,除了大卫·林奇、克林斯伍德、马丁·斯科塞斯、保罗·格林格拉斯、詹姆斯·卡梅隆、 大卫·林奇这种老而弥尖的怪杰,还能拍出直指人心的好电影。除了《聚焦》《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类冷辟杰作,奥利弗·斯通和科波拉都老啦,雷德利·斯科特和科恩兄弟的状态也不稳定。好莱坞中青年导演中恐怕只有彼得·博格、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丹尼斯·维伦纽瓦和凯瑞·福永能持续拍出让人激奋的好电影。


像这几年奥斯卡获奖片《海边的曼彻斯特》《月光男孩》《水形物语》,其实都差强人意,放到佳片如云的1990年代基本上获奖无望。


最终登陆中国银幕的好莱坞大片离好电影越来越远,那些千篇一律的超级英雄大片,只不过是爆米花的衍生产品。



瘸腿而行的中国电影


几年前光线影业的王长田说过,“中国目前缺200个成熟的导演,的确热钱太多,能拍好电影的导演却一直稀缺”。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集声光影画于一体,中国导演的综合素质严重欠陷,大多只喜欢电影本身,对别的文化了解不够。另外一方面,很多导演的观影经验还没有影迷多,稀里糊涂凑个热闹一头扎进电影圈的导演也很多。


电影的基础是由一堆技术工种垫定的,但处于塔尖的导演决不能只是监督大家干活的包工头。他其实就是个超级欣赏家,会选择最好的题材、剧本、演员、音乐、美术、摄影,然后把这一切有机巧妙地组合起来。而大部份国产电影里,导演总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在拼凑剧情,顾头不顾腚。


在豆瓣上,中国电影最被网友们诟病的就是总讲不好一个故事,就更别说再给电影赋予其它附加值了。


中国电影到今天,虽然配乐成了标配,但也不过是背景音乐而已,很难听到那种有对剧情高度渲染,对人物性格有所提升的。


想想1990年代的好莱坞,出了无数经典的电影配乐,《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等。而胡伟立和黄霑为香港电影所作的配乐,和剧情完全融为一体,那绝对是给电影加分的。《黄飞鸿》《大话西游》《笑傲江湖》《东邪西毒》,都是一个时代满满的音乐回忆。


中国电影公司现在满脑子都是票房,好的电影不能仅仅是一门生意,好的流行文化一定是玩出来的,而不是用钱砸出来的。当初好莱坞的崛起,也是一帮商业大亨抱着玩一玩的态度,也就是说赚钱了自然也高兴,赔钱了也就赔了。


中国电影面对自身问题从来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会说没有好的剧本,要重视编剧;一会说脱离市场,要尊重观众;一会又说烂片太多,都是没文化导致的;一会又说文艺片太小众,没人看。小成本电影赔了抱怨审查制度,大片赔了则怪这届观众不行。



这两年来,又说小镇青年为中国电影的票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数的电影公司都瞄准了小镇青年的荷包袋。这其实很可笑,差不多就像十几年前的中国流行音乐,被彩铃所绑架之后,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只求下载量,谁low谁更火,没有最low只有更low。却不知在彩铃横行的那些年,新生代乐迷的口味也在大幅提升,而大众也腻了跪添的口水歌,到最后砸多少钱都无法决定一个歌手或一张唱片能否大热,最后谁能火只能是看天意。


互联网与中国电影


这些年互联网的强势滲透,对电影市场一直是在“诱奸”,中国电影人被花里胡哨的互联网概念弄得五迷三道,完全乱了阵脚。


阿里影业的某位高管曾说:有IP和流量明星就行了,我们通过大数据更知道如何炮制电影。




我不相信大数据能带来什么好影视作品,《纸牌屋》也只是一个噱头,再精确的大数据也挽救不了《纸牌屋》一季不如一季的事实。大数据下的电影也只能是模式化,真正的好电影是能打开新的市场、征服新的观众。大数据仍然是在分析已有市场的情况,是在用数据来指导大家更精细地迎合市场。


就像AI主导的智能机器人能上天入地造车造房,能送货能自驾,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服务,但给不了人类情感共鸣,也写不出一首真正直指内心的好歌。


同样,电影不是服务业,也不是可标准化的流水作业,机器出来的永远是行活,除非人类彻底低幼化。


所谓大数据,应该就是一部电影的参考指数,而绝不能成为制作和决策的标准。


除了大数据,这几年整个中国电影业还在大谈IP,仿佛IP就是票房春药。事实上,IP电影已呈滥街之势。


比如在知乎上就有很多网友吐槽说:“超级IP影视改编为什么大多数都是烂片?”再看看好莱坞,如今的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除了迪斯尼之外,要么巨额亏损,要么濒临收购,陷入到不拍IP等死,拍IP找死的境地。


创作“作品”和制造“商品”是两码事,电影公司都指望超级IP能变成票房利器,但是好的IP不一定能改编成好的电影,庞大的网络小说读者也无法全部转化成电影观众。 


某电影制片人就说过:“如果有捷径可走,我们为什么不呢?” IP电影看起来是一条捷径,不用再绞尽脑汁去编剧,有现成的网络IP拿来改改就行了。可问题是谁都想走捷径,往往捷径最后都是拥挤不堪,恐怕还会是人仰马翻。比如《西游记》已经是个烂坑了,可还是挡不住一拨又一拨的烂电影想在这泥坑里挖出金子来。


看看这两年国内的高票房电影,比如最高票房达14亿的文艺片《芳华》《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红海行动》,其实跟好莱坞、大数据、网络IP都没啥关系。而《星战8》中国票房不到3亿人民币,《勇敢者游戏》不到5亿人民币,《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勉强7亿。根据热门IP改编的电影多半都是烂片,即使是高票房也是一锤子买卖。


人文性的现实题材才是正道


2018年,中国电影有了更多的人味,这是电影权力交接的一年,更是市场加速分化的一年。老炮和大师们都没有交出高水平的作品,而新人们则高歌猛进。


无论是《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这样的高票房电影,还是《狗十三》《大象席地而坐》《暴裂无声》这样的高口碑电影,可以看到小人物都成为电影绝对的主角。以往很多文艺片也常有小人物出没,但要么过于沉闷、不够鲜活,要么没有故事、不知所云。



我们从没经历过这么复杂多变的现实,每天都有大戏上演,每个人是生活的看客,每个人也是生活的群演。人文性的现实题材电影为什么会赢得票房和口碑,主要原因如下: 


1. 一部份电影观众厌倦了暗黑宫斗、英雄无敌、才子佳人式的历史题材,目光转向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题材选对了,就赢了一大半。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也越来越没人味,假大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所以不那么出色的《三块广告牌》,凭着现实主义题材轻松拿奖,因为缺乏有力的对手,它才得以胜出。


2. 烂片层出不穷使得观众将低了期望值。坦白说《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暴裂无声》的评分有点虚高,但相对那些傻呵呵的商业片,它们的确让观众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百态,跟现实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从而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感官体验。


3. 这几年,国内所谓小人物的故事就几乎等同于黑色幽默,也就是说观众乐于看小人物的笑话。别忘了,周星驰就是一直演小人物:送外卖的、小混混、小市民、民工。他演的小人物一旦逆袭成功,电影就结束了。周星驰的电影中,小人物的种种不易和挣扎均被娱乐化,再加上小人物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与荒谬现实所构成的戏剧性,使得周星驰电影中的喜剧属性独一无二。


4. 21世纪是人文主义的世纪,任何文化形态都得有足够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小人物的电影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的核心是“人”。往往在那些高大上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真正的人,有的只是一个个苍白无力的符号。 



接下来,随着新生代观众观影经验的成熟,对电影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任何目的不纯、投机性的电影都将无力搅动市场。而不尊重市场规则的电影更像是在下赌注,往往赔了老本也伤了观众,只会是损人不利已。


对于影迷来说,没有什么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之分,没有什么大片和小片之分,只有好电影和烂电影之分。


如果为了票房拍电影,就要承受那些把电影当艺术的观众的指责。如果为了艺术而拍电影,就要扛得起那些把电影当娱乐的人的漠视。


2018年,对于中国电影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混水摸鱼的烂片穷途末路,高品质的电影供不应求,这才是中国电影接下来要面对的现实。


时代真正的变迁在于,已经没有一个所谓的大众市场,往往去迎合大众的反而未必能赢得大众,老老实实去赢得观众们的一张张电影票,才是正道。电影真的不能是流水作业下的标准化产品,像尊重明星一样尊重小角色、小细节,电影才会千姿百态,这才是好电影的基础。


2019年,远离那些只是为了卖票的中国电影,远离只把电影当做一门生意的中国电影公司。告别套路化的好莱坞,别依赖网络IP,丢掉大数据,踏踏实实讲故事拍电影,才会是中国电影新的开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