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4-10 08:22

宜昌,人均GDP为何是省内第一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四方君,原文标题:《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部小城宜昌的发展现状,包括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磷矿资源、优化营商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同时,还提到宜昌在人均GDP方面表现出色,超过了省会城市武汉和在中部六省8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 💦 宜昌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 🏭 宜昌成功实现了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大幅提高,利润和税收连续两年增长。

• 🚀 宜昌正在打造世界级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吸引了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的入驻。

说实话,我听过宜昌,但仅局限于这个名字,甚至都不知道著名的三峡大坝就在宜昌。


以“宜”为名的城市有好几个,宜昌、宜春、宜宾,还有一些县级市,如宜兴、宜城,但都不是声名远播的大城市。


我之前写过四川宜宾,被宜宾近几年气势如虹的发展势头所深深震撼。


当开始研究宜昌时,我才知道,这也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



宜昌,湖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是长江三峡起始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作为沿江城市,宜昌拥有232公里长江干线,占全省长江径流里程近四分之一,加之地处我国第二、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宜昌水电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包含三峡、葛洲坝在内的468座水电站,总装机2850万千瓦,以0.2%的国土面积,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最高年份(2020年)发电量超1400亿千瓦时,占全国水力发电量的1/10,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除此之外,宜昌还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保有储量43.17亿吨,占全省的56%、全国的15%,位列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一位,是重要的磷化基地。


近些年,宜昌在区域经济竞争舞台上也开始崭露头角。2023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1%、居全省第2位,总量达到5756.35亿元,跻身中部非省会城市第2位,并首次跃居全国GDP前50强、居第49位。


从2021年的全国第54位,到2022年的第52位,再到去年的第49位,宜昌经济呈现出稳健攀升的态势。


两年时间,宜昌先后赶超了福建漳州、山东济宁、河南洛阳以及南宁、太原和哈尔滨这三座省会城市。


在湖北省内,虽然目前还屈居第三,但与第二名襄阳的差距也从前几年的三四百亿,大幅缩小至90亿元之内。


如果延续近几年的发展态势,2024年,宜昌将大概率赶超襄阳,成为湖北第二城、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名。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一个指标是,2023年宜昌人均GDP高达14.7万元,在省内超过武汉、排名第1,在中部六省80多个城市中,也是高居第1位。


当然,在这个指标上,人口少成为了一大优势。2022年年末,宜昌全市常住人口392万人,户籍人口为386.54万人。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宜昌成了湖北除武汉外唯一人口净流入的城市。


以占全省6.7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0.31%的GDP,这也意味着宜昌的经济发展效率相对较高。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搜狐城市发布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报告2022》中,宜昌的强城指数排名全国第34位,超过其GDP总量排名20个位次。



梳理宜昌近几年的崛起脉络,笔者看到一个传统产业焕新蝶变、新兴产业后发赶超的生动故事正在上演。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宜昌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是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这个支柱产业曾贡献了宜昌近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占湖北省化工产值近三分之一,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


然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无序发展,一度让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环保困局。


2016年最高峰时,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分布着化工企业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最近的化工企业距离长江不足100米。


厂房污水横流、码头沙尘漫天、江水污染加剧……破坏生态的粗放式发展,显然难以为继。


2017年,宜昌决定刀刃向内,拿“吃饭产业”开刀,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现沿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同时也推动全市化工行业就此转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变革当年,宜昌经济增速陡降至2.4%,在湖北13个市州中排名垫底。面对坊间悲观的经济预测,宜昌没有退缩,继续坚定扭转粗放发展的现状。


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更需要整体布局的优化升级。2018年初,宜昌出台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对现有的10多个化工园区实行分类整治,在长江南北两岸分别打造两个千亿级环保化工园区——宜都化工园、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对不符合长江大保护要求、不符合产业要求、安全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入园的项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挺过三年转型阵痛期,宜昌化工产业成功实现“V型反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化工产业利润、税收连续两年实现10%以上增长。


2022年,宜昌绿色化工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5亿元,同比增长29.1%,成为宜昌首个产值突破1500亿元的产业。


与此同时,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较5年前下降近60%。长江生态环境的“指标生物”江豚,从“稀客”成长为长江宜昌段的“常住居民”。


在传统化工产业“离江而去”时,宜昌又依托“磷”的优势,推动磷矿——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三级迭代”,谋划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


2021年12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落子宜昌,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宜昌高新区开工。一、二期全部建成达产后,可以为4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正极材料。


作为宜昌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和产业项目,邦普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从开工到试产仅用300天,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宜昌速度”。


龙头企业的落户形成强烈的带动效应,欣旺达、海科新能源、楚能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纷纷入驻。


目前,宜昌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类项目63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建成新能源电池产能70GWh,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在去年10月印发的《宜昌清洁能源之都规划》中,宜昌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产能达到200GWh以上,引进和培育产值过百亿龙头企业8~10家,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双碳”目标、经济内循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在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宜昌的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广阔舞台。


时代的眷顾固然重要,但宜昌自身的进取精神和行动力更为可贵。


在大抓项目方面,2023年,宜昌平均每天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个、每两天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个、每两周落户五十亿级招商项目1个、每月落户百亿级招商项目1个。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2023年宜昌用“三个奖牌”告诉我们答案。


第一个是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宜昌高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这是全国民营企业代表投的票;


第二个是连续四年获得湖北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这是全省第三方机构综合评价的结果;


第三个是近三年招商落户项目中追投跟投占比达四分之一,滚动投资的“二期、三期”现象不断涌现,这是投资宜昌的企业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那就是在产业发展上做减法,把精力和资源聚焦在有比较优势的地方。


近三年,宜昌聚焦发展的产业链由28条缩减到12条,再到如今重点发展“3+2”主导产业,即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


一座城市兼顾不了过多的产业,与其“广撒网”,不如从自身出发,找准“小切口”,深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实现差异化发展。


这不,宜昌基于自己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正在抢抓时代机遇,角逐最前沿的大数据及算力经济。


随着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一期、三峡数智产业园建成投运,宜昌签约建设超算智算总规模达到1980P,一座全省规模最大的算力集群正在崛起。


2023年,宜昌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值突破500亿元,2024年将突破7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宜昌又一个千亿级新兴产业。


千亿级的新产业不断接力涌现,焕新宜昌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为这座长江沿岸的活力之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四方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