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懂经济(ID:YANGHANGGUANCHA),来源:券商中国
央视财经今年315晚会上,曝光“网贷砍头息”——“714高炮”,“714”是指贷款周期一般为7天或者14天,“高炮”是指其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
央视财经报道了一个例子,三个月前,董女士因为店铺周转贷款7000元,并不断从其他的贷款APP去申请新的贷款还旧账,以贷养贷,一个月下来,最初的7000元的债务就滚到了40000元;最后3个月滚到了50多万元,一共借了50多款产品,大部分为“714高炮”。
在这次“3·15·晚会”被曝光的“714高炮”包括快易借、速贷宝、小肥羊、天天贷、机有米、闪到、复兴宝、皮皮花、丁丁贷、易乐贷、蛋花花、钱太太、金蝉钱包、轻松花、喵喵贷、零时口袋、宇宙白卡、信鸽钱包、金葫芦、幸运草、小米袋子、掌上应急、节气猫等。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都不会透露公司的地址,这类公司为数众多,都没有从业资质。他们从不担心用户借钱不还,因为他们掌握了用户的通讯录、身份证等信息。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位专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瞿新荣(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资本的赤裸与人性的贪婪,在“714高炮”报道上体现淋漓尽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第一是金融供给的不平衡。我们国家长期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而银行往往围绕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出于银行经营成本和经营能力,银行并没有很大动力为长尾客户提供服务,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才有了民间贷、高利贷等各种现象。
另一个,这种现象也与个人与中小企业过度的信用扩张有关。过去我们国家经济增速很快,“人口红利”与货币刺激让经济持续保持高回报,高增长,大家愿意借钱想要获得更高收益,但随着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经济增速下滑带动投资回报下降,依然想要获得高回报的投机心理在信用收紧后必然带来债务风险。
另外,小贷公司的经营逻辑很简单,“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加上中间种种手续费及其风险管控能力不足,10个点的息差是维持公司正常经营的边界线,所以那些公司除了想“捞”一把之外,也是出于想覆盖风险的考虑,才出现各种“砍头息”“高息”现象。“714高炮”的现象需要合理加强监管,而非一刀切。
要知道,美国上世纪80年代发展信用卡消费时,也是非常混乱,但信用卡市场的繁荣帮助美国建立了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以及通过消费增长促进了经济繁荣。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建立金融体系服务能力、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促进消费升级发展,都是有益的,但是要加强监管、合理发展。
李庚南(监管部门人士,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3.15”曝光的“714高炮”黑幕,反映的是人类互相的伤害,揭示的却是人性的丑恶与缺陷,以及监管的缺位、诚信的缺失。至少有三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依托于互联网的“714高炮”,实则是校园贷、现金贷的变身或升级版。对这类金融行为如何界定其边界、如何实施监管,是需要直面的问题。能否真正按照“凡是搞金融要持牌经营,纳入监管”,行为监管机制的完善是关键。
二是陷身于“714高炮”的借款人,一个典型的特征是金融知识之匮乏、诚信之缺失、消费观念之畸形,他们既是受害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助纣为虐者。特别是其中盛行的投机取巧、“撸714高炮”一族,其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其自身的悲惨结局也未必能赎其嗜赌之“罪孽”。如何加强金融知识教育、诚信教育非常急迫。
三是对于“714高炮”这一典型的高利贷行为,相关司法关于不受法律保护的解释或显得苍白。如何真正使这类无良放贷者得到应有的惩罚,推动高利贷入刑或是需要重新探究的问题。
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金中心主任):
高利贷是一个漩涡,金融消费者一旦陷进去,稍有不慎,债务压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只能以贷还贷,便很难脱身。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对于非持牌机构的各种贷款产品务必提高警惕,最好能形成一种自然的免疫力,本能地对高利贷产品产生抗拒。对于已经陷入困境的借款人,需要借助外部干预,权力机构及时介入,对不合理的债务进行减免,帮助借款人从泥潭中抽身。
同时,还要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并继续推动持牌机构的普惠金融实践,开正门,才能堵偏门。当然,打击各类高利贷产品也应提上日程,不过高炮口子们小而散,隐蔽又灵活,打掉一个,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禁而不绝。与高炮平台相比,贷款超市相对集中,从治理角度看,与其追着超利贷平台打游击战,不如把住流量源头,严管各类现金贷超市,掐断了流量,这些平台也就不打自散了。
陈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秘书长、百舸新金融智库创始人,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鼓励任何人借款并不是我们的目的,除非在某种特别环境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在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部分银行切入个人贷市场,面对违反基督教教义的高息,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对于个人贷市场,国内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于诱惑消费,进而诱惑借贷。有太多机构、太多人在诱惑人年轻人及早消费,及时享乐,然而消费、享乐造成巨额负债后的救助机制,这个社会却没有提供。诸如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的巨头的兴起,在推动经济线上化、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潜移默化重塑我们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带来的是消费理念以及借贷理念的变更,使得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年轻的这一代人在抱怨年长的上一代人过于保守的同时,更容易会不理性地承担巨额债务。无论是日本还是印度,都是以每年数以千计的高负债借款人自杀才最终唤起了政府对于高利贷贩子以及高利贷机构的惩戒,希望中国不用走上这条老路。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消费金融,但为了消费金融行业的理性发展,我们更需要强调理性消费,要加强作为金融消费者的个人的财商(FQ)教育。正如“戒毒”一样,现在也需要对于年轻人开展“戒贷”的教育了。借钱可以,但必须认真衡量自己的还款能力,别做成了毁家败家的啃老族;借钱可以,但要仔细评估自己是不是真正需要借贷,而不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冲动借贷;借钱可以,但要看清借贷条款,能够识别放贷人的种种套路,防止误入债务陷阱。“714高炮”虽然猛烈,但只要山上的年轻人意志坚定,不啃老、不疯癫、火眼金睛,国家的花朵不会那么容易被收割,消费金融的未来会更加光明灿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懂经济(ID:YANGHANGGUANCHA),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