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4-20 13:02

转型阵痛到底有多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ID:ertoumu893),作者:九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中国当前面临的转型阵痛,包括房地产和基建的下行压力以及低端制造业的迁出问题。同时探讨了产业升级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政府应对的调节措施。

• 💡 房地产和基建已经完善,转型面临痛苦的出清阶段

• 🌏 低端制造业面临迁出压力,产业升级过程中工人需求减少

• 💰 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应设置托底体系照顾基层老百姓

这几天看到统计局的说法:



里边提到一个说法特别有意思,就是“转型阵痛”。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出来了,当前经济有两个问题、一头大象:


房地产和基建已经基本上很完善了,后续的趋势是掉头向下的;


低端制造业也面临迁出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


那头大象就是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这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可逆。


道理都不复杂,房地产和基建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大家贷款买房,房地产商拿到大家买房的钱,再去贷款买地,政府拿到开发商的钱,再去贷款搞基建。


这也是为啥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房地产公司和政府(城投债)都欠了一屁股钱。


这种玩法效率是很高的,中国近二十年的变化大家也有目共睹。但这套玩法有个极限,就是老百姓没钱继续买了,那这个游戏也就到头了。今年房地产有多淡定,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接下来就是惨烈的出清。我看大猛子的视频,他去年月薪一万,今年变三千了,不过还是比很多设计院强,有些设计院春节假期到现在还没结束。大猛子是国企,还好很多,读者里有在私企的工程队里工作的,除了出海,国内已经很难有项目了。还有一部分项目倒是能拿下,但需要垫钱,问题是去年的钱还没要回来,工头不敢接了。


上游的钢筋水泥产业也不好过,订单太少,开不了工,比如钢铁巨头永昌系旗下31家公司今年就倒闭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件事,盖房子是个夕阳产业,不代表今后不盖了,也不代表房地产行业就没了。


哪怕美国这种早已完成城市化的国家,房子还在继续盖,因为每个人都有住进更好房子的需求,但是这种改善型需求跟咱们之前的大拆大建相比,规模会小很多。


其次,房地产买卖永远都是个超级行业,查了下,美国2022年房地产占GDP的比重是11.5%,比咱们国家2022年都高。他们的房地产主要已经不是盖房子,而是房屋买卖、物业管理相关的服务业。


中国未来也一样,就算盖房子不行了,房地产永远都是个超级行业,毕竟经济的核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最大的开支就是房子,每个人奋斗的终点,也是搞个好房子。


其次,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低端制造业的迁出,这一趋势其实也很清晰。一方面,国内的环评和人力成本上涨是个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导致大量企业不出去不行了。


前几天还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有个UP主去美国的超市里翻吊牌,已经很少有中国产的了,绝大部分都是越南印尼生产的,其实这些企业很多就是从咱们这儿过去的。


很多人对成本没概念,根据《财经》杂志的数据,2023年果链企业一个普通工人的人工成本,在中国珠三角是6000~6500元,在越南是3200~3600元,而印度工人的月薪仅为1500元左右。这也是为啥富士康已经把一部分河南的业务迁到了印度。


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最大的问题是“准入门槛太低”。前些年说越南印度无论如何也搞不定,这两年大家也都意识到了,确实没啥难度,只要肯投资,只要有人口,就没啥难的。


也正是因为门槛太低,海外竞争一旦压过来,就得竞相压低成本,最后压到根本没有任何利润可言。很快就面临一个选择,要不也搬过去,要不倒闭。


当然了,工人收入上升是个好事,打螺丝是为了将来不打螺丝,而不是打上瘾了,为了一直打下去,坚决不涨薪。


所以国家这两年在推动产业升级策略。已经很明显了,汽车、造船、光伏新能源也都在大爆发。


不过问题也出现了,旧产业的工人怎么办?很多人说可以去新产业里就业,其实很难。


道理也不复杂,一方面,高端一些的产业本身就是知识和资本密集的,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


比如之前有新能源企业邀请我去参观过一个大型造车的车间,那里边就没啥工人,全是一堆机械臂,跟传统的流水线完全不是一码事。


事实上,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种“去人化”,去得越彻底,效率越高。北京亦庄就有不少工厂,除了检修设备,其他时间都没啥人,生产起来日夜不停,没有这效率,工厂是没法在北京开下去的。或者说,产业升级是极度“资本增密”而且排斥人力的,技术越先进,对人力的需求越少。


也就是说,新产业和旧产业并不是从一个车站走向下一个车站,而是从金字塔的一个台阶上到了另一个台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产业升级中找到自己的下一个位置。


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痛苦之源,旧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时代里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和二十年前完全不是一码事,在那场东北“漫长的冬季”里,很多人很痛苦,可是在东南已经开出了灿烂的“繁花”,大家都知道,这俩剧说的是同一个时代。


现在大家就体会到了美国这些年的痛苦,美国那边连汽车产线都搬走了,很多四十来岁的工人在迷茫中度过了后半生。


所以“产业升级”是一个很悖论的东西,整个社会的钱越赚越多,失业也越来越多。


没办法,如果国家向前发展,工资收入肯定会上升,成本的上升,必然会把极度成本敏感的企业赶到成本低的国家去。


此外还有那个说烂了的问题,俄乌冲突改变了一切。曾几何时,资本家决定产能放到哪里,唯一的考量就是成本收益,如今成本收益只占一部分,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就是万一出点什么意外,他们的生产能不能继续。咱们这两年在提“安全”,他们也在提“产业链安全”。


那日子还要过,接下来怎么办?


其实大家参考下美国和日本,就能看出来,整体没啥办法,只能是按照市场规律办,让一部分低端制造业迁走,保住高端。这个是明摆着的,不多说了。


其实国家还有一个战略思路,就是重复当初欧美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老路,当初他们投资中国,让中国发展工业化,咱们现在也在非洲和东南亚给他们投资搞工业化。


这让很多人不爽,觉得在海外给我们培养竞争对手。


主要是也没啥好办法,因为新兴市场发展起来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并且参股。到时候他们发展起来,也能买咱们的东西。而且他们的很多企业,其实也是咱们这边过去的。


这就很接近日本上世纪的海外政策了。比如咱们都知道,中国这两年出口了很多汽车,这里边就有日本公司在中国生产的,相当于咱们成长起来了,他们也吃到了红利。


当然了,助力新兴市场,培养未来购买力,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正在布局。


眼下就有个大问题,失业相关问题怎么解决?


参考发达国家以及回顾咱们过去的几年,除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外,确实没啥好办法。


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农业是第一,工业第二,剩下的第三。


国内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词,容易联想到端盘子、送快递等,其实研发、销售什么的,都是服务业。毫不夸张地说,看我这篇文章的,95%以上是第三产业从业者。


很多人说起吸收就业,就觉得制造业吸收人力最多,其实这属于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任何一个走出农业时代的成熟社会,无论如何,制造业和农业都没法跟服务业相比。找了个数据大家随便看看吧:



尤其是全世界比较核心的城市,类似纽约、东京,第三产业占比能达到90%以上。也能看出来,我国服务业的上升空间还很大,至少十个点。


但是有个问题,产业极度低端的国家,比如印度和印尼,他们的服务业占到GDP的70%,那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占80%,看着挺像,但是完全不是一码事。


这就涉及一个“财富的溢出”。


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高端产业赚到钱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有更多的需求需要别人伺候自己。比如城市中产们去看歌剧,就有了大量的歌剧院从业者,他们的小孩去游乐场玩,游乐场又可以养活一堆人,看球赛,又可以养一大堆职业踢球和辅助的。


一般来讲,大家对美国物价比较迷惑,其实没啥迷惑的,能进口的一般都便宜,比如超市里的各种工业品;不能进口的,只能本地生产的,都贵,比如理发、饭店、医院什么的。


类似体育什么的产业化之后,小孩们也多了一条上升的路。基层还能有一大堆教练等职业,这又能容纳大量的人力。


当然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事都不咋样,他们觉得除了打螺丝或者工地打灰,其他的都是垃圾。


其实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工业化达到巅峰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升级和去工业化。咱们当然不可能复制他们,不过整体确实很相似,因为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


而且服务业有个特点,它是本地化的。工业容易被离岸外包,但是服务业是很难进口的,美国人可以享受到便宜的中国工业品和智利车厘子,但是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便宜的理发店或者饭店。


这也是为啥西方国家的工作时长越来越短。其实想想就知道,工厂是强调极致的“纪律”的,每个人必须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手里的活,但是服务业不需要,越高端的服务业越不需要。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产业以低端制造业为主,那工作时长短不了,太短就会被其他更穷、更不需要休息的人给替代掉。第三产业占主体,落实劳动法,自然而然工作时长慢慢就下来了,因为无论如何也转不走。


此外更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的调节能力。


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这两年都在说产业升级,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感觉到升级带来的好处,只感受到了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凉意。


随着低端产业的持续迁出,新产业的涌现,收入差距势必进一步拉开。这时候就得格外照顾下那些基层老百姓,从升级成功的产业里征税,搞一个托底体系出来。


包括育儿补贴、失业补助、养老补助等等,还有配套的房贷延期等等。倒也不是说今后可以躺平了,而是说就算没了收入,也不至于活不下去,这样大家就不至于太慌了。


比如这些年在农村每个月给老人135元,看着好像没多少,但是对于那些贫困老人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的存在,属于100%的良政。


太缺乏兜底,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占人口大多数的老百姓消费力很差,问就是没钱,没钱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恐惧感,会进一步攒钱。最后形成一个尴尬的局面:本来消费力就不足,还把大量的钱存到了银行。我们消费力没法有效消耗我们的产能,只能寄希望于欧美的购买。


所以接下来等到产业升级成功了,势必要补贴基层老百姓。这一点,日本相对来说做得很好。美国相对一般,超级巨头富得流油,底层却分享不到技术进步的红利,当然有怨气了。


咱们还是要以此为诫,发展生产力,保障就业,保障民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ID:ertoumu893),作者:九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