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16 07:27

理性,不过是情感的奴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哲学三大终极问题。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是对世界、人类和思维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学问,它探讨存在、真理、价值观等核心议题,是研究世界基本问题和普遍问题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一种追求智慧和认识的活动。


一、哲学世界中的人


哲学世界中的人到底是什么?从休谟将自然作为人性原则的起点,到黑格尔认为的人是神性的存在,再到马克思提出人是“世界中的人”。人的发展经历了客观实在、主观精神、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人是具有历史性的、身处现实的、人们之中的人,人是有多维需求的自然人、进行对象性活动的社会人,能过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人的多重规定性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


休谟摆脱了传统神学的束缚,认为自然是人性原则的起点,自然所赋予的原始性东西是人性最终的原因。在《人性论》中,休谟从社会公共信念和经验出发,建立了人的知、情、意相统一的人性体系。在人性科学中,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


人性科学第一原则是“我们的一切简单观念或是间接地或是直接地从它们相应的印象得来”,(休谟,2011:203)印象是最初出现在心灵中的各种情绪、感觉和情感。


第二条原则是“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在心灵中进行自由联结,”(休谟,2011:207)观念连接原则解释了同情的心理机制以及各类情感之间的顺利推进。


第三条原则是“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在不能有其他的职务”,(休谟,2011:212)理性是我们进行推理判断的工具,行为动机是由情感所激发出来的。


因为人是绝对精神的规定,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讲到,人是一种神性存在。黑格尔从意识出发并分为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自我意识的斗争中产生自由意识,自由意识遭遇苦恼意识,克服苦恼意识而达到更高的理性,从更高的理性最后发展到绝对精神,达到了最高的普遍性,形成绝对精神“自在——自为”自我运动完整体系,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自由理念。


“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是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黑格尔,2011:181)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对于各自存在的重大意义,人是关系整体中的结构性存在,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是“世界中的人”,反对精神力量无限崇高的理性本体论,强调人的主体性。人这一主体是感性主体,也因此是有限存在,人的有限性源于感性,人生活在感性世界之中,须遵循世界的客观规律,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感官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是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的。人在实践的对象化过程中确证自身,而不是在抽象实体外化过程中确证自身。


马克思将人理解为劳动过程的结果,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和现实性特征,“人类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2018:28)只有劳动才能使人自觉为人,才能陶冶和培育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如何认识世界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又如何认识世界?康德提出人类作为超经验的纯粹理性存在,不受经验的限制便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人可以在本真时间的视角下去尝试理解原始的、不自觉的理解中早已把握到的,以便于把握世界中的普遍规律。哈贝马斯将人置于生活世界中,借助团结正义并通过社会交往打造生活共同体,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事物得以存在或显现的先天要素与条件。经验包含客观性和普遍性,而非仅仅由人的主观臆想构造出来,否则人的所有认识都是妄想。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在经验范围之内,超出可能经验的条件就没有知识是可能的。但我们认识事物总是向着作为主体的我们呈现出来,我们在经验内谈论事物的实在性是基于经验实在性而言的。


所以,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便以客体必然服从于主体的原则代替了以往主客体之间和谐一致的观点。基于时空的先验主观性和客观实在性特点,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人进行直观的纯粹形式而非某种自在的东西,对象在经验中以时空的形式具有了实在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排除以往被公认的哲学“存在”观念和世俗观念,并结合人人日常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人是研究和观察,去检讨我们那种非本真的存在方式和不正确的对象化认知方式。


其生存论哲学是关于人的根基性的理论,作为哲学层面上的研究,应当力求去揭示构成人的那些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本质方面的内容。唯有确立其指向存在的那种正确的时间观,哲学上的一切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在本真时间的视角下去尝试理解原始的、不自觉的理解中早已把握到的可能是正确的理解。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重建理性概念,引入社会交往、生活世界等概念,建立完整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划分为四类社会行为,分别是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其中,交往行为是其他行为概念的总和,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而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交往合理性构成交往行为的特征。而生活世界作为背景性因素,是交往行为过程本身的产生来源,为行为角度的创造性活动提高相互理解的可能的建构性范围的因素的总和。


哈贝马斯乐观地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无限制交往的共同体,在交往社会里,没有暴力的共同生活使个人自我实现和自主权有了可能。“这不是靠牺牲团结和正义,而是借助于团结和正义。”


三、哲学的价值


哲学作为学科之母,拥有丰富的内涵,涵盖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数学等各个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近现代哲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是什么让哲学经久不息?哲学价值何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人的社会性和多样性需要的满足方面证明人类进入政治社会是人的本性使然,出于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探讨宇宙本体,将整个世界分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真正的真理来自超验的天上,而人是不可能以自己的感觉感官感知,我们处在理念世界,便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真实世界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来把握这个价值世界的真理。


同时柏拉图将“善”置于所有理念的最高地位上,并构建人类理想的价值世界,反映了人类对于完善理想世界追求的人类精神和心灵状态。


柏拉图以德性为中心,以城邦制度设计为路径,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试验,而这个乌托邦是真正具有正义价值的人类理想之地。他以理想伦理价值为核心,建构一个以智慧、勇敢和节制德行为主导的的城邦。智慧德性体现为哲学家为王,勇敢德性体现为护卫者必备美德,节制德性为城邦所有成员(主要是下层普遍劳动者)所必备的德性。


当德性在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职位上的人们发挥其尽有功能,在城邦共同体中实现其价值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城邦便出现了。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或人类存在的价值理想世界,与知识论意义上的本体理念世界的存在一样,都是人类心中可以把握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人的灵魂就好像眼睛一样。当他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知道它们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理智。但是,当它转而去看那暗淡的生灭世界时,它便只有意见了,模糊起来了,只有变动不定的意见了,又显得好像是没有理智了。”(柏拉图,2011:266)我们对感觉世界的感觉所获得的只是意见,而只有对理念价值世界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有理智或者智慧表明人的视域从感觉世界转向理念世界,并把握到理念世界的真理,从而有了智慧。


四、总结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自然到神性再到本身,哲学对人的认识最终回归到人本身,人是世界中的人。人可以通过经验去理解所在的世界,也可以不受经验限制去理解世界,抑或是结合本真时间视角和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去理解世界。哲学是人类追求完善理想世界的人类精神和心灵状态反应,柏拉图描绘了以德性为中心的理想国,为人类实现大同社会绘制了美好蓝图,哲学始终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梁晶晶(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编辑:多点西兰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