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题图来自东方IC,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
年轻人其实已经非常明白,今时不同往日,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勤劳就可以致富,也不是一个努力就可以轻易跨越阶层的世代。那么,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额度和金钱额度
一、穷,可以穷出许多“怪毛病”
日本综艺《秋刀鱼的东大方程式》,集结了40位考上东大的学霸或“怪咖”,其中一位叫做河野玄斗的学霸,算是一个天赋奇才的人,据说他出生10个月就记得平假名和数字,三年级时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他那文雅的母亲,在发现自己有一位天才儿子之后,就在家中的起居室旁边辟出了一个房间做教室。
河野君在节目中表示,他的日常烦恼就是瞬间心算的能力,举例说,自己去坐电车,即便只是刷一下交通卡,看到余额都会脑中自动开始做因式分解,边走边想,于是本来能赶上的电车,还没等走到站台就开走了。不止如此,哪怕只是看到车牌,都会瞬间开始做心算。
另一位“怪咖”野口志朗对此却微笑表示,这位数理天才的“想太多”,其实都是些无伤大雅的烦恼。
生而为人,真正的烦恼是,生活逼着你不得不“想太多”。
野口举例说,比如他买一块面包,要来回计算面包的价格、蛋白质含量、卡路里含量,“这个面包的添加剂可能比那个面包少,但是它用的是国产小麦啊,国产小麦在日本还有发展吗?”诸如此类。
又因为他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每次还要货比三家,往往已经跑过三四家超市后,自己还会再跑到公园里冷静纠结一番,然后才回去买决定好的那款面包,结果——不好意思,这款面包卖完了。
同样的事情做多了,再坏的结局也可以一笑了之了——
不失为一个省钱的好办法
主持人秋刀鱼笑问:想那么多,买一块面包尝尝不就知道了吗?野口笑答:您这都是有钱人的想法。
是的,野口这样做,并不只是性格的优柔寡断作祟,也并非天生斤斤计较。这都是他为了最大限度省钱的方法之一。
他还发明了许多不一样的节省技巧——往喝完的调料瓶、果酱瓶、饮料瓶里灌水,继续放入冰箱保存,下次还可以取出来,摇一摇,喝掉!
按照他的生活经验,通常喝三次,才会把里面的味道真正喝光
曾经见过一个问题是:你什么时候开始体会到生活不易?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越来越高的房租、加不完的班,以及月末个位数的银行存款。
其实还有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是:当我们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习惯时。
野口志朗就是一个例子。
二、“年轻的穷人”应对穷的新方法:自我解雇
“年轻的穷人”,几乎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全球现象了。
在日本,有像野口志朗这样的年轻人,住着最小的出租屋,将所有东西做到最大化的“物尽其用”;
在中国,大部分年轻人没有存款,上班族们梦想着过上日剧里那种下班后的小资生活,现实却是:即便不加班,小酒馆的酒水钱也不便宜;
而在美国,已经有年轻人开始蜗居父母家的地下室。因为不管怎么说,家里地下室的条件总比大城市的大部分出租屋要好,而且住一年省下的钱,可能比花掉的还多,也能让父母再赚一笔租金。
年轻人其实已经非常明白,今时不同往日,并不是勤劳就可以致富,并不是努力就可以轻易跨越阶层。
即使我们接受了比上一辈更高等的教育,如今的社会规则却注定我们更难拥有财富。
虽然许多人响应“今朝有酒今朝醉”、“享受当下”的口号,可是一旦清醒,就会发现消费一次“今朝醉”的成本并不低。更何况在醉前醉后,依旧是无穷无尽的工作,以及扑面而来的账单。
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比从前更难把握命运的时代。
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起了一个新口号,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新行动,即:“财务自由,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简称“FIRE”。
《华尔街日报》报道,现在有一批过度节省的新青年,认为65岁的退休年龄太晚,最好能够提前十年甚至几十年退休。比如一位西雅图的财务律师Sylvia Hall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月存下税后工资的70%,力求40岁就实现退休。
这类FIRE式节省,不妨把它称作:一种“自我解雇”式节省(注:FIRE,字同fire,英文中有解雇之意)。
显然,这种想法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这股新潮在国外早已刮起。
国内也已经有不少文章和报道将它介绍引入,其中大多都会提到它的核心——“4%原则”,但大多语焉不详。
FIRE生活的代表人物、知名博主Peter Adeney在他的博客网站Mr. Money Mustache里写了一篇详细解释的文章,《The 4% Rule: The Easy Answer to “How Much Do I Need for Retirement?”》:
理论上,当你的退休储蓄分配在股票和其他资产上,不计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些资产每年回报的红利是7%,所以只要退休后的年开销控制在7%以内,就可以做到每年仍有盈余而不是一年年少下去;
但考虑到通货膨胀会吃掉其中的3%,因而4%就成了最理想的数字,我们称它为“安全储蓄提取率”(safe withdrawal rate,简称SWR)。
假设退休后一年的开销控制在储蓄的4%左右,照此计算,若要提前退休,只要挣够“退休后的年开销x25”的钱就可以了。
豆瓣上就有个小组叫做“用利息生活”,去年10月末开组,现在成员近2000人。
通常人们认为,未来实在有太多不可预知性,且不论股票、房价、健康等等风险性因素,哪怕只是谈论通货膨胀,想一想最近的水果物价飞涨,都会觉得钱永远不够花,生活太没有安全感。真要说如何做到未来无忧,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回答,“除非你能赚到几个亿”。
4%规则要说的,却是一个恰恰相反的事实——想要吃喝不愁的生活,你真的不需要几个亿,只要你学会控制开销和投资理财。
有这样一个研究叫做“Trinity Study”,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为期30年的退休生活财务测试:
它预设了一个退休者,给予ta一份合理的初始资产配置,加入每年的个人投资组合增长、物价水平波动等因素,计算分析ta在30年间的财务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这30年分别设在1926-1956、1927-1957、1928-1958,以此类推,这些时期包括了大萧条、经济繁荣期、冷战期,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
这项研究最初由William Bengen在90年代提出,此后一直不断有人继续研究并调整、更新,Peter介绍称,最近做这项研究的学者Wade Pfau制作了一份不同时期的“安全储蓄提取率”变化图表。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4%是最差情况下的最低安全储蓄提取率。
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个提取率是可以超出4%的,FIRE人士对“4%原则”的遵守也并没有那么死板,每个人会依据自己的收入和个人情况而定,并根据通货膨胀和市场波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奇怪的省钱方式,其实是一种“高度理性”
FIRE其实暗含着对“成功”的另一番注解:并不是赚到几个亿才叫做人生赢家——真正的成功,是拥有自由。
与其说FIRE是一种“自我解雇”,不如说,其实是为自己争取到了决定何时辞退老板、解放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
想想看,如果你始终摆脱不了水深火热的“996生活”,一点小确幸的物质回报也不过是间歇式地给自己一个短暂的逃避,那么提前退休,不再为生计而工作,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种想法难道不吸引人吗?
当然提前退休并不意味着要享受“废柴”生活。就Peter自己而言,他与妻子用几年时间完成了FIRE的目标,在随后的退休生活里,他对许多事燃起了热情,木工、装修、写博客……“我还在工作,只是不再拥有赖以谋生的职业”。
“4%原则”所预设的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普通人,他/她不会有额外的工作赚取更多的钱,不会依靠别人的施舍、补助,不会中大奖,不会继承大笔遗产,但是,他/她也不会在老了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省吃节用,花越来越少的钱,那么他/她要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那就是在年轻时就学会——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额度和金钱额度。
这并没有听上去那么简单,它的确要求一个人在物欲上极端克制。
买日常食物和日用品,要像野口志朗一样货比三家;娱乐消费,比如某视频平台出了什么新剧,最好借朋友的会员账号看看;许多事必须学会DIY,有条件的人即使选择自己种植食物也不足为奇。总之,生活就像海绵,挤一挤还是可以省出点钱的。
但这种克制又和老一辈那种“单纯的节省”很不一样,这一代年轻人的节省态度是基于对“成本—收获”高度敏感,并且追求“不被钱控制,而是掌控钱”的高度理性,只是这种理性节省,很多时候表现出来,就是外人眼里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习惯罢了。
比如Peter曾经拥有一辆价值500美元的自行车,但他从来没有锁自行车的习惯,他的车后来在朋友家附近被盗了,而他却认为:如果每天花一分半的时间锁车,还要耗费精力担心车子有没有锁好、会不会被偷,那么十年就会浪费91个小时,而他的时间成本是50美元/小时,总计损失高达4500美元,这是自行车价格的9倍。
他因此得出结论的是:如果你无法承担一样物品的失去,从一开始你就不该买下它,因为这说明它原本就是你承担不起的东西。
无独有偶,豆瓣小组“像我这样节俭的生活”的组长@张鱼fudge 在其开组初衷帖里,也作了这样一番精辟的解释:
比如我现在的时薪是300块/小时……我专门跑去一个打折的地方囤货多消耗的时间是50分钟,如果能够省下250块钱以上,那我这趟去的才有意义,否则我应该是在就近的地方分批购买,多消耗的时间宁愿自己休息/学习/娱乐/工作。
所以其实每件事情的决定都是因人而异的(根据自己的生产力与每个行动产生效益的比对)。
有这个原则作为内核的话,很多外在看上去不一致的行为都很好理解了,或者说外在行为的不一致才能够体现出他是有经过思考的,而非不经思考,对时间或者金钱单方面的过度追求。
所以我说的节俭其实是一种对生命力谨慎的使用态度。
张鱼认为,节俭的原则不在于拼命省钱,或者拼命省时间,因为每件事情大致可概括为,用时间换金钱,或者用金钱换时间。所以。真正的节省,是省在这个时间—金钱的“汇率”上,某一行为的汇率保持在了本人满意的一个水平上,也就达到了这个人的节省标准。
简而言之,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成本或者金钱成本,换取最大的行动收获。
四、FIRE,是玩火还是警示?
我们全都知道,你们里头有些人挺穷,觉得求生很不易,有时甚至连气都喘不过来。
我毫不怀疑,你们里头读这本书的一些人,进餐后付不出钱来,或者说衣鞋快要穿烂,或者早已穿烂了也没钱添新的,即便如此,你们还忙里偷闲,阅读这几页文字,而这一点儿时间却是从你们的债主那儿借来或偷来的。
你们里头好多人,一望可知,过的是多么卑微、鬼鬼祟祟的日子,反正我阅历丰富,看得一清二楚。
你们老是身陷困厄,很想做一点儿事来还债,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泥坑,拉丁文叫做aes alienum,亦即是指别人的铜钱,因为他们的钱币是用铜铸成的;你们生前,乃至于最后入土掩埋,使的都是别人的铜钱……
如果你有印象,这是《瓦尔登湖》“省俭有方”一篇中的一段话,今天再读这段文字,会感到相当残酷。
许多文章提及FIRE,将它追溯到《瓦尔登湖》的自力更生。的确,早在梭罗所处的工业蒸汽时代,工人阶级刚刚出现不久,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工作与自我的矛盾。
梭罗写道:“说真的,劳动的人没得闲暇休息,使身体得以日渐复原,他无法保持最洒脱的人际关系,他的劳动到了市场上就不免贬值。他除了做一台机器以外,哪儿有空去干别的什么。”
蒸汽时代的人曾经困窘过,而这个时代的我们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依然困窘。
时至今日,提FIRE,更像是提出一种抗议:FIRE,是一种对社会成规和个人自由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抗议;而你的节省,其实是一种韧劲,一种为了讨回对自己生活和时间的主动权而顽强生存的韧劲。
然而可惜的是,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活面前,人往往倾向于过度担忧,FIRE的反抗似乎还是不够有力。
即使4%原则有数据支持,许多人仍然对其持悲观态度,认为一个原则不可能覆盖所有情况。或者认为,社会情况如此复杂,以上研究也并不能预测我们这一代人要面对的未来,若真遇上大灾大难,大起大落,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也可以一下就耗光。
因此有人将这种拼命储蓄的生活方式称为“玩火”,play with FIRE,一语双关。
不过,如果永远这么想,那悲观的可能性就没完没了了。人生本就难以预测,不管你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偶然性,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反,一个想要努力争取自由、享受生活的人,那基本可以肯定是一个对生活抱有热情和乐观的人,无论人生如何不可预知,至少对生活可以充满希望。
另一种质疑,是针对像Peter这种声称自己已经达到FIRE目标的人,有人爆料他的博客已经接了大量广告,他的网站每年能为他赚40万美金,就在今年4月,他已经以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卖掉这个网站,这似乎又和他所宣称的“钱够用就行了”不太相符,而其他许多实现提前退休的人,似乎也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种生活或者因为其他方式,而有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但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得到的额外回报,也可以说正是验证了FIRE的初衷——不被谋生的劳动所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由。况且如果他们因此收获幸福,不浪费生命,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瓦尔登湖》中也曾有这样一段话:
“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极其精确地分为几大类: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因为只有获得以上这些东西,我们方才可以自由地考虑真正的人生问题,并有望取得成功。”
至于这是警示箴言,还是一个悖论,相信你自有判断。
参考来源:
The 4% Rule: The Easy Answer to “How Much Do I Need for Retirement?” | mrmoneymustache.com
力求在40歲前退休,這些美國年輕人每月只花收入的四分之一 | 端传媒
30岁前退休,他是如何做到的 | KnowYourself
住爸妈地下室,就是美国年轻穷人的宿命 | ELLEMENT睿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撰文:陈皮,编辑:猫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