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张欢(中南民族大学讲师),编辑:紫甘蓝
最近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批判性思维”,属于一种挥之不去又有些许凌乱的状态,以至于对笔者完成其它工作造成了干扰,于是决定把还不成熟的阶段性思考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一、起因:为什么关注“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会关注“批判性思维”呢?起初是因为新学期第一个月上课,笔者需要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其中,教材大体给出了三方面的解释:一是掌握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与思想精髓,深刻认识理论成果所蕴含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二是培养理论思维,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不断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即联系历史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进而自觉投身于中国伟大实践。
对于上述学习目标,笔者非常认同,这无疑是当代大学生亟需提升和培养的能力素养,课堂上学生对于本课程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与期待。
然而,令笔者困惑的是,究竟如何通过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实现上述学习目标呢?我想,第一个目标即带领学生们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这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或许是相对容易通过客观指标进行教学效果检验的,比如通过随堂测验或期末考试等方式就能够基本判断学生掌握情况。
而第二个目标和第三个目标则是相对高阶一些的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去实现这些高阶教学目标、进而判断和测量教学效果呢?如果说第一个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传授”,那么第二和第三个教学目标笔者愿意称之为“思维培养”。
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成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真实困惑。为了解答这一困惑,笔者做了一些阅读与探究,事实上相关性的著作和研究非常多,其中不少研究非常富有启发性。
二、为什么大学教育亟需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
第一个问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为什么亟需融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教育?综合阅读与笔者的观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卡脖子”技术突围的新阶段,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因此,当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难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大学教育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其二,人工智能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因为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最可能取代的是人类的轻脑力劳动,比如人类通过死记硬背和大量刷题而获取的知识记忆能力,在这方面机器相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压倒性优势,即在短时期内能够识记和储存海量知识。然而,人工智能难以取代人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开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无疑是必要的。
其三,在知识唾手可得的信息时代,学生的能力培养诉求也倒逼教育工作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传统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教材中的已有知识是科学研究的结论,教育者如果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无声的抗议,形成“人在心不在场”的单向度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可见,学习者的诉求也倒逼教育者的教学理念要发生相应转变,即从知识为中心到批判性思维教育。
三、内涵与特征: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正如田洪鋆教授在《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维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怎样打扮她取决于“造型师”的目的、信念、需求、背景等。如果非要给个定义,笔者比较认同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的内涵界定: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按照这一界定,批判性思维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善于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要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对习以为常的、不需要问为什么的、约定俗成的观念采取审视的态度,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悖论性问题。
第二,论证推理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这也是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具有交叉关联的重要原因。即围绕提出的疑问,能够通过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和分析推理,进而作出新角度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笔者想起一个例子,金一南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一个亲身经历,他曾经遇到一个美军少将提出质疑:你们的毛泽东讲“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有问题的。政权不是选票选出来的吗?怎么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出政权的合法性在哪里?
金一南教授机智地进行了精彩解释:首先,用美国历史反驳。美国原来只有13个州,那后来50个州是怎么来的?不也是枪杆子得来的吗,合法性在哪里?
第二,用中国史实进行对比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对手蒋介石是最早拿起枪杆子的,也是拥有最多枪杆子的,为什么国民党是枪杆子里丢政权,而中国共产党是枪杆子里得政权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从徐州撤退过程中,发现沿途村庄水井被填了,粮食被埋了,老百姓跑光了,杜聿明的所见所闻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性政权之前,虽然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选举制度,但是老百姓已经用脚投了票,这就是最大的合法性。
笔者以为,这个案例较好地呈现了“提出质疑-论证推理-解释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四、教学反思:如何践行批判性思维教育?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传授,还是思维培养?显然,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知识,还要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教材虽然给出了三大学习目标,当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究竟能不能实现这三个目标,又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虽然清华大学引入了国外批判性思维的指标测量工具,但问题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践行批判性思维教育呢?
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大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这表现在抬头率不高、人在心不在等方面。追溯其原因,肯定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还有网络环境、教师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原因。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为什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一些“科普类”“博物馆实践考察类”“摄影类”“音乐鉴赏”“就业指导类”等实践课程却比较感兴趣?
这里面可能还是涉及到理论知识与学习者本人之间的内在关联程度问题,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难以感捕捉知识点和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关联时,就可能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最终表现出“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因而对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次,而无法进阶到运用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知识的思维层次。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以考试为导向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教育者而言,教学过程中究竟是平铺直叙地去呈现教材知识点,还是问题导向式地启发学生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笔者有限的教学实践,也印证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知识传授方面,如果仅仅只是教师对于教材结论的单方面输出,那学生的感受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一方面,要围绕重要知识点设计启发式而非知识性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和讨论中来;另一方面,要讲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这个知识与其它知识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
二是知识应用方面,如何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此,教师要理论联系历史与实际,做一些知识拓展,既是为学生做示范,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训练。
三是知识创造层面,鼓励学生通过写作培养创造性思维。比如科研论文写作,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一个悖论性问题,对既有研究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基于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推理过程,提出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进而创造新的知识。
总而言之,从知识传授为中心向思维培养转型,是国家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至于教育者如何践行这一教育理念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摸索和总结经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张欢(中南民族大学讲师),编辑:紫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