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统筹:何雨萍、陈存,数据收集与分析:何雨萍、江雪、殷艺源、陈存,采访:禹琳、江雪、陈奕菲 杨婧文,可视化:殷艺源、何雨萍、江雪、陈存、杨婧文,手绘:殷艺源,文案:葛书润、何雨萍、陈奕菲、禹琳,美编:陈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比起颜值和身材,我更爱你的大脑。”
近年来,“智性恋”成为一种时髦的择偶观。它看起来如此超脱和理性:一颗聪明的大脑或闪耀的灵魂,超越了物质、外貌等更“实在”的条件。
它又总充满争议:因“智”而生的爱恋,有时可能是更功利精明的选择,因为智商智识还象征着一系列社会资本(比如高学历、高薪水)。
在“521”,我们走进这个混杂的地带。在RUC新闻坊公众号收集了1246份关于“智性恋”的问卷,并与8位填写问卷的智性恋者聊天后,我们发现,智性恋中的“智”指向了丰富的品质,智性恋发生的形式也千奇百怪。
当这个含混的、充满争议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爱也展现了它残酷与柔情的两面。
智性恋,恋的不止是大脑
智性恋(sapiosexuality)一词,组合自拉丁文中的sapere(辨识、明智)和sexual(两性的),是指一个人会因为别人非常聪明,从而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力。[1]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自我体认为智性恋的人,他们所心动的只有“聪明”而已吗?怎么样才能被认为聪明?
问卷中一道多选题(您认为“智性恋”中的“智”指什么)的结果给出了丰富的答案。
智性恋中的对象首先得智商高,这成为多数受访者的共识。而学历,成为了最简便的量化标准,“学历高”与“名校毕业”分别位居第5与第7,如果说智商仍是相对抽象的,那这二者则成为某种“硬指标”。
受访者梁伊认为,学历代表着一个人的思维水平、生长环境,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学历水平远低于自己的人相处,梁伊会担心无法有效沟通。在问卷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答案。“学历是最直观的智力表现”“学历和学校有时候只能作为简单筛选的工具,不一定都对,但更快”……
这意味着精英主义可能是智性恋的重要内核之一。诚如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所言,文凭成为了被社会主流普遍接受的偏见[2],人们爱聪明人,是在爱精英,爱他们闪亮的文凭。
无论是智商、学历、名校这样的量化指标,还是更模糊的评价标准如“反应快”“聊得来”,都是“被恋者”的个人品质。让我们惊讶的是,有79.0%的受访者选择了“情商高”这一答案,高居第二名。聊得来(47.8%)和反应快(41.4%)也分居第四和第六。
这或许说明很多智性恋者不仅爱上的是对方“智”的个人标签,也渴望这种智可以是利他的(或者说,是有利于“我”的),是能作用、渗透于交往中的。
在许多文本中,高智商偶像总被作者塑造为情商欠费的模样,仿佛智力上的天才就一定要不解风情。
《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尔摩斯在华生的结婚典礼上直抒胸臆:“约翰,恐怕我无法祝福你。所有的情感,尤其是爱,都和被我奉为至高无上的理性相违背。”[3]
这种刻板印象在一代代的影视作品中被不断加强,“高冷学霸”成为一种经典的人物设定,“高冷学霸为爱降落”也成为一种经典的叙事模板。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听到一些真实的感受: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智慧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曾谈过一段智性恋的小胡坦言,真正与对方进入亲密关系后,反倒没那么在意个人能力,而更关注和对象相处时舒不舒服等问题了,毕竟“谈恋爱不是评奖评优”。
与自己认为的智性恋对象经过十几年的恋爱长跑并走入婚姻的小郭说,她所欣赏的“智”,是一种处世智慧,包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追求、以及与他人相处时的一种平视的态度。
当智性恋落入生活,最初吸引我们的或许是智商、智力和智识,但最终,我们都要在亲密关系中寻得一个舒服的姿势,爱上那颗聪明的大脑背后具体的人。
喜欢聪明人,是被塑造的结果
谈到追求智性恋的原因,受访者们提及最多的是“精神需求”,因为渴望灵魂的共振,精神层面的交流,有质量的沟通,而爱上了一个看起来能提供这一切的人。
不少智性恋者也强调自我提升在恋爱过程中的重要性,期待伴侣能够在“智”的各个维度上引领自己不断成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更为高智的伴侣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梁伊看来,作家八月长安的热销小说“振华三部曲”中的男主们就是智性恋代表。他们往往成绩优异、样貌出色,而女主则暗中仰慕男主,并以对方为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前进。这种一方引领、一方追赶并共同前进的状态,是梁伊心中理想的智性恋故事。
另一位受访者小川也表示,自己在生活中是个“有点拧巴的人”,而具有优秀逻辑思维能力的智性恋对象能帮助她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自己在恋爱中也常常受到对方多方面的指导。这种帮助对于小川而言不仅是功利意义上的“有用”,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不管对方怎么想的,我觉得至少当时自己是在被爱的”。
对聪明人的喜欢,有时很难说是纯粹的欣赏,因为高智,往往意味着获得较高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甚至权力的可能。这些聪明带来的“外物”与单纯的“智”混杂交错,让聪明人们持续散发着魅力。
受访者林采萧说,智识本就是一种生存上的核心竞争力;而梁伊则提到智性恋更符合进化心理学,伴侣有良好的学历更能保证家庭和后代的生活水平,这是其选择恋“智”的长远考量。
我们统计了受访者提名次数最多的智性恋“天花板”们的职业,发现排名靠前的职业社会地位和吸金能力都不低,既有传统霸总文中的总裁、律师等角色,也有收入颇丰的歌手、演员等职业。其中,以高校学者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凭借地位与收入的相对均衡以18票位列第一,成为最多人向往的智性恋“天花板”职业。
当“智”象征一种社会资源,便也像外貌、资产一样,在婚恋中被用来匹配。成为智性恋的第二大原因即“条件匹配”,看重这一因素的智性恋们往往自身也有着较高的智识水平,要求对方同样“拿得出手”。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智性恋一词的流行,可能与所处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社会身份尚未清晰,班级里学习好的人是我们最先接触、也是最容易接触到的权威,蒙着一层玫瑰色的滤镜,青春年少的悸动几乎成为一种惯性。
小川自述从小学开始就展现出智性恋的倾向,“就喜欢学习好的”。那时候,她的数学学得很吃力,但家长老师又对其寄予厚望,目标与现实的落差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所以她“尤其喜欢数学好的男生”。
这种恋“智”的倾向并没有随着成长消退,而是一直延续到了小川的大学时期,即使她对“智”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成绩或学历,但一颗“聪明的大脑”仍然对小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可能是应试教育给我留下的某种印记吧”。
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在小说、电视剧等虚构作品中。在智性恋“天花板”的排名中,有官配的影视角色top5,其浪漫故事大多发生在校园中(谢尔顿与艾米的恋爱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象牙塔内)。
走入现实,智性恋“体感”如何
和理想的智性恋对象谈一场现实的恋爱,和想象的一样美好吗?
梁伊觉得,和聪明的人谈恋爱可以增强自我认同感,并想通过恋爱来挑战自己,这其中甚至带了些“偷师学艺”般的理性,“我想跟他变成一种很平等的关系,我不需要依赖他,甚至说我可以打败他”。
但这种“自我挑战”,有时也会成为真实的挑战。小胡直言,自己会在恋爱过程中感到压力,“因为对方好像一个权力的上位者”。她会逃避沟通,默默忍受前男友的问题而不愿指出。
在超脱凡尘的“智”之外,“恋”终究还是要步入滚滚红尘。与影视剧不同,现实中的智性恋不需要每天在bgm中破案、做实验、解题,绝大部分受访者的恋爱细节离不开聊天散步,与寻常恋爱无异。
梁伊的前男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硕士,聪明、自律,但也很紧绷,“我觉得他是那种机器人,一切都是那么的智性,但是没有一点的爱情”;小胡的前男友虽然是学霸,但两人会因为他get不到她说的网络热梗争吵......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高智”的滤镜也有出现裂痕的时刻。
现在,梁伊的择偶标准更强调“入世的智慧”,虽然现任也是高学历,可梁伊更爱他“一丝不苟地收拾房子、为奶奶剪指甲”的瞬间。
“智性恋”像是一汪湖水,倒映出他人的丘壑,也投射着人们对自己的隐秘期待,等闲平地起波澜。
然而“爱只是爱,伟大的爱情到头来也只是爱”, 来去无定、不讲道理。或许在某个下午突然对学生时代的白月光祛魅,也可能在某个夜晚,突然想听人讲讲福柯、战争,或者繁星。不好说。
以下是我们根据征集问卷结果整理的男、女智性恋“天花板”TOP 10榜单,有你推吗?
注:文中梁伊、小胡、冉子、林采萧、程务、小郭、小川、何瑞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智者不入爱河?年轻人都开始谈“智性恋”了……
https://mp.weixin.qq.com/s/bcrvmsGjyI3j-qFLV-l5ew
[2]迈克尔·桑德尔著. 曾纪茂译.精英的傲慢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3]《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第二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统筹:何雨萍、陈存,数据收集与分析:何雨萍、江雪、殷艺源、陈存,采访:禹琳、江雪、陈奕菲 杨婧文,可视化:殷艺源、何雨萍、江雪、陈存、杨婧文,手绘:殷艺源,文案:葛书润、何雨萍、陈奕菲、禹琳,美编:陈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