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5 15:14

职场中年危机,真的没有破局之法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读书(ID:ifengbook),内容摘选自《中年觉醒》,作者:阿瑟·C·布鲁克斯,出版社:中信出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职场中年危机的现象,以及智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作者阐述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职业下行期。

• 💡 人的职业巅峰期和下行期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变化有关

• 🌟 年长教授在教学方面表现更优秀,展示了晶体智力的优势

• 👴 老来教书育人,体现了晶体智力的重要作用

“35岁是职场生涯的一道坎。”这个说法虽然近几年才流行起来,却不是一个新鲜概念。除了环境造成的影响之外,人上了年纪,本就会变得缺乏创新性,进入某种“职业下行通道”。这是许多人职场危机感的源头。


作家阿瑟·C·布鲁克斯在《中年觉醒》中写道:几乎所有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在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都会开始步入职业下行通道。而职业巅峰期成就越高的人,下行期的表现往往就会越差。


看起来事情无法避免,那么我们该为下行期的到来做些什么准备呢?阿瑟·C·布鲁克斯说,重要的是去找到和发挥一些“别的”能力,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种能力,却拥有了另一种能力。”职场中年危机,真的没有破局之法吗?下文或许可以给这个疑问,提供一点参考的方向。


职业下行期,比你想象中来得更快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五位科学家是谁?宅在互联网角落的书呆子们,总喜欢聚在一起讨论这类问题。但是,不管你对科学了解多少,你的名单上一定会有查尔斯·达尔文。由于彻底、永久地改变了世人对生物学的理解,时至今日,达尔文仍然是科学界不朽的代表人物。达尔文的影响极为深远,自1882年他去世以来,他的学术地位仍然无人撼动。


然而,如论及自己的事业,达尔文是死而有憾的。


让我们回顾达尔文这一生。达尔文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对这一职业,他既无热情,也无天赋。在这方面,他一直表现平平。他热爱的是科学,科学让他幸福、兴奋。1831年,22岁的达尔文应邀参加“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借此他进行了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机会,他曾说:“到目前为止,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中,他收集了各种珍稀植物、动物标本,并将它们运回英国,这引起了科学家和普罗大众的极大兴趣。


由于这些了不起的成就,达尔文声名鹊起。当27岁的达尔文回到家乡时,他所提出的物竞天择理论点燃了知识界的星星之火。这一理论认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物种会变化,并获得适应性,几亿年后,地球上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在此后的30年里,达尔文发展自己的理论、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声誉与日俱增。1859年,达尔文50岁,他的代表作《物种起源》出版,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这本畅销书解释了物种进化理论,令他声名远扬,并永远改变了科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达尔文的创造性开始停滞不前。他的研究进入瓶颈期,不再有新的建树。恰好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格雷戈尔·孟德尔的捷克修士发现了遗传学理论,这是达尔文展开进一步研究所需的理论。但不幸的是,孟德尔的研究发表在一份不知名的德国学术期刊上,达尔文从未读到过它,而且如前所述,达尔文对课堂学习不怎么上心,缺乏相关的数学或语言技能去理解该理论。此后,尽管达尔文写了很多书,但这些作品却鲜有创见。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达尔文依旧声誉卓著———事实上,去世后,作为英国的民族英雄,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他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研究毫无建树,既不能令自己满意,也不能折服他人。“到了这把年纪,即使有意愿,我也没有勇气和精力参与任何一项长期科学考察了。”他坦诚地跟一位朋友说道,“尽管已经拥有一切令我幸福与满足的东西,但我厌倦了这种生活。”


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达尔文是成功人士,但以他自己的标准来看,他是失败者。他知道,按照世俗之见,他名利双收,是人生赢家,拥有一切可以令自己“幸福与满足”的东西;但达尔文也承认,对自己而言,声望和财富在当时毫无意义,它们乏善可陈。只有取得往日一样光辉熠熠的成功,他才能重新振作起来,但那时他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当步入事业下行期,他毫无幸福感可言。据说,直到73岁去世,达尔文一直郁郁寡欢。


有人说,早年得志,晚年抑郁,并不是人生常态。对此,我想说,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达尔文步入职业下行期完全是正常现象,而且它来得很准时。如果你像达尔文一样,一直在自己所在行业追求卓越,力争上游,你一定也会面临相同的境遇——职业下行期,比你想象中来得更快。


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都会在30~50岁间步入职业下行期


人们都知道,除非遵循詹姆斯·迪恩的人生模式——“生亦放纵,死亦匆匆,唯留青春遗容”,否则,人终会衰老、死亡,事业、身体和精神迟早会走下坡路。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不会来得那么早。人生步入下行通道及其对事业的影响,是遥远的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这是多数人的潜在信念,这种人生态度可以解释各种有趣的调查结果。例如,2009年,当被问及多大年龄是“老人”时,多数美国人的回答是85岁。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9岁,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根本活不到85岁。


真相是,几乎所有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在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都会开始步入职业下行通道。抱歉,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不爱听。更糟糕的是,一个人在事业巅峰期所取得的成就越高,在下行期的表现往往越差。


显然,你们一定不相信,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证据。首先看看运动员,这是最明显、最早步入下行通道的职业。20~27岁,从事爆发力运动、短跑运动的运动员达到巅峰状态,相比之下,从事耐力运动的运动员其巅峰状态会出现得晚一些,即便如此,他们到达巅峰状态时仍然很年轻。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别以为优秀运动员在60岁之前仍有竞争力,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写这本书,我采访了很多运动员,询问他们的运动能力何时开始下降——在此之前,调查者不会问这个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是30岁,因此,他们得在30岁之前找一份新的工作。虽然不喜欢面对这一现实,但他们通常会接受。


至于脑力劳动者,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我猜大多数读者都是脑力劳动者。对那些需要思考、运用智力而不需要运动技能、强大体能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很少承认,自己会在70岁之前步入职业下行通道,他们觉得还早着呢。与运动员不一样,他们不愿意接受现实。


再来看看科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本杰明·琼斯教授投入数年时间,研究科学家们何时最有可能完成获奖的科学发现和重要发明。考察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主要发明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后,琼斯发现,科学家常常在30多岁时做出伟大的发现。他指出,在20多岁至30多岁这个时间段,科学家做出重大发现的可能性稳步增长,而在40多岁、50多岁及60多岁这几个时间段,可能性则急剧下降。


当然,偶有例外。但是,一个人在70岁时做出重大创新的概率和20岁时差不多——约为零。


毫无疑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保罗·狄拉克对此感触颇深,就科学家所遭遇的年龄诅咒问题,他写了一首令人心塞的小诗。这首诗的结尾如下:


年过三十,赖活不如好死。


31岁时,狄拉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得益于他20多岁那几年所做的工作。30岁生日时,他已经发现量子场论,早在24岁时,他就在该领域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他出版《量子力学原理》,至今人们仍在使用这本教科书。30岁时,他成为剑桥大学的首席教授。此后呢?狄拉克依然是一位活跃的学者,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这些突破和他早年的卓越成就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于是,他写了这首小诗。


当然,诺贝尔奖得主可能与普通科学家不同。琼斯和另一位作家深入研究了物理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的数据,他们的研究成果被频频引用、申请专利,获得各种奖项。琼斯发现,与以往相比,这些研究人员产出最佳成果的时间推迟了,主要原因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从事尖端科研工作所需的前期知识积累大大增加。


然而,自1985年以来,物理学家的事业巅峰年龄并没有推迟,依然是50岁;化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6岁;药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5岁。过了颠峰年龄,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其他知识领域也遵循同样的基本模式。作家步入事业下行通道的时间是40~55岁。金融专业人士做出最好业绩的时段是36~46岁。医生往往在30多岁时达到职业巅峰,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能水平会下降。最近,加拿大的一项调查研究了该国10年来80%的患者对麻醉师的诉讼。研究结论是,在医疗事故中,65岁以上的医生其过失率比51岁以下的年轻医生高出了50%。


说到事业巅峰期,企业家是一个有趣的例子。科技公司创始人往往在20多岁就能获得巨大的名气和财富,从30岁开始,他们逐渐失去创造力。《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称,获得10亿美元及以上风险投资的企业创始人的年龄,往往集中于20~34岁。他们发现,高于这个年龄段的创业者少之又少。也有学者不同意这一发现,他们声称,实际上增长最快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平均年龄是45岁。但他们的共识是:人到中年,创业能力会急剧下降。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有大约5%的创始人超过60岁。


这种模式并不局限于脑力劳动者,警察、护士等职业的技能水平与从业者的年龄显著相关,他们的职业下行期比想象中来得更早。对设备服务工程师和办公室职员来说,35~44岁是他们的事业巅峰期;半熟练的装配工人和邮件分拣工人的事业巅峰期则是45~54岁。空中交管员的职业能力与年龄关系极为密切,职业技能水平降低所引发错误的后果非常严重,因此,这一行业的强制退休年龄为56岁。


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步入职业下行通道?


何时步入职业下行期是可以预测的,一位学者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模型,来预测特定职业的下行时间。迪安·基思·西蒙顿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他研究了创造性职业的职业下行模式,并建模预测普通人职业技能的变化。他将数据拟合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



一般来说,创造性职业的事业巅峰发生在从业20年左右,据此,人们通常在35~50岁步入职业下行期。20年是很多领域的平均值,然而,西蒙顿也发现了很多变量。例如,他发现,在很多行业中,从业者在职业生涯过半时进入事业巅峰期。


按平均值来说,它与图1中的最高点多多少少存在着对应关系。一个研究小组密切跟踪研究了一些职业生涯过半的小说家,当从业20.4年时,他们就干完了职业生涯上半场的活儿,此后,他们将完成下半场的工作。情况类似的还有数学家,他们的职业生涯上半场时长为21.7年。稍早一点的是诗人,他们在从业15.4年时进入职业生涯下半场。地质学家则稍微晚一点,是28.9年。


让我们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假如你的工作是定量分析——你是一名数据分析师。如果你在22岁完成学业并开始职业生涯,平均而言,你将在44岁左右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随后你的职业技能开始下降。假如你是一位刚出道的诗人,在25岁时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按照西蒙顿的数据,在40岁左右,你就完成了一半的写作,此后的产量开始下降。如果你是地质学家,你将在54岁左右到达事业巅峰。


对大多数人来说,步入职业下行期不仅令他们惊愕、不快,也令他们极度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实践出真知,大量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人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换句话说,熟能生巧,这是一条生活法则。


后来你发现不是这样的。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工作效率曲线吗?职业发展并不是一条往上走的直线。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会步入职业下行通道呢?


某一早期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比较了不同年龄段人的智商(IQ)后,研究人员发现,年轻人的智商比老人强。他们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会下降,与之相应,人的能力也会下降。然而,该研究存在一个根本的缺陷:它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他们通常较年轻)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个体智力下降并不像早期研究所说的那么明显。


对此,一个更好的解释是大脑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前额后面的大脑部分)的性能发生了变化。大脑前额叶皮质是童年时期大脑发育最晚的一部分,成年后它又是最先开始衰退的一部分。它主要负责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抑制,即屏蔽与手头任务无关的信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集中注意力提高核心技能。一个容量大、强健的前额叶皮质可以让人在其专业领域游刃有余,无论是处理法律案件、做手术还是开公交车。


人到中年,前额叶皮质的工作效率会降低。这意味着,首先,快速分析和创新创造能力会下降——正如我们在职业下行证据中所看到的那样。其次,一些曾经很容易上手的特殊技能,比如多任务处理,也开始不再得心应手。也就是说,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分心。如果家里有十几岁的孩子,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在学习时听音乐或发短信并不影响学习效率,但其实你自己做不到那样。你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最好关掉电话和音乐,去一个安静的地方思考与工作——事实上,只有成年人才需要采纳这些建议。


另一项技能是记忆名字和事实的能力。当50岁时,你大脑里的信息就像纽约公共图书馆一样拥挤。与此同时,你的图书管理员年事已高,行动缓慢,容易分心。


当你让他去找一些你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某人的名字——他会花1分钟站起身来,停下来喝口咖啡,和一位负责期刊管理的老朋友聊会儿天,然后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与此同时,你会因为记性不如从前而自责。最后,你的图书管理员终于走过来了,他告诉你:“那家伙叫迈克。”这时候你早就把迈克忘了,你正在忙别的事。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生命有周期。人生由绚烂归于平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步入职业下行期并不全是坏消息——我指的不是儿孙绕膝或者萨拉索塔的退休公寓,当然这些也很棒。实际上,在人生下半场,如果顺势而为,借助某些特别的方法,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明智、更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的诀窍在于理解、发展并且利用这些新的优势。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开始着手探寻个中原委。他找到了答案,这一答案可以打破奋发向上者的诅咒,改变他们的人生。


1971年,卡特尔出版了《能力:结构、成长和行动》一书。在书中,他假定人类拥有两种类型的智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它们的表现各有不同。


第一种是流体智力,卡特尔将其定义为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天智力,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能力、数学能力都与它有关。创新者通常拥有强大的流体智力。专事智力测试的卡特尔观察到,在成年人早期阶段,人的流体智力最强,到30多岁、40多岁时,就开始迅速衰退。


基于这一发现,卡特尔认为年轻人天生长于提出原创性的新理念。卡特尔于1998年去世,享年92岁,如果今天他还活着的话,他读到这本书会立马向我指出,你所说的职业下行,即那些很早就衰退的能力,就是我所说的流体智力,几乎所有勤勉的成功人士在职业生涯早期取得的成功,都与这种类型的智力有关。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依赖于新知识,或者需要解决那些很难搞定的新问题,你在职业生涯早期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流体智力与勤奋,也许还有你的父母以及好运气的加持。


几乎所有现代行业的年轻精英都是凭流体智力脱颖而出的。他们学习效率高,能高度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幸的是,大量事实表明,随着年岁增长,人的流体智力会逐渐衰退。


然而,故事并不会到此为止,卡特尔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除了流体智力,我们还拥有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再想想前文的巨大图书馆比喻,但这一次,你不用再为慢吞吞的图书管理员惋惜,你应该惊叹于在海量的图书中他知道去哪里找一本书,即使他需要花一些时间。晶体智力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知识,从40岁到50岁再到60岁,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即使会衰退,也是到晚年才衰退。


卡特尔是这么描述这两种智力的:“流体智力,是指为解决抽象问题的去语境化能力;而晶体智力,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通过文化适应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换句话说,年轻时,你拥有老天爷赏赐的智慧;年老时,你拥有后天习得的智慧。年轻时,你可以创造并生成许多事实;年老时,你能理解事实的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卡特尔告诉我们,前文图1所示的工作效率曲线,实际上就是流体智力曲线。总而言之,在35岁前,流体智力曲线会稳步上升,从40多岁或50多岁起,流体智力曲线开始下行。与此同时,在流体智力曲线背后,还隐藏着另一条曲线,即从成年中后期开始,不断上升的晶体智力曲线(见下图)



对你我来说这可是个大发现,确实,这是个极大的发现。如上图所示,如果你的职业完全依赖于流体智力,你确实很早就会达到职业巅峰,然后开始步入职业下行通道。但是,如果你的职业需要的是晶体智力,或者你成功实现了转型,转而从事需要晶体智力的职业,那么,你的职业巅峰会来得晚一些,你的职业下行现象也会来得晚一些。如果你能从第一种智力转至第二种智力,你就破解了代码。


那么前文所提到的职业生涯曲线又会如何呢?对一些人来说,比如科技企业家,其职业生涯曲线与其流体智力曲线的走向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年纪轻轻时就步入了职业下行通道。


然而,在那些既需要流体智力又需要晶体智力的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巅峰期会来得稍晚一些。而在那些几乎完全依赖大量知识储备以及应用能力的行业中,从业者的职业巅峰往往出现在晚年。


毫无疑问的是,你一定会注意到流体智力的衰退。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人的天生优势也不相同。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种能力,却拥有了另一种能力,后者可以帮助你重新规划职业——从创新转向指导。说到转型,有些职业容易,有些职业较难。例如历史研究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这是一个几乎只需要晶体智力的领域。


还有一些职业更多地依赖晶体智力。最突出的就是教师,他们需要语言技能以及解释海量信息的天赋。因此,教师这职业年长者往往比年轻人更有优势。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大学院系里年长的教授,其教学评分往往是最高的。在人文学科中,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在职业生涯早期,人文学科的教授其教学评分最低,到六七十岁时,他们的教学评分开始不断升高。


这种大器晚成可以部分解释大学教授的职业寿命,四分之三的大学教授计划在65岁后退休——美国教授的平均退休年龄是62岁。我还记得,当我从研究生院毕业后担任助理教授的第一年,有一天,我和一位年近六旬的同事闲聊,我问他是否考虑过退休。他笑着告诉我,他更希望自己能横着离开办公室,而不是竖着离开。


听到这句话,大学的院长们可能会哭笑不得,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他们经常抱怨,终身教授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十年里其学术研究能力明显降低——因为学术研究能力取决于流体智力,尤其是分析能力。年长的教授占据了教职岗位,本来这些岗位需要那些渴望在学术上出人头地的年轻学者——他们拥有更多流体智力。


但对大学来说,这也不全是坏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如何激励老教授去写更复杂的学术文章,而在于在确保其专业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转向教学岗,承担教学任务。


老来教书育人,我们在东西方的伟大智慧之书中都可以发现这个现象。在欧根·赫里格尔《学箭悟禅录》一书中,一位年迈的射箭老师说:“就像燃灯者一样,教师以心传心,用正确的艺术精神照亮人心,指路明道。”


《中年觉醒》

作者:阿瑟·C·布鲁克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刘诚

出版年:2024-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读书(ID:ifengbook),作者:阿瑟·C·布鲁克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