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个小兄弟问我,“哥,你是不是微信把我屏蔽了?或者内容分组可见了”?
告诉他,“当然没有,就是没什么值得发的,所以就不发了”。为了让他觉得放心,特意点开朋友圈截张图给他。
他有点释怀,哦,原来这样啊,我以为怎么了。
看来朋友圈也像一个人的“晴雨表”。以前话多,感慨多,觉得精彩的瞬间多,就发的多。时间一长,在朋友眼里可能已经有了稳定的“圈设”。现在频率变得很低,关心你的人难免就会疑惑。好比一个男人,从前一夜八次,现在八天一次,女朋友难免要生疑的。
我俩见过一次,一年多以前,我公司的楼下,一个面馆里,我请他喝了一瓶啤酒。这之前他通过我的公众号加了我,我们一直在线上聊。我知道他和我算西北老乡,知道他在上海念的大学,从西北贫乡到十里洋场,他应该心里很受冲击,那几年一直压抑着一些说不清楚的情绪。他有文字的梦想,想做最好的广告策划。所以来了北京。我的某些文字,解释了他对原乡的困惑,也或许给了他那么一点在异乡的勇气,我自恋的猜想。所以聊的时候,他对我颇为客气。
有那么一两次,他给我讲他对我的文字的感觉,我很认真地听了,他说不太喜欢里面的“脏字”,那之后我开始在意起这个问题。他的提醒,让我想起另一个渐行渐远的小兄弟,那时候我以为我们很熟了,可以很随意地沟通,我记得某一次他很严肃地告诉我,你是师兄又如何,也不能这么随意吧,我把自己着急要展示的热情错愕地顿了顿又收了回来,那一刻,我看到了边界。
他也很敏感,某次告诉我,我们都是认识的一个姑娘居然屏蔽了他。他一直给那个姑娘点赞,姑娘发一条他赞一条,没想到落得这个“下场”。我安慰他,可能你这样殷勤,让她觉得你喜欢她,她可能已经有了男朋友,觉得这样不方便。我把自己的经验带进去,给他描述一个充满故事情节的解释。我确实有一个前同事,才女,她也在我妻子的朋友圈里,我在她朋友圈里的一举一动,我的妻都尽收眼底。我的妻曾经“娇嗔”过,为什么我发的你点赞那么迟钝,小朱发的,就频频点赞呢?这种事,我该怎么解释呢?于是就只能敷衍了过去,以后收手呗。
为什么不发了?就是不太那么惦记分享“What are you doing?”了,也不想那么多地把自己放在共时的时间线上给自己加戏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天天健身打卡来着。我怕自己坚持不下来,每去一次,臭美一次。天天吆喝,“周一不打卡,白来世上走”“周二不打卡,白来世上走”,勤奋的时候,能把一周五个工作日都填满。后来,觉得这事变味了。因为从最初的鼓励多,变得冷言冷语多,“怎么还那么胖呢”?然后一个挺好的事情,变得让我开始有点小焦虑了,身体的正向反馈,迟迟不来。后来我就想,算了,我最该干的事情,是好好练,一个基础动作一个基础动作地练。运动这事也得心神合一,不是走个过场就完事的。自己努力,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最重要。我要死磕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给我的反馈。
之前我也对一些社会热点做点点评,发表一点看法,到后来放弃了。真没什么可评论的,在这种普遍的人文素养也就是初中高中水平的大盘面前,说什么呢?再说我说了,除了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有点观点,能有其他的实际效应吗?我离开媒体也好久了,以前发,其实是兜售自己家的新闻产品,现在单纯的晒观点,有时候就像是明目张胆地告诉一些人:“我不是说谁,我是说,在座诸位,都是垃圾”,这个不好。我没法跟人解释,为啥我一听“正能量”这种词就有生理反应,也没法掰扯那些错误连篇的文章从素材到逻辑都是扯淡的。因为我想明白了,别人发,只是为了社交,希望有回应,没有人在乎这个事情的真假对错。而我,确实也不够有趣,就不发了呗。
生活呢,总体来说平平淡淡,也或许自己觉得自己过了那个吃点好吃的就得发个照片的阶段了。没必要在生活面前,一惊一乍的。晒娃,目前还没有娃。晒媳妇,媳妇太漂亮,自己养在深闺就够了,何必示人。感情生活也还过得去,暂时没有发朋友圈宣布婚姻健在的必要性。
剩下的零碎时间呢,都在看书呢。看罗马历史和中国历史,我觉得自己该补上这个。虽然时间线太长,人物太多,但能过多少过多少,一年看不完,就两年。
所以,没有追问为什么不那么热闹了的必要。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