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5-18 23:18

朋友圈里没有这个神秘链接,说明你老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张奇遇,题图来自:《消失的初恋》


“Ask me anything!”


80后领导念出了我朋友圈里的一行字,并向我投来了疑惑的目光:“你是真人版小猿搜题吗?”


我神秘笑笑,非也。


匿名提问箱,这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新兴社交方式。划重点,年轻人。


朋友圈含箱量最高的一定是大学生,平均下来几乎能到每日一箱。


职场青年就要低一些了,箱子只是偶尔出没,其中大多还是自己带的实习生。


而80后领导本导则在搜索朋友圈后表示:闻所未闻。


我开始给领导安利,难道你不想知道别人有什么问题想问、又不好意思直接问的吗?比如你最想开除哪个下属之类的?


领导无语,这个倒也不必知道,我也不想回答!


我继续安利:那没关系,你可以不回答。不回答别人就不会看到这个问题。很方便的,你只要分享个链接就好……


领导越听越不耐烦并嗤之以鼻:不就是匿名社交吗?20年前姐就在QQ空间玩烂了。悄悄话、漂流瓶都是时代的眼泪了吗?


其实,是的。QQ的悄悄话、漂流瓶功能均已在三年前下线,而匿名提问箱就是在这一系列时代的眼泪之后,年轻人们又一种新的匿名社交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只有分享出这个链接、有交流欲望时,别人才有机会提问,而且提问的人一定是自己交友圈里的人。


不像悄悄话那样随时可能收到提问轰炸,也不像漂流瓶志在广交天下朋,传给熟人的概率不能说不大、只能说是几乎没有。


于是毫无疑问,在这种天选条件下,青春洋溢的男女大生们聊的最多的一定是——



可以想象,只敢在匿名箱聊感情问题的人,本来就勇不到哪里去。


但怂到这个程度,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匿名提问,都不敢来一句“有没有喜欢的人”。



又怂又想试探,只是问个感情状态能绕八个弯。前半句小心翼翼地说“理”,后半句打哈哈试图把自己的疑问语气降到零:我只是浅猜一下,绝对没有要问你的意思。


但说实话,这样纠结找补是不是比直接问更容易暴露身份呢……


欲盖弥彰,欲盖弥彰。本吃瓜路人默默摇头。


不过也不能怪他们。


毕竟匿名打直球、并且坚持反复匿名打直球的风险就是,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心碎的答案。



比起这位暗自失意的朋友,我的朋友露露要更“心机”一点。


她对喜欢的人有一箩筐的问题要问,又担心连续几个问题都像一个人问的,不够矜持。


于是她同时用好几台设备,算准了发送提问的时间,有的前后只差几秒,有的甚至相隔两小时。


语气、风格也都十分迥异,一个公事公办得像查户口,另一个则在句尾温柔地打出三个波浪线,还有一个故意模仿亲密好友,只差没称兄道弟。


想想上一次动用这么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是去年双十一算满减。


深受暗恋之苦的大K这边,画风却完全不同。


在喜欢的人箱子周围兜了十八圈,终于忍不住在朋友们的怂恿下发出一条信息,却让众人纷纷望之吐血。



用匿名表达匿名的喜欢,发了又好像没发。


但好歹是为自己做了一点努力。


从“她知不知道我喜欢她”变成了“她知不知道是我”,纠结试探的层次也进阶了。我这样安慰他。


这种暗暗释放信息、极限推拉的暧昧状态,很难不让人想起风靡一时的点名游戏。


看似是迫于一个压根没什么威慑力的惩罚不得不发,看似在无关紧要地扩写自我介绍,其实在一堆只是给朋友圈工具人看的无效信息里面,真正想说的、想给某一个人看到的亮点只有两行:


有没有喜欢的人:有


艾特的人中有喜欢的吗:有


拜托,你们00后也太会了吧!


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条朋友圈发出去以后,一定引起了十一个人的情绪风暴。


答主本人默默焦急等待:ta会注意到吗?会知道就是ta吗?


被艾特到的一位主人公和九位工具人则没有一个心里不在打鼓:不会是我吧?!


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太过习惯于隔着屏幕对话了。


以至于当他们需要直白地、面对面地交流时,不仅不觉得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自然,反而觉得好像少了一层什么。


匿名能够给他们这样“多一层”的安全感。匿名之下藏起来的不只是身份,而是作为这个身份下的担忧、羞涩和胆怯。


抛开了这些顾虑,即便不熟,也大可以直接表达喜欢和欣赏。


反正也没人知道我们其实不熟。



其实,来提问的人也有不少是不入爱河的智者。


小雪看到别人开提问箱,就对感情状况、恋爱经历之类统统不感兴趣,觉得那是别人的私事,甚至有点“窥私恐惧”。


她更喜欢拉着朋友们上赛博天台聊聊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这些话题大多需要一个契机,如果没有,贸然提起似乎就显得有些沉重。


但放在深夜emo求唠嗑的匿名箱子里晒一晒月亮,好像一切就都变得朦胧、自然起来。


我想,所有问题里大概都会藏着提问人的一些心事。


有些人选择用更宏观的问题盖住,也有些人只是想要找一个树洞倾诉。


不知道为什么,比起自己的家人、好友,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更愿意向不那么亲密甚至是陌生的人,倾倒一点点懒得解释的情绪。


没有前因后果,不必期待回答。状态是隐身。


表达在这里有了最单线、最自我的方式。



当然,也还是会有一群老实人纯粹是来提问的。


求推荐书影音属于常规操作,问外卖到底吃什么的就更是大聪明。


夹在一大批情感试探、哲学探讨之间,虽然显得无厘头了些,但其实只有这群人认真尊重着提问的初衷,那就是给自己解决问题!


不知道该点什么外卖的时候,一起拼单的室友只会说你再不点就别吃了,缺德闺蜜只会美美分享她的丰盛晚饭根本不在乎你吃啥,选择恐惧症晚期没救的本人每次都要原地纠结半小时。


这下狠狠学到了。



看到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提问,还没有注册过匿名箱的人,是不是有点想发一个了?


但很多人正是在开始的这一步就停住了。


在看到社牛朋友小E的箱子里有421条提问的时候。



小E人如其名,是个彻头彻尾的E人。你永远可以相信E人的社交能力。


毕竟,他们竟然不惮于在地铁上给陌生人airdrop表情包,还能顺便交上朋友。


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交恐怖分子吗?


而那些对自己的朋友数量没那么自信的人,却连开个匿名箱子,都要踌躇很久。


匿名箱1vN的泛社交属性决定了这不仅仅是个提问、回答的双向机制,箱子旁边必然还会有一群人在看热闹。



匿名的保护罩本想给每个社恐一个家,但真社恐其实连盖房子的砖都没有。



所有提出的疑问都是来自于对这个人的好奇,分享欲也都滋生在信任和依赖之上。而总是不愿让世界打扰自己、社交圈根本泛不起来的人,自然会挡开很多人的好奇和依赖。



面对这样的窘境,有人选择把空空如也的箱子关起来,从源头上掐死期待,当然也不会再有被围观的尴尬。



别这样——


也有人想维持住一些社交体面,在平台上邀请陌生人互问,哪怕这已经抹去了熟人社交的意义。


没有人会在乎问题和答案,以及另一头的对方。提问的数量确实变多了,但这可能是唯一得到的东西。



其实,把箱子分享出来的人,无论性格如何,在那一刻,一定都是有倾听欲和倾诉欲的。


回答别人疑问的过程,同样也是表达自我的过程。


没人提问,真正让人伤心的并不是在朋友圈里尴尬、社死,而是“竟然真的没有人对我感兴趣吗”,“我对小杨生煎哪种馅最好吃其实也有自己的看法,没有人想听一听吗”。


真正失去的,也不是一个体面的提问量的数字,而是认真表达自己的机会。



不过其实也不必太在意。毕竟同样也有人觉得,匿名状态下的交谈和试探都是无效社交。



真正想说的话,无论如何也会说出来。而要借助匿名箱才敢说的话,本来就已经没有必要说。



可见,没有人的社交形象是完美的、没有人的社交法则是普适的。


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用匿名箱,不都是在不完美中寻找让自己舒适的那种方式吗?


所以,想开自己的匿名箱就开,想去别人的箱子里踩踩就去踩踩。


少一点瞻前顾后,或许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浪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张奇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