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9 21:00
当德国人面对催生:我不负责别人的快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六角橘狂魔,编辑:非严肃De说团队,原文标题:《当德国婆婆催生时。。。德国儿媳:我不对她的幸福和快乐负责!》,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大家好,我是六角橘。我好像已经在多篇文章中表达过我对《时代周报》这份报纸的喜爱。因为它经常发表一些关于德国民生话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了解德国社会的细节。


最近,有篇文章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关于德国婆婆催生的。以我平时对德国社会的认知,德国婆婆似乎比较佛系,很少插手儿子儿媳的生育问题。


“催生”在国内一直是个热题,难道在德国也是个话题吗?这篇文章显然和我平时的认知不一样,所以,我立刻打开了它。


01


文章中出场的第一个婆婆,名叫Sabine Meyer,应所有采访人的要求,文章做了化名处理。


Meyer其实已经有两个孙子了,但孙子们已经长大,喜欢旅行和派对,很少和奶奶联系。于是她把希望再次寄托在儿媳身上,希望她能再生一胎。


事实上,因为儿子身体方面的原因,Meyer的儿子和儿媳早已在尝试人工受精。因为已经生过两个孩子,Meyer从未质疑过儿子的生育能力,却把这种压力转嫁在儿媳身上。


儿媳Nina抱怨说:“谁应该为不生孩子负责的话题一直都存在。即使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的婆婆还是把责任推给我,问我是不是不想要孩子。”


如今,37岁的Nina终于怀孕了,但她以后不想让婆婆帮忙带孩子。


婆婆催生的那几年给她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我理解不再被需要的感觉对我婆婆来说很难,但我没有义务对她的快乐和幸福负责。”


夫妻关系治疗师Sharon Brehm也说:“大多数老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望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他们看到的往往只有自己的痛苦,很多人不理解子女为什么不选择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模式。他们认为这是孩子在暗暗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批评。”


“另一些人则担心,比如无法体验做祖父母的感觉,或者在年老时孤身一人。这其实是一种fomo。”


而承受压力的子女,必须学会应对以及管理来自长辈的期望。其中,女性承受的压力明显更大。虽然没有数据,但比起其男性伴侣,妻子、女儿和儿媳们似乎更容易被问及什么时候生孩子的问题。


02


文章中的第二对情侣根本就不想要孩子。


“我很早就怀疑自己子宫内膜异位,所以很早就考虑过是否要孩子的问题。直到两年前,我都无法想象自己会有孩子”,Sinah Müller说。


但在她婆婆那里,不要孩子从来不是一个选项。在和男友交往了短短八周后,68岁的婆婆就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问Müller,她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


Müller当时只有28岁:“我觉得我和她才刚认识,她就问了我一个这么越界的问题。”


Müller在柏林生活过一段时间,为了和男友在一起,她搬回了两人位于乡下的老家。


他们目前正在装修她父母给她的一套公寓,那是姥姥留给她的房子。


“装修时,我婆婆马上就去查看了,看看有没有给孙子孙女住的房间。”


Müller认为婆婆只是缺乏可以参照的榜样:


“我婆婆这个年龄的女性,在乡村除了祖母这个角色,没有其他角色了。女性必须与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到其他地方游历。几乎没有一个退休老人会想到独自在印度旅行,或者最终拿到摩托车驾照。”


“这太可悲了。”


她自己的父母则不同。他们不在乎女儿是否有孩子,只要她开心就好。


03


承受生育压力的还有移民家庭的子女,因为移民家庭的长辈渴望抱孙子的愿望往往特别强烈,文章写道。


俄裔德国人Elina Penner回忆说:“在我还很年轻时,就有人给我看别人家孩子或者婚礼的照片。我的家人还经常给我发邮件,告诉我一些年轻男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她说,在很多文化中,有孙子孙女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虽然她现在有两个孩子,但她仍然感受到压力。


“许多移民是以客籍劳工或俄裔德国人的身份来到这个国家的。他们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却在这里重建了生活。许多人自己为人父母时还很年轻,整天忙于学习语言、工作、做保洁工养家。”


孙子孙女恰好能给当年忙碌的他们提供一个补偿的机会。“当祖父母能够宠爱孙辈,投入时间和金钱,带他们去剧院或去音乐学校接他们时,他们会感到非常自豪”。


夫妻关系治疗师Brehm评论说:“采用哪种家庭模式,如何生活,在哪里生活,不仅与道德价值观有关,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没有保险的养老金制度的国家,拥有子孙就是一种人寿保险。但城市和乡村、宗教和性别角色也会产生影响。”


搬离家乡或逃亡时,人们所携带的家庭观念可能和新地方的观念并不协调,这反过来又会导致几代人之间的冲突。


04


读完这几个例子,我明显能感受到中国和德国在生育压力问题上的一些相似性。


首先,如文章所说,女性明显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凝视压力。甚至在中国一些家庭,如果是因为女性身体原因导致不孕不育,会成为女方被离婚的理由。


更有一些女性,因此感到愧疚,主动提出离婚。


第二,父母的催生,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与其他同辈人的对比,也就是文章中所说的,缺少其他可参照的榜样。


满世界旅行的独立老年人不常有,闲怡弄孙的满小区都是。


生活方式的单一,让长辈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别人都有,就我没有。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最后那个移民的例子也让我感同身受。长期在另一个国家生活,让我们接受和认识了其他的生活方式。身边选择不要孩子的德国人,大有人在。


不同的认知和参照,自然容易导致与国内父母的冲突。另外,在未来,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华裔之间的冲突似乎也可以预见。


05


中德两国都面临生育率低的问题。除了疫情初期以外,德国的出生率多年来一直在持续下降。2021年,德国平均每名女性生育1.58个孩子,2022年为1.46个孩子。


夫妻关系治疗师Brehm认为,不想生孩子有很多原因。童年经历可能是一个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


还有其他不生孩子的理由:“首先,传统的生活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其次,许多女性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母亲。相反,女性怀疑孩子和事业是否真的那么容易结合。”


“第三个方面可能是资源有限。那些只能在城市里勉强买得起一套两居室的小夫妻会仔细考虑,他们是否能够以及是否愿意承担生养孩子的额外费用。”


“更重要的是,如今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孩子并不会自动加强夫妻关系,反而会让夫妻关系备受考验。”


那不想生育的年轻人,怎么应对来自父母的催生呢?


夫妻关系理疗师Brehm认为,虽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平等,并且也不必平等,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仰仗父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的关系最好能争取更多的平等。这意味着父母和子女要相互支持,他们要学会平等地看待各种观点,接受不同的意见。


原则上,父母有权表达自己想成为祖父母的意愿。但是,他们没有做祖父母的权利。


Brehm建议子女遭遇催生时,应以友好而坚定的方式设定界限。她建议可以这样回答:"我明白你想要孙子。但请理解这是我们的决定。谢谢。”


对于催生的父母:“我建议真诚地关心他们。尤其是那些把子女不要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失败的人,可以从真诚的对话中受益。”


《时代周报》德语全文请见:

s://www.zeit.de/zeit-magazin/familie/2024-03/wunsch-enkelkinder-grosseltern-eltern-frauen-druck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