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05 10:49

反社会人格障碍科普:如何辨认关系中的“掠夺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高一然,责编:江湖边,原文标题:《3个原则,辨认关系中的“掠夺者”|反社会人格障碍万字科普》,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和如何识别身边的“掠夺者”。

•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没有良知”,表现出侵犯性、欺骗性、冲动性等特征

• 🧐 通过WEB方法可以帮助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从对方的语言、你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行为入手

• 🤔 反社会人格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较高,常伴有物质滥用,男性患病可能性远高于女性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的角色“李苗苗”,是一个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他“善良”地送给路边流浪汉一个汉堡,其中藏有刀片,看到他人痛苦是他满足感的来源。他不断撒谎、冲动暴力。母亲描述,他“跟谁都不亲”,即使由于他的原因导致了奶奶的死亡和妹妹的高位截瘫,他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反社会人格,是影视作品中频繁刻画的一类特质。日常语境下,人们常常将反社会者描述为“精神变态”。但事实上,“恶”只是最容易被识别的表象,“成长发育缺陷”才是人格障碍者的深层特征。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万字科普。内容包括:


  • 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


  • 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 反社会人格能否被改变?


  • 如果你的重要他人“反社会”,怎么办?


  • 我们推荐的一些图书和电影资料


但是请注意,诊断需要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完成,请勿对照文章内容自行诊断。


一、概述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SPD)描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中,个体总是无视并侵犯周围其他人的权利。例如表现出暴力、鲁莽或者冲动,很少考虑他人的需求。


ASPD通常在童年期发病,到十几岁或二十岁出头时完全表现出来,将近80%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11岁之前就出现了第一个症状[1],他们经常被报告有逃学、经常撒谎、偷窃、虐待小动物、故意破坏财务和持续地违反社会规范等品行问题,而被诊断为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有35%~40%在成年后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2]


二、症状和成因


01、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没有良知”。良知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行为,也不是所谓道德的认知,良知关乎我们的感受,它是一种基于“情感依恋”的义务感。


这种情感依恋的对象可能是另一个生命,包括动物、植物,也可能是一群人,有时甚至可能是全人类;而如果一个人脱离了对其他任何生物的情感联系,良知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良知与我们称之为“爱”的情感密切相关[3]


因此,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常常会表现出如下特征[4]


1. 侵犯性Intrusive


漠视和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普遍表现。他们很难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常常侵犯他人的身体或者精神、情感,违反法律直到造成更严重的犯罪。在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眼中,他们只能看到自己当下想要得到的东西、立刻想做的事情,而丝毫不在乎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2. 欺骗性Deceptive


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来说,撒谎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常常反复撒谎,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单纯为了享乐而欺诈他人。比如电影里的李苗苗,当小娜的父亲来寻找李苗苗时,他谎称“李苗苗他出门了”,甚至“好心”给小娜父亲递了一瓶有毒的矿泉水。


像这样不使用真实姓名而使用化名,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常见操作,他们改名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包括逃避过去的责任,躲避曾被他们欺诈的人,或者是对法律的“戏弄”。


3. 冲动性Impulsive


反社会人格者经常在没有充分思考或考虑可能后果的前提下,迅速做出决定。某种程度上,“浪迹天涯”是他们一个恰当的形容词,他们喜好没有任何目标的、没有任何缘由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不是在工作、家庭和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中处理日常琐事。逃避这些责任的过程会让他们获得一种“流浪”的刺激感。


4. 攻击性Aggressive


攻击和暴力是最令人感到不安的症状,但不是所有的反社会人格者都有攻击行为。轻微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只是易怒和充满敌意,偶尔会突然的、不可预测地发脾气;但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很小的纠纷而反复斗殴,或者实施有计划的虐待行为,例如虐待动物、霸凌他人或者家暴。


5. 不敏感Insensitive


他们的不敏感指的是缺乏对他人需求的认识和考虑,全然不顾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他们为了享乐或者寻求刺激,可以不惜与任何人进行恶意竞争,进行不安全性行为或者其他高风险活动。他们在有着更高犯罪率的同时,也更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和死亡。


6. 不负责任Irresponsible


反社会人格者的不负责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上,他们更有可能迟到、无故缺席,频繁更换工作或者突然辞职。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上,早婚、不忠,继而分居和离婚是很普遍的现象,研究者发现反社会者倾向于和同样不稳定的伴侣交往[5],这可能也是造成关系困难的原因之一。


另外,反社会者往往是不称职的父母,像是韩剧《黑暗荣耀》里东恩的母亲,为了一笔钱全然不顾女儿的死活,反社会父母更有可能虐待、忽视自己的子女[6],几乎不可能让他们履行父母的义务。


7. 缺乏懊悔之心No remorse


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许多人会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受害于他们所憎恨的社会秩序。例如一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研究当中,个案承认有虐待伴侣的行为,是由于他对婚姻法感到不满意[7]。另外,研究表明这种缺乏懊悔之心的特征,在更严重和更暴力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中尤为常见[8]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DSM-5)的诊断标准中,年满18岁的个体,如果出现以上3项或更多的症状,以及有证据表明一些症状开始于15岁以前,就可能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02、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虽然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常人有较大差异,但由于他们的欺骗性,在摘下人格面具之前,我们可能很难意识到他们身上的反社会倾向。那么,该怎么识别他们呢?


美国治疗师Bill Eddy提供了一种“WEB”方法,帮助我们去快速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反社会人格特质[9]。“WEB”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对方的语言、你自己的情绪、对方的行为。


1. 对方的语言(their WORDS)


反社会人格者通常语速很快,他们习惯使用很多很多的话语去掩饰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形容自己具备某种特质,但完全没有相关的经验和依据,或者他们尤其喜欢“画饼”,跟你滔滔不绝地描述他们的宏伟梦想,但没有半点现实计划。


另外,热衷于使用极端的词汇,也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语言特征。极端积极的可能有:“你是我见过最好的人”“没有你我活不了一点”;极端消极的可能有:“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没人想要你”“你欠我的”。反社会人格者常常在两种极端之间来回切换,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因此,他们也会通过识别出你的弱点和恐惧,加以利用,使用言语去主导局面。就像:“你身材真差劲,要不是我,没谁能看得上你,你应该对我心存感激才对”。


2. 你自己的情绪(your EMOTIONS)


你对这个人的感觉如何?这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情绪可能比你的大脑提供更快的反应。有3种情绪反应是你需要格外留意的:


首先是恐惧。反社会人格是关系中的“掠夺者”,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感觉:如果ta想,ta就会伤害你。所以当你想要逃离的时候,先逃离吧。你可以与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后,再试图去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


其次你可能对他们产生另一个极端的感受,就是迷恋。由于反社会人格者会使用各种极端积极的词汇去夸奖你,同时也擅长将自己塑造成Super Star的样子,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迷恋上了这样一个人,你需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态度。


最后需要警惕的情绪是极度的同情。反社会人格者擅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并且能够讲出精彩的故事,再利用你的同情对你进行道德绑架和操控。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地同情某一个人,你可能需要冷静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同情心。


3. 对方的行为(their BEHAVIOR)


反社会人格者常常做出90%的人都不会做的事情。如果你感到他们的行为有些怪异,但又充满了借口,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会这样做吗?


比如说,总是针对、欺负或者责怪与他们保持接触的人,当你对他们的诉说产生强烈的反应,不管是愤怒还是害怕,他们都很高兴。


再比如说,看到他人的痛苦遭遇,他们会不合时宜地面露笑容。在法律庭审或者影视作品中,你可能也有看到,那些反社会罪犯在看到自己的施暴行为时,会露出微笑、傻笑,甚至直接大笑。


还有一贯不负责任,这是反社会人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表现,他们拒绝为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由于ta的决定产生的后果负责。童年时期的问题行为也是帮助我们判断的一条线索,尤其是偷窃、严重撒谎,还有虐待小动物等。如果对方在童年时曾有类似的行为经历,这足以引起重视。


03、反社会人格者多吗?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普遍的人格障碍,人群中4.1%曾被诊断为ASPD[10],我国的患病率较低,约为0.03%-0.14%[3]。同时,男性被诊断出该障碍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女性[11]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常见于戒毒中心或戒酒中心,因为多达80%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存在物质滥用的情况[12],存在物质滥用的反社会人格者死亡风险更高,他们可能会企图自杀或者由于暴力事件意外死亡[13]


04、关于反社会人格的常见疑问


1. 反社会人格者是精神变态吗?


日常语境下,人们常常将反社会者描述为“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精神变态的确有重叠的部分,他们的核心特征都是没有良知、情感匮乏,但在理论研究上,他们并不完全相同。


有理论者认为,精神变态意味着更严重的状况,他们可能具有高度的反社会性,但同时拥有健全的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能力,也能通过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来掩饰自己的精神病性人格[14]


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高智商罪犯”或者“高功能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他们能够戴上“心智健全的面具”,具有社交魅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15]


2. 监狱里的罪犯,都是反社会人格者吗?


并非如此。Robert Hare的研究发现,美国监狱里的囚犯平均只有20%是反社会人格者,但这20%的人犯下了50%以上最严重的罪行,例如勒索、持械抢劫、谋杀以及恐怖主义[3]。或许,只有少数反社会人格者才是正式意义上的罪犯,普通的反社会人格者最常见的行为就是不断地欺骗、伪装和侵犯他人权利。


3.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反社会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反社会人格者不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方式有问题,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他们相信的,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生存方式优于其他人,甚至他们会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弄虚作假的世界里最坦率活着的。


也有学者认为,反社会人格者的内心深处,可能存在一点微弱的感知:他们好像少了点什么。他们不认为自己缺少的是良知和爱,更可能将这种感受描述为“空虚”[3]


4. 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型人格有何异同?


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型人格通常都缺乏同理心、习惯利用他人为自己谋求利益,他们的核心区别在于:


反社会人格不像自恋型人格那样需要他人的关注、欣赏和钦佩,也很少嫉妒他人,他们“谁都不在乎”;自恋型人格则不像反社会人格那样冲动、欺骗和具有攻击性,他们也很少涉及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16]


05、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 生物学因素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遗传性估计在40%~50%左右[17],其中,包含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性能达到65%,而仅包含违反规则的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性大约在48%[18]


有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与控制冲动的5-羟色胺系统功能有关,那些带有某种影响5-羟色胺功能基因型的人,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的风险更高[19]


另外,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大脑执行功能方面可能也存在缺陷。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在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特定区域上存在结构或功能差异,而这一脑区与许多高级认知过程有关,比如决策、冲动控制、情绪管理、共情等[20]。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男性与无障碍男性相比,前者的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整整减少了11%,男性的前额叶皮层体积要小于女性[21]


2. 无畏、冒险与低唤醒水平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心理唤醒水平较低,比普通人表现出更低水平的皮电反应[22],与情感有关的杏仁核及其他脑区的活动水平也更低[23],这意味着他们对危险不容易产生恐惧[24],也很难从惩罚中吸取教训[25]


另一方面,低唤醒水平会让我们期望寻求刺激,寻求刺激的方式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例如斗殴、飙车;也可能是中性行为,例如跳伞;当然也有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例如从事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而寻求刺激的方向如何发展,通常与行为得到的强化有关。研究发现,因反社会行为得到家人、同伴的奖赏,并且缺乏替代性刺激选项的人,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26]


3. 功能失调的家庭


与其他人格障碍一样,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的虐待行为、家庭功能的严重失调有关,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更有可能报告童年虐待史[27]


这种虐待直接的表现为身体虐待,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他们的父母通常无法提供稳定、恰当的管教,只能依赖于严厉的惩罚和家庭暴力[28];同时,这种虐待也可能包括严重的忽视[29],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席,是儿童反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虐待可能会成为一种习得行为,在家庭中造成虐待的代际循环[30]。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人相比,反社会人格者虐待子女的可能性要高出7倍,忽视子女的可能性要高出12倍以上[31]。反社会人格的父亲不管是否与家人生活在一起,都将大大增加儿童反社会行为的风险[32]


4. 不良的同伴关系


儿童青少年时期,不良的同伴关系是与反社会行为发展相关的重要因素。一项针对500名不良行为男孩的研究发现,他们98%都存在不良行为的同伴[33]。另外一项社会研究发现,被社会排斥的儿童往往会“抱团反抗”,并形成鼓励和奖励攻击行为的团体氛围,也就是说,被反社会同伴吸引的青少年,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反社会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接纳[34]


5. 贫困和暴力的社区环境


贫困的确是反社会人格的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因为贫困而成长于充满暴力的、资源紧张的社区当中[35],或者加入了所谓的“帮派”,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风险。但也有研究者发现,那些在贫困中长大但并没有发展为反社会人格的儿童,原因之一可能来自于家庭支持的作用[36],这更进一步地说明了家庭功能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6. “媒体暴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媒体对暴力的描述会助长反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接触媒体暴力与暴力行为的风险增高有关[37];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可能是有限的,那些最容易受到媒体暴力影响的人,似乎是已经生活在并且认同“暴力文化”的人[38]


三、预防和治疗


06、反社会人格障碍能否被改变?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之一[39],因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不需要治疗,即使寻求治疗,往往也是出于法律风险或者失业风险而被迫参与。他们可能会操控、欺凌甚至恐吓治疗师,因此,许多临床工作者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有效性不抱希望[12]


的确,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是有效的[40]。但经过精心设计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反社会人格者的暴力行为[41],帮助他们控制愤怒、冲动和抑郁焦虑情绪,找到替代性的应对策略[12]。例如:


  •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治疗师能够帮助ASPD识别和改变扭曲的思维模式,例如非黑即白、灾难化、过度概括等,并且试图让他们了解其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消极影响。


  • 辩证行为疗法(DBT):DBT的目标是帮助ASPD控制强烈的情绪,减少他们自我伤害的频率。研究证明DBT能够有效增强情绪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处理不适的能力。


  • 客体关系疗法:这种治疗方式是基于依恋的视角,针对个体如何看待他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开展工作,帮助ASPD意识到关系中回避、轻蔑、攻击等行为的结果,并鼓励更有益的人际交往方式。


  • 心理教育和治疗小组:提高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练习改善行为的策略,例如针对反社会行为儿童家长的家长管理培训(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PMT)、应急管理计划(Contingency management,CM)等。


  • 药物治疗:目前同样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药物能够治疗ASPD,但药物有助于控制与ASPD相关的并发症,例如锂制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抗癫痫药物,常被用于减轻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冲动性、攻击性行为[42]


四、患者/家人自助资源


07、如果你的重要他人得了反社会人格障碍,怎么办?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相关症状表现,被广泛认为发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生物学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导致了一些儿童“终身的反社会性”,在成年后被确诊为ASPD。


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预防、干预能够延缓或减轻他们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并且让他们表现出更好的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43]


如果你的孩子,或者其他重要他人存在反社会行为的倾向,你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1. 鼓励他们接受治疗


由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寻求治疗,你可以向他们表示你的关心,建议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当然,同意接受治疗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当他们开始接触自己的感受或者试图驾驭情绪时,他们可能感到困难、挫败和沮丧,请你尽可能地鼓励他们,这时候任何一种“不是愤怒”的情绪都是好的,你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件事。


2. 尝试建立情感联系


如果儿童青少年得到家庭动力的支持,能显著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43]。你可能需要与咨询师或者治疗师合作,找到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的方法,这可能必须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可以做到,一旦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情绪,就可以开始尝试与他们沟通。


另外,你需要学习如何强化他们的正面行为,了解非暴力的管教方法和策略,在日常沟通或者劝说他们持续治疗时,需要避免威胁和强硬的说服,这只会把他们推得更远、更极端,让他们更加抗拒。相比较于惩罚性的措施,积极奖励的方法可能会更有效果。


3. 设置你与他们的界线


反社会倾向的儿童青少年和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可能都存在暴力倾向和破坏性行为,作为他们亲近的人,你不能以暴力反击,但也不能无底线的包容,在必要的时刻,你需要和他们保持距离,或者明确直接地拒绝:“我愿意和你聊聊,但你不能对我大喊大叫或者满口谎言”。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可能会利用你的关怀和同情心,因此你需要明确你的界线在哪里,并坚持让对方尊重[45]


4. 找到一个支持系统


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对你的身体、精神或者情感上造成伤害,越是亲近的关系越是如此。因此,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依靠和倾诉的支持系统,系统中可能包括与你们有联系的家人朋友,或者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与咨询师工作可以帮助你排解复杂的情绪,并学会一些与ASPD相处的应对技巧[45]


5. 允许自己的撤退


也许你已经做出了足够的努力,但他们仍然抗拒治疗、否认自己的问题,或者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欺骗性和伤害的行为,你可以允许自己退后一步,这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当你发现自己处于紧张、危险和不安全的境地,离开同样是负责任的选择。


08、感到不适时,该如何求助?


1)请记得,你不必独自面对一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2)当你出现危机情况:


如存在自伤(或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请联系亲密的朋友、亲人,让信任的人陪在身边:24小时免费危机干预热线:010-82951332;800-810-1117(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


附各地心理援助热线:



09、一些可能有帮助的书和影视剧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由美国临床精神病学专家Martha Stout所著。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帮助读者辨认和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可能会为了金钱而结婚、中伤和构陷同事,或者以扰乱他人的生活为乐。Martha Stout认为,缺乏良知是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本书同样呈现了她对于“良知”的深入研究。


《反社会人格者的告白》


这是一本关于“反社会人格者如何看待并分析自己”的书,本书的作者M.E.THOMAS是经诊断的反社会人格,但她并非一名罪犯,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律师兼法律教授。她在书中写道:“生命就像一场复杂的游戏,每一样人事物都可以用精确的数学算式衡量”。透过这本书,得以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反社会人格的内心世界。


《心灵捕手》


这部影片曾获得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影片讲述了一个问题少年Will与心理学教授Sean之间的发生的故事。Will表现出明显的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后在Sean的努力下敞开了心扉。虽然有浪漫化的成分,但这部电影基本呈现出了心理治疗是如何促使改变发生的。


《沉默的羔羊》


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惊悚电影,剧中的主角Hannibal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字面意思上的“食人魔”,他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即使是看着他剧照的眼神,都足以让你体会到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无良、暴力与可怕,请谨慎观看。


《发条橙》


另一部典型描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电影,影片拍摄于1972年,讲述了一群问题少年随意滥施暴力、毫无愧疚之心,最终入狱并接受人格治疗的故事。英语的橙子(Orange)在马来语中有“人”的意思,片名“发条橙”指的是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是导演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生动理解。同样,这部电影充斥着大量暴力镜头,请谨慎观看。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由心理学家Aaron T.Beck所著,是以认知行为疗法视角来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的经典著作。本书一共列出了12种人格障碍,其中第16章详细阐释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概念化与治疗策略。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而且适合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本书源自对曾经参与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犯们的一手采访,借由文学、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恶”的思考,分析了普通人沦为恶魔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虽然这本书讲述的并非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它对暴行和加害者的审视,能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恶”的复杂。


参考文献:

[1]Robins LN,Price RK.(1991).Adult disorders predicted by childhood conduct problems:results from the NIMH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project.Psychiatry 54(2):116–132.

[2]Odgers,C.L.,Moffitt,T.E.,Broadbent,J.M.,Dickson,N.,Hancox,R.J.,Harrington,H.,Poulton,R.,Sears,M.R.,Thomson,W.M.,&Caspi,A.(2008).Female and male antisocial trajectories:from childhood origins to adult outcom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2),673–716.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08000333

[3]Martha Stout.(2005).The Sociopath Next Door.Harmony.

[4]Black,D.W.,&Kolla,N.J.(2022).Textbook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5]Guze SB,Goodwin DW,Crane JB.(1970).A psychiatric study of the wives of convicted felons:an example of assortative mating.Am J Psychiatry 126(12):1773–1776.

[6]Egami,Y.,Ford,D.E.,Greenfield,S.F.,&Crum,R.M.(1996).Psychiatric profile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s who report physically abusing or neglecting childre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53(7),921–928.

[7]Black DW,Andreasen NC.(2020).Interviewing and assessment,in Introductory Textbook of Psychiatry,7th Edi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8]Goldstein RB,Grant BF,Huang B.(2006).Lack of remorse i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symptomatic presentation,and comorbidity with Axis I and Axis II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and Related Conditions.Compr Psychiatry 47(4):289–297.

[9]PsychologyToday:How to Spot a Sociopath in 3 Steps.

[10]Lenzenweger M.F.(2008).Epidemiolog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31(3),395–vi.https://doi.org/10.1016/j.psc.2008.03.003

[11]Lenzenweger,M.F.,Lane,M.C.,Loranger,A.W.,&Kessler,R.C.(2007).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Biological psychiatry,62(6),553–564.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06.09.019

[12]Kraus,G.,&Reynolds,D.J.(2001).The "A-B-C's" of the Cluster B's:Identifying,understanding,and treating 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1(3),345–373.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99)00052-5

[13]Cale,E.M.,&Lilienfeld,S.O.(2002).Sex differences in psychopathy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 review and integration.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2(8),1179–1207.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01)00125-8

[14]Bursten,B.(1973).The Manipulator:A Psychoanalytic View.New Haven,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

[15]Cleckley,H.M.1903.(1950).The mask of sanity;an attempt to clarify some issues about the so-called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Mosby,1950.

[16]Stanton,K.,&Zimmerman,M.(2018).Unique and shared features of narcissistic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and modeling externalizing trait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75 3,433-444.

[17]Eley,T.C.,Lichtenstein,P.,&Moffitt,T.E.(2003).A longitudinal behavioral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etiology of aggressive and nonaggressive antisocial behavior.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5(2),383–402.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0300021x

[18]Burt,S.A.,&Donnellan,M.B.(2009).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ubtype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Aggressive behavior,35(5),376–398.https://doi.org/10.1002/ab.20314

[19]Lyons-Ruth,K.,Holmes,B.M.,Sasvari-Szekely,M.,Ronai,Z.,Nemoda,Z.,&Pauls,D.(2007).Serotonin transporter polymorphism and borderline or antisocial traits among low-income young adults.Psychiatric genetics,17(6),339–343.https://doi.org/10.1097/YPG.0b013e3281ac237e

[20]Morgan,A.B.,&Lilienfeld,S.O.(2000).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neuropsychological measures of executive function.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113–136.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98)00096-8

[21]Raine,A.,Lencz,T.,Bihrle,S.,LaCasse,L.,&Colletti,P.(2000).Reduced prefrontal gray matter volume and reduced autonomic activity i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57(2),119–129.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57.2.119

[22]Lorber M.F.(2004).Psychophysiology of aggression,psychopathy,and conduct problems: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30(4),531–552.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0.4.531

[23]Birbaumer,N.,Veit,R.,Lotze,M.,Erb,M.,Hermann,C.,Grodd,W.,&Flor,H.(2005).Deficient fear conditioning in psychopathy: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62(7),799–805.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62.7.799

[24]Brennan,P.A.,&Raine,A.(1997).Biosocial bases of antisocial behavior:psychophysiological,neurological,and cognitive factors.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7(6),589–604.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97)00036-6

[25]LYKKEN D.T.(1957).A study of anxiety in the sociopathic personality.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55(1),6–10.https://doi.org/10.1037/h0047232

[26]Dishion T,Patterson G.(2006).The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n:Cicchetti D,Cohen DJ,editors.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Vol.3.Risk,disorder,and adaptation.2.Hoboken,NJ:Wiley.pp.503–541.

[27]Jaffee S.R.(2017).Child Maltreatment and Risk for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13,525–551.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032816-045005

[28]Reti IM,Samuels JF,Eaton WW.(2002).Adult antisocial personality traits are associated with experiences of low parental care and maternal overprotection.Acta Psychiatr Scand 106(2):126–133.

[29]Van Zomeren-Dohm K,Xu X,Thibodeau E.(2016).Child maltreatment and vulnerability to externalizing spectrum disorders,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ternalizing Spectrum Disorders.Edited by Beauchaine TP,Hinshaw SP.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p 267–28.

[30]Widom CS.(2017).Long-term impact of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on crime and violence.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 24(2):186–202.

[31]Egami Y,Ford DE,Greenfield SF.(1996).Psychiatric profile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s who report physically abusing or neglecting children.Am J Psychiatry,153(7):921–928.

[32]Jaffee SR,Moffitt TE,Caspi A.(2003).Life with(or without)father:the benefits of living with two biological parents depend on the father’s antisocial behavior.Child Dev,74(1):109–126.

[33]Glueck S,Glueck E.(1950).Unraveling Juvenile Delinquency.New York,Commonwealth Fund.

[34]Juvonen J,Ho A.(2008).Social motives underlying antisocial behavior across middle school grades.J Youth Adolesc,37:747–756.

[35]Jennings WG,Fox BH.(2016).Neighborhood risk and development of antisocial behavior,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ternalizing Spectrum Disorders.Edited by Beauchaine TP,Hinshaw SP.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 313–322.

[36]Schofield TJ,Conger RD,Conger KJ.(2012).Neighborhood disorder and children’s antisocial behavior: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family support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Am J Community Psychol,50(1–2):101–113.

[37]Huesmann LR,Taylor LD.(2006).The role of media violence in violent behavior.Annu Rev Public Health,27:393–415.

[38]Martins N,Weaver A.(2019).The role of media exposure on relational aggression:a meta-analysis.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47:90–99.

[39]van den Bosch LMC,Rijckmans MJN,Decoene S.(2018).Treatment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development of a practice focused framework.Int J Law Psychiatry,58:72–78.

[40]Felthous AR.(2011).The“untreatability”of psychopathy and hospital commitment in the USA.Int J Law Psychiatry,34(6):400–405.

[41]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13).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

[42]Ripoll,L.H.,Triebwasser,J.,&Siever,L.J.(2011).Evidence-based pharmacotherapy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14(9),1257–1288.https://doi.org/10.1017/S1461145711000071

[43]Jones,M.,&Westen,D.(2010).Diagnosis and subtypes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24(2),217–243.https://doi.org/10.1521/pedi.2010.24.2.217

[44]Psych Central: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treatment.

[45]Wikihow:Help loved ones with 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