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06 11:00

我们真的能从专家访谈中学到知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在A股市场中专家访谈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投资者是否能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 💡 专家访谈更多是为了支持机构观点,而非传播专业知识

• 🤔 投资者很难从专家访谈中获得实质性的投资建议

• 🎯 一些专家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仍需谨慎分辨

在A股机构圈子里面混过的人都知道,A股券商最喜欢做的活动就是专家访谈,包括专家一对一路演、专家一对多路演、专家主题演讲,以及专家电话会议。所谓专家,就是各行各业比较懂行的人,从货币政策专家到学区房专家再到直播带货专家,不一而足。


过去十几年,A股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专家搭台,分析师唱戏”的基本投研模式:专家负责讲述“行业逻辑”,分析师负责讲述“资本市场逻辑”。毕竟,在中国,绝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是从211/985大学直接走进了金融机构,既缺乏行业从业经验,也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大部分时间用来服务客户了)。对于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私募基金等)而言,专家访谈永远比券商分析师路演更受欢迎。


既然所有机构都知道券商分析师不靠谱,券商也就懒得再装作靠谱,于是改为向机构介绍“靠谱的人”,那就是各种各样的专家。这些专家,有些是找第三方咨询公司请来的,有些是分析师的个人关系,还有些是江湖郎中出来走穴。绝大多数是要钱的,价格还不便宜;偶尔也有友情站台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投资者到底能不能从专家访谈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家的成色,许多专家夸大了自身的经历和头衔,如何分辨专家真伪是一门技术活;第二个层次是,哪怕能保证专家的真实性、权威性,投资者又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呢?


今天我主要想讨论的是第二个层次。记得当初我还在券商的时候,研究所和销售交易部的领导不止一次强调过:“请专家的目的不是传播专业知识,而是为我们的观点做背书,以及让客户有一个买入的理由。”请注意,由于中国市场缺乏做空机制,而且大部分公募基金只能做多(long-only),所以“让客户有一个买入的理由”远远比“让客户有一个卖出的理由”更重要。让专家陈述事实是第一层,让专家诱导客户买入是第二层,但在此之上还有第三层——客户本来就想买入,你请的专家只是让他们有了专业垫背的而已。


从多年前读书时起,我就意识到:人们总是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有人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这是句废话,因为触动灵魂的东西一般也会同时触动利益。我还记得在当时的教育网BBS上,经常发生“到底是出国读名校PhD好,还是求职进名企好”的大讨论——这些讨论毫无价值,因为双方鸡同鸭讲,投入了大量时间准备出国的就说出国好,投入了大量时间准备就业的就说就业好。大家都是受过教育的体面人,都不讲道理,尤其不想为了什么“正确的道理”去改变认知。


相信经历过2022年的机构投资者会对此深有体会:从当年年初到年末,至少有两位数的专家在各种内部会议和电话会议上宣布,“人间烟火气”很快就会回来了。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国庆前夕,有券商分析师以专家意见为背书,在市场上挨个打了一圈电话,宣布“节后就能迎来人间烟火气”。现在我们都知道,烟火气又等了近两个月才回来。专家是在说瞎话吗?或许是,或许不是。


有一个历史传说:中世纪的花剌子模王国的国王,会根据消息的好坏对信使进行奖惩: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受奖赏,带来坏消息的信使掉脑袋。可想而知,这个制度最终会导致无人敢于报告坏消息——然后成吉思汗就在郭靖和黄蓉的帮助下,攻克了花剌子模国首都撒马尔罕城(误)


其实在资本市场上,人人都是花剌子模国王,到处都是撒马尔罕城。无论什么教授、什么院士、什么资深人士,只要跟资本市场打了一段时间交道,以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不难猜到对方要的究竟是什么。人家笑他水平低,他笑人家看不穿。客户虽然站到了第三层,无奈专家早已登上了第四层,那就是无论自己说的话有没有谱、被不被证伪,无论客户亏掉了多少钱,他老人家的专家费都照收不误。而且,因为在大跌的间隙为客户进行了心理按摩,客户甚至还会心存感激。谁会伸手去打笑脸人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专家访谈发生在2017年7月,因为那是我自己组织的电话会议,主题是“国产电视剧行业向何处去”。这次电话会议捅了天大的马蜂窝,因为专家(也是我个人的朋友)实在过于心直口快,讲了如下的大实话:


  • 国产剧集大多没有技术含量,亟待改良,不建议机构投资者超配该行业。

  • 三大视频平台的商业模式值得怀疑,短期难以盈利,实现“中国的奈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国产剧集的播放量掺杂了巨额水分,官方公布的数字听听就得了,没必要相信。


结果,电话会议还没结束,很多机构客户开始到处询问:今天这个专家是谁啊?咱们把他人肉出来,让他丢饭碗!我本人(以及我司销售同事)受到的压力当然也很大,很多客户在微信直白地说:“我们重仓了XX传媒的股票,请你们不要再搞我们的持仓了。”


专家显然不会丢饭碗,因为他在行业里的名声相当硬,头衔极高;他既然敢直言不讳,就是对自己的地位有信心。悲催的是我们自己,把当天剩下的时间浪费在了“救火”上。“救火”的方式是:强调我们不赞成今天专家的观点,电话会议不再设置回放,也不写深度报告,请大家不要担心自己的持仓。上述声明发布之后,我和同事的电话马上安静下来了,机构客户纷纷回到了“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状态,事实证明也并没有多少人记仇。


此后至今的事实证明,当时专家的观点相当正确。绝大部分A股上市剧集公司的股价都腰斩乃至脚踝斩了,现在已经几乎没有机构投资者会重仓剧集公司。从这个结果看,2017年7月举行的那次专家电话会议真的堪称成功,能够帮助很多人避免损失——前提是如果有人听的话。


为什么当时没人爱听,甚至威胁要你别讲呢?因为那是一个坏消息,没有人爱听坏消息。一方面,坏消息会搞坏人的心情,破坏“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幻象。另一方面,如果你承认坏消息,就意味着自我否定,而绝大部分人宁可亏钱也不愿丢脸;何况亏的是别人的钱,丢的却是自己的脸。对于许多人来说,让他承认错误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说,投资是反人性的。讲真,绝大部分能创造价值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就连在MOBA游戏里上个王者都是反人性的。


不要误会,我承认专家访谈的价值。假如你自己对行业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辨别专家的靠谱程度,而且抱有一颗开放的心,那么专家调研能够成为你的有力工具,支撑一些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我的一些在专业上相当成功的朋友,非常善于利用专家网络,花小钱办大事,保持对行业最新进展的敏锐感知。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上述几点,他们从专家访谈中究竟能学到什么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