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07 22:06

高考作文趋势:明经变少了,时务策变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诗翰 (ID:lixingdeqinggan1),作者:卢诗翰的赞赏小号


这两年的高考作文,很多人说思辨的题目变多了,视野变开阔了,更看重创新思维了。


其实有个更地道的说法——明经变少了,时务策变多了。


唐宋时代的科举,其实就有这个趋势。


太阳下是没有新鲜事的,古典时代出现的规律,在今天一样会出现,只是很多时候换了个马甲你会认不出来。


从唐代起科举就是有不同科目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


明法,就是法律知识,明算,就是算术类内容,明字,就是书法内容,这几个科目带有极强的专业性,基本是具体事务官专用,大家说官吏官吏,这几个就属于衙门里的小吏们的内容。


而秀才,在当时考的是“方略策”也就是治国方针,是最难的,一般人根本答不了,所以考的人很少,后来逐渐废除。也正是因此,后来“秀才”逐渐成为了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


当时大部分人考的,就是明经和进士二科。


明经考的是经学,也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内容的掌握,大众对古代科举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基本是这里来的。但真考起来,也没那么简单。


比如以前说过的,假设今天考题为“一衣带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你准备怎么回答?


你要大谈中日友好,两国互爱,那铁定零分。


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没读懂读透书本,一衣带水的出处是: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遂灭南陈)


隋文帝即将一统天下,南方的陈朝瑟瑟发抖祈求和平,隋文帝由此答复: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这个词后来的画风,是这样的:


《宋史·潘美传》“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破敌军)


《旧五代史·李建及传》:執矟呼曰:“岂有一衣带水,纵贼如此!”(遂破梁师)


也就是这句话看起来是描述友好,但实际上也可以表述:


“地理来看,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日本当然看懂了,回了句“吴越同舟”,所以中日外交官妥妥的明经科及第。


再比如,“子姑待之”。


请回答“子姑待之”的出处。


你说这个简单,“子姑待之”的出处是《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你以为这就完了?真正的题目是,请回答这段话的意思,和对于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启发。


于是问题就回来了,你真的读懂了《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郑伯要放任弟弟段弄的天怒人怨?


你要答什么郑段一体,因为郑伯和共叔段是一伙的,郑伯在包庇共叔段,那铁定零分。


真正的答案是,郑伯作为国主,天然就是得遵守政治正确和道德大义的,他反而更不能直接除去共叔段,所以必须要给冰山提提速,让共叔段大搞特搞,搞的天怒人怨,所有人都受不了,才能拿住道义大旗。


让群众不要跳火炕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群众往往很难理解问题全貌,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群众跳,你也跟着跳。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张麻子的回答更直接,要让黄四郎把大家怒火都勾起来,事才好办。


所以“子姑待之”的本质是“让子弹飞”。


别以为死记硬背就能考高分,光会背经书是没用的,关键还要理解经书背后的寓意。


当然,这些都算是好的题目,有的时候为了避免题目重复,考官也会挑生僻的出,比如有一年考题是“二”。


你说“二”是什么意思?


这个“二”,不是随便一个二,而是在四书五经里,有一个完整句子就是“二”一个字的。


那是哪里呢?


是《论语》,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讲的是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


我觉得这种题目就属于容易让人骂娘的。


明经放今天,哪怕是大学生来做,可能也一大堆不及格的。


而进士科,那就更难了,进士在明经的基础上,还要加考时务策内容,五道题,全都是实实在在的对现实经济政治军事问题发表看法的。


比如,请对唐代府兵制“寓养兵于农”的成败得失进行评论。请对宋代开始养兵不过二十万,其后“兵日增,费日繁,内外禁厢诸军且百万”进行分析,指出其弊。


请讨论河北省的水利建设问题。


这种题目,首先要深刻理解历史,理解各种制度的由来,其次要具备极其开阔的视野,埋头死背的腐儒,基本要挂零。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游学这个说法,你看古人历史,为什么那些学子们在最基础的乡试考上后,会四处游学拜访名师?如果死记硬背就行,大家都待在家里死背课本不香吗?答案就是,因为时务策等题目,你闷在家里死读书是绝对答不好的,四处游学,真真切切看到过问题,才能可能给出靠谱点的答案,如果运气更好一些,你恰好走过华北大地,那么遇到类似河北水利等问题时,你可能就能答出非常务实的一份答卷了。


所以有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从这个视角看这些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90年代前,基本以明经类题目为主,比如:


80年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毁树容易种树难,达芬奇画蛋有感。


90年代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包括今年北京卷的“历久弥新”,上海卷的“认可度”,都属于明经类题目,需要对题目词汇,对过往经典有深入理解。



而99年的经典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算是典型的时务策题目。也被认为是开启了时务策类题目大门。今年全国卷的人工智能是否会让问题变少,嫦娥四号探月,也是典型的时务策题目。


需要对人工智能和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有一定了解,或者深刻理解人和工具生产关系,才能答好。


此外,比较经典的是2017年的题目,给了一组关键词自选,有共享单车,一带一路,也有京剧,食品安全,这个就属于比较兼顾的。



未来我相信时务策类考题,应该会越来越多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