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0-28 08:54

少年的你,不止易烊千玺

本文来自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念北,原标题为:《少年的你,不止于易烊千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想活命就闭嘴!”


大银幕上,当小北拉扯着陈念,对她嘶吼着,影院里隐约有一阵阵啜泣声。


电影《少年的你》上映第一天,朝阳大悦城的上午场,上座率并不算太高,但散场之后有四五个观众怔怔坐在椅子上,仿佛还沉浸在故事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毕竟连最后的字幕都已经播放完毕,不知道是因为易烊千玺的魅力太大,还是影片太好哭了。


从柏林退选、六月撤档再到上映前三天空降定档,曾经的暑期档种子选手之一《少年的你》一举一动牵扯着广大观众的心。如今首日票房轻松破亿,豆瓣8.7、猫眼9.7、淘票票9.6的首轮超高口碑也让其有望成为国庆档后的强市之作。


当然,后续口碑是否能坚挺,票房是否能达到新的高度,还得回到影片本身。《少年的你》是关于一部校园霸凌题材的影片。导演曾国祥此前曾在采访中提及,自己是在看过一条和校园霸凌相关的社会新闻后,萌生了拍《少年的你》念头。


而从影片来看,无论是片头关于“校园欺凌”的字幕,片尾易烊千玺如宣传大使般念着“当家庭、社会、法律,以及你我他,每一个人都贡献力量,我们就能保护少年,保护世界。”其浓浓的主旋律教育意义也是溢满全屏。


事实上,“校园霸凌”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就在这两天,关于“大连13岁男孩杀死10岁女孩的恶劣事件”舆论也在发酵,尤其令人痛心。


因而,撇去明星效应带来的焦点光环,《少年的你》背后应该承担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如同曾国祥说过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的:


“我们到底要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少年去成长?”


“少年的你”涉及少年暴力或是过审最大阻力


“五个月过去了,再想起小北和陈念,还是会觉得特别难过。”易烊千玺之前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说道。而影片的另一主演周冬雨,则在采访中形容这次拍摄体验很难受,“真的太难受了,我从来没因为拍戏让自己觉得难受。”


想来,两位主演的入戏情深和影片所描述的内容不无关系。简单来说,《少年的你》是一部青春片,只不过“校园霸凌”是其悲凉底色。影片刻画了两个完全不同成长背景的少年,陈念是好好学生的代表,一心只想考上好大学,走出这座小城;而小北,则是街头小混混,打架斗殴,被生活困在这座小城里。


就像我们所有人的青春一样,在高考倒计时里,有人拼命努力,也有人惶惶不知所求。而因为校园霸凌,两个少年的命运被牵连在一起。少年的恶不知所起,可能因为长相,因为成绩,或者因为背叛。陈念是因为知晓同学胡小蝶之所以被逼自杀而死的真相,成了被霸凌的那个。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从开始的小打小闹,比如往凳子上泼红墨水,被砸排球,到楼梯故意绊倒,再到剪头发、扒衣服、拍裸照和视频,随着霸凌手段的升级,一步步推进故事发展,也将两个少年的心越拉越近。习惯了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小北,成了陈念的守护者。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初影片在公映前会遇到一些阻力。影片太过写实,无论是对高三复读生活的刻画,还是对少年暴力的展现(可以看出删了一些),或是整体压抑氛围的营造,都让人觉得未来无望,而这明显和某些人所期望的积极阳光的基调不相符合。


大概也因为是这样,可以看到一些“求生欲”的痕迹,比如配了口型的班主任,比如还不至于阴霾的结尾,比如伟光正的字幕。


同类型霸凌题材较少但多一部就近一步


在《少年的你》等待上映的日子里,有网友曾评论,“为什么很少有中国导演拍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这绝对具有共鸣性与话题性,是绝佳的现实电影题材。”而在前不久,郭敬明在某节目中担任导师时说道:“《悲伤逆流成河》是中国第一部认真讨论校园霸凌的小说和电影”。



不过,有些时候话还是不能说得太满。以小说来论,远的不说,近的如莫言老先生在其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就描述了一个遭受霸凌的小黑孩,只不过碍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公社替代了学校。从电影来看,纵观国内电影市场,讨论校园霸凌的电影整体来说确实不太多,但人称小四的郭敬明怎么能忘了牯岭街的那个少年小四呢?


无论是从影片的艺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力来看,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是华语电影史上展现校园霸凌、少年暴力的经典之作;且在这个基础上,它的主题更宏大,透过这起少年杀人案,反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处于白色恐怖时期的复杂社会形态。



而去年获得金马最佳剧情长片奖的《大象席地而坐》,暂时还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全面公映,但其内容也涉及到了校园霸凌问题,彭昱畅所饰演的就是一个被欺凌的少年。


事实上,校园霸凌问题,全世界皆有。如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说,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世界青少年的难题。因而,在各国的电影作品中,也少不了对这一题材的涉及。


在此,情报君也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大众最为熟知的可能是“蜘蛛侠”系列,不过,就像大众对《蜘蛛侠》超级英雄的既定印象,很少会注意到其实影片也展现了校园霸凌的一面。在整个系列中,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很小,是为主角性格转变的铺垫。因而,其校园霸凌的严肃性主题并不明显。



而其余影片,从整体风格和基调上来看也更为沉重和阴郁。有些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改编自台湾的不良少年情杀案,《大象》则根据1999年发生在美国哥仑拜恩中学的真实事件改编。


有些虽无具体案件,但处处是社会现象的影射。如《少年的你》,其中被霸凌的桥段相信大家在各种社会新闻里都能找到相似的同类。也正因此,在看完之后,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心里特别难受。


而这样的影片,从国内现实情况出发,虽然迫于审查等因素,相对较少出现在大银幕。但即便只是几部,哪怕品质良莠不齐,能够给人以思考,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希望少年的你,不再霸凌


因而,从影响深远的社会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大银幕也需要更多像《少年的你》这样反映校园霸凌题材的影片。


尤其是在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且不论这两天大连10岁女孩被杀事件带给我们的震惊和遗憾,随便在搜索框中输入“校园霸凌”“校园欺凌”等相关的关键词,下面就会出来一连串令人割腕叹息的新闻;诸如“王晶晶遭遇校园暴力事件”、 ”欺凌36耳光女生家长致歉”等事件也频频上微博热搜,直让人感慨为何小孩子们会下手如此之重?


而其实,能够见诸报端的大部分都已经是性命攸关的性质极为恶劣的事件,还有更多则是无处不在的隐形霸凌事件。比如,语言霸凌。据《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


所谓“杀人不见血”。可能一开始同学之间只是玩笑性质的取外号,慢慢上升为带有情感色彩的嘲笑和鄙视,而后再扭曲成带有肢体或其他暴力形式的霸凌。很多时候罪恶就是积少成多而来,也是因为身边人的漠视和纵容而来。


如《少年的你》,其实影片中也隐约提到了一旁观者的表现,同学们的不置可否,家长的缺位,就连主角陈念决定报警,也是因为意识到她对胡小蝶曾经的漠视,而当她自己也成了受害者之后,才更明白罪恶滋生的缘由。那句“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帮助我”一直萦绕在她耳边。


而黄觉饰演的老杨对郑警官谈论校园欺凌案件的处理时所说的“你去找校长,校长让找老师,老师让找家长,家长说自己在外打工,一年就见一次,怎么管?”也道出了事件背后的无奈现状。


因而,像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其实更应该探讨的是背后问题的根源。当然,这往往更容易触及审查的敏感点。但无论怎样,在越来越多此类事件引发关注,在前几天刚刚提交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中也将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纳入其中,我们更应该有信心,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


诚然,一部电影不能改变世界,但一部电影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电影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教化意义,隔壁韩国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多榜样。


回想在观影过程中,情报君不止一次想起初中数学课上,那个因为书包里掉落的双截棍而被罚站的男生,想起高中文科班女生们対撕的两大阵营,不知道十几年后已为人父母的他们,走进电影院,会不会想到少年的自己?


本文来自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念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