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16 07:32

陕西高校集体“出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粉巷财经(ID:nbdfxcj),作者:夏子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陕西高校开始“出海”,选择中亚作为目的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分校,西北工业大学与哈萨克国立大学合作。文章探讨了高校“出海”背后的动机和挑战。

• 💡 陕西高校成为中亚“首家”,在教育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机会

• 🌏 高校“出海”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为本地经济注入活力

• 🎓 高校出海不仅面临机遇,也要克服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挑战

陕西高校开始“出海”,目的地选择在中亚。


7月6日,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召开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揭牌成立。


无独有偶,同日,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宣布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围绕空间科学探测等开展联合研究和人才培养。


以往高校“出海”逻辑中,中亚鲜少在考虑范围内。国内高校更偏爱东南亚这种具有地缘文缘“同质吸引力”的地区,意味着更好融入当地社会、毕业生就业更有保障,成功案例也相对更多。


但随着中亚市场愈发受到国内企业重视,投资快速流入,本土化高端人才需求拔高,高校“出海”似乎也变得水到渠成起来......


一、国内“首家”


陕西高校,站在了“出海”中亚国家的排头。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消息,西农塔什干分校将开展联合双学位硕士培养,拟于今年9月面向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招生。双方将共同建设数字农业课程,努力缩小农业教育资源差距,促进两国农业教育质量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部长阿卜杜拉赫莫诺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执行校长伊斯拉莫夫共同为分校揭牌。


怀进鹏在致辞中指出,塔什干分校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的首家大学分校,是中乌两国教育界落实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必将带动中乌高水平院校间的深度合作。一是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石,打造中乌高水平合作办学品牌;二是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丰富中乌产学研用合作新内涵;三是以服务大局为使命,做好分校建设,切实为中乌友好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陕西高校成为中亚“首家”的不止西农,去年10月正式启用的西工大哈萨克斯坦分校,同样是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成立的第一所分校。


从签署合作协议到迎来首批新生入学,西工大哈国分校仅用了5个月时间,据介绍,西工大哈国分校将以在哈中资企业理工科本土人才迫切需求为牵引,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联合培养,办学层次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首批将招收60名硕士研究生,为中亚地区培养材料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根据招生简章,西工大哈国分校硕士学制2年,采用“1+1”联合培养模式,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完成第一年课程学习,在西北工业大学完成第二年研究学习,达到两校毕业要求后,授予两校硕士学位。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此前,中国高校海外办学的并不在少数,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已纷纷出海,目的地普遍选择在东南亚、欧洲等地。


而陕西高校选择“牵手”中亚五国背后,不仅在于学术交流、对外开放等,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二、出海背后


教育与产业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自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以来,均地处内陆的陕西与中亚五国间也频频用上了“出海”这个词:


一条“钢铁驼队”让陕西这个内陆省份通达全球,这就是有着贸易“黄金通道”之称的中欧班列。目前,陕西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线路达到18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运输时间约为海运的三分之一,平均费用约为空运的九分之一。


随着商路通达,不少陕企将“出海”站点选择在了中亚,例如,陕煤集团中大石油吉尔吉斯斯坦项目,是吉尔吉斯斯坦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和最大税源项目之一;隆基绿能集团60列3000个集装箱光伏组件出口乌兹别克斯坦……


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对中亚进出口增长178%,今年1-5月增长136.2%,去年以来,陕西先后组织106批次经贸团组赴中亚各国,围绕能源化工、工程承包、轻工纺织等领域开展合作。


投资方面,2023年5月~2024年4月,陕西同中亚五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额5116万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额79.39亿元。今年1~4月,新增对外直接投资额1721万美元、同比增长123%,进出口额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6%。


有进出口,就代表有商机和市场,有投资,就代表一批陕企正在中亚“开疆拓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人才资源等配套有了必要。


根据此前一些研究、报道,我国跨国企业出海过程中,本土化技能型人才紧缺通常是一个较大障碍。既了解沿线国情又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高端人才,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技术和资金。


因此,能否精准对接本土和中国跨国企业用工需求,成为高校出海的“生命线”。在西工大哈国分校,表示“将以在哈中资企业理工科本土人才迫切需求为牵引”;在西农塔什干分校,“将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丰富中乌产学研用合作新内涵”;在《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中,同样提及——注重为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从陕西与中亚合作领域推导,吸纳主力企业预计集中在能源化工、通信领域。在西工大哈国分校启用大会上,除两国政府、教育界人士外,还有中石油、中国有色、华为等中资企业代表出席。


对此,记者联系西农及西工大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未获明确回复。


三、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校境外办学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显示,截至2018年1月,国内共有境外办学机构(项目)128个。一项对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情况的摸底调查结果表明,35.71%的境外办学机构(项目)因故中断。


政策环境、资金、人才、招生……都可能成为“分校”遇困的原因,此间不过多赘述,如今,部分高校建立海外分校时,会选择与国外大学合作创办学院或基地这种“轻资产”模式,且会选择开办自身办学水平高、就业机会又多的专业。


从西工大哈国分校官网图片来看,该分校更像是一个学院,规模并不算大,设置专业选择新材料、计算机、通信等具备优势、就业面广的专业,每个专业20人左右,首批共60名研究生,整体偏向“小而精”。


另一端的变化来自产业,不同于以前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出海过程中,涉及产业链环节较多,关键的人力资源需求类型和数量水涨船高,特别是涉及大型工厂在海外落地,还需要从前期筹备、选址到实际建厂,再到后期采购、生产、运营和销售全链条的人力资源配套,完全通过国内外派并不现实;


当地政府也希望中国的投资为本地创造就业,企业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本地化以获得当地社区的支持,所需的人员大部分可能需要本地化招募并逐步培训以满足工作需求,培养过程要求较高、周期也更长。


选择地缘文缘相近的东南亚作为突破口,是相对“省力”的选择。当下,高校境外办学形式输出学校多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重点大学,学校声誉和办学实力突出。输入国以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为主;到欧洲和美国开设分校的均为中国顶尖大学。


而对于地处西北的陕西高校而言,在地理、文化、贸易等方面对中亚市场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市场带来人才需求,高校出海水到渠成。


记者注意到,除了西农、西工大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吉联合教学工作营开营启动;西安交通大学与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共建“中国中心”正式揭牌。


接下来,如何平衡好当地政策与办学资金来源、企业用工需求与学科师资建设,对“出海”中亚的陕西高校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粉巷财经(ID:nbdfxcj),作者:夏子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