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伊文西,题图来自:《小丑》剧照
1.
“小丑”当然是2019年现象级的电影佳作,即便在高预期之下,它也没让人感到失望。
作为一个漫画改编,“小丑”已经完全脱离了超级英雄电影的范畴,比诺兰构建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与扎克·施耐德的“守望者”都要走得更远。
以写喜剧“宿醉”横空出世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格局和深度,而杰昆·菲尼克斯真正地重铸了“小丑”亚瑟的灵魂,他们共同制造了这个具有史诗气质的复杂人物,也开创了整个漫画改编电影严肃创作的新境界。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是希斯·莱杰的绝唱,也是无数影迷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但实事求是地说,“小丑”摆出了艺术的姿态,但这姿态无疑是刻意的,其骨子里,依然是一部十足的商业电影。
它集娱乐性与作者性于一体,在市场和艺术的两端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电影取得了空前成功,它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但仍然称不上“伟大”。
2.
主要的短板,还是出在剧本和人物上。
这是个不乏悲悯,映照现实,洞悉人性,却依然显得过于单薄和套路的故事。
只不过菲尼克斯的神演技,精益求精的制作,以及不走寻常路的反类型,都让观众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个问题。
仔细梳理“小丑”的剧情,会发现这是个典型的落魄者最后走向崩坏的故事,即便它如同宗教电影一样,在浓重的仪式感中植入了诸多隐喻和暗示,也没有让这部电影真正摆脱叙事的乏力。
(杰昆·菲尼克斯出演一位消瘦、病态的喜剧演员,在影片中大放异彩。)
从某种程度上讲,亚瑟这个人物也是扁平的。他的经历里有太多预设,本身在循着某种惯性进行诠释演绎。有深度,但这种深度从一开始便可预见。主角如此,其他角色更是空洞,好和坏都没有根基,完全只是为了陪衬小丑而存在。
电影不吝笔墨地描绘亚瑟的痛苦,一点点把他内心珍视的东西一一摧毁,最终成功让他成为一个暴力、嗜血、疯狂的人。“小丑”的庞大主题凌驾于剧情之上,所有故事都带着充足的目的性,功能意味过强,难免也显得刻意。
这个极端人物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缩影,沉默的被欺凌和剥削的底层,在绝望中发出刺耳的怪笑,他们戴上面具,化身乌合之众,用暴力打碎他们认为不公的秩序。
这是对于“犯罪”的一种本质性还原,让“犯罪”超脱于法律范畴,而与“犯罪”行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联系起来。
亚瑟在地铁上打死三位上班族后,残暴地补了几枪,发泄自己的积怨。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小丑本身就是社会堕落扭曲的具体化体现,他所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是个体在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而是概括了一种可以大而化之适用于整个社会阶级矛盾和对立的寓言。
更确切地说,最后街头的混乱已不止于犯罪和暴乱这么简单,他们真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革命。
3.
非常不幸而于“小丑”而言又无比幸运的是,它恰好诞生于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局势动荡,社会不安定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暴力层出不穷的时候。观众们很容易就能代入到某个现实场景之中,与那些戴面具的人发生现实意义的关联。
这样的主题似乎比任何精彩的故事都来得更有力量,但无形中也让导演放弃了在叙事上突破的野心。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把那些发生在亚瑟身上的不幸逐一引爆并放大,把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扒光,丢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看着这个灵魂怎样一点点腐败,变异。
导演把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扒光,让观众看着这个灵魂怎样一点点腐败,变异。
剩下的,就是菲尼克斯的高光大秀。所有戏剧性与感染力全都维系在这个畸形、脆弱、敏感而又偏执的人物身上。
我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杰昆·菲尼克斯与希斯·莱杰谁是最伟大的“小丑”表演者,都会是一个让影迷争论不休的话题。当然这样的比较有点强人所难,他们塑造的只是共用同一角色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
于我而言,菲尼克斯的表演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我依然觉得希斯·莱杰的“小丑”难度更高。
整部“小丑”电影都是菲尼克斯的舞台,它为演员提供了一条可以建立人物的清晰路径。这个叫亚瑟,后来变成“小丑”的男人,有着悲惨的童年,有着令人心酸的遭遇与数不清的被贬损被侮辱的时刻,以及更多的绝望。各种细节不断丰富着他的性格和经历,也不断为菲尼克斯的表演借力加持。
亚瑟在紧张时会控制不住地大笑不止,这让他的脱口秀首秀成了一场尴尬的表演。但在他的妄想症里,他的“幽默”大获成功。
希斯·莱杰的“小丑”凭空而来,他一出场就在犯罪。没有过去,没有生活,没有情感,没有任何社会连接。他是抽象的、混沌的、不可捉摸的纯粹“恶”的化身。但这个化身并不是空洞的,他有着非常鲜活的特性与活力,充满了主动性。源源不绝的黑暗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动能,抽象但怀抱灵魂。
你很容易觉得菲尼克斯演得真好,各种极端的情绪都精准到位,肢体与表情像是被精确调教过的机器,情绪也很动人;希斯·莱杰没有那么多细微的,可供捕捉的细节,他的表演是沉浸式的,浑然一体的。
菲尼克斯是位演技出色的伟大演员,而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希斯·莱杰就是“小丑”本身。
小丑似乎是从希斯·莱杰身体里长出来的。
4.
恰恰是电影的高潮,“小丑”上脱口秀并完成彻底转变的那场戏,成为了整部电影最令人失望的部分。亚瑟绝望而又激烈的控诉虽然点明主题,但显得格外冗长累赘,且非常不“小丑”。
坦白讲,作为哥谭市最厉害的犯罪头目、犯罪大师,整部电影中,小丑并没能展现出应有的高智商与领袖气质。他只是不遗余力地卖惨,突出他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
但小丑不只是个单纯的“疯子”,他更是一个领袖,一个高智商且充满魅力的坏人。但电影里的小丑并不具备这样的气质,他甚至从未想要引导过什么,最后所引起的社会动荡完全是无意识地顺势而为。而他被追随者如膜拜神一样架起,但早已失去意识,没有了自我,如同开始的亚瑟一样。
电影中的每段情节、每个细节都极其工整,极具功能性,这似乎与“小丑”的疯狂天然违和。
这样的处理与整部电影极端化夸张化的戏剧感并不符合,电影也没有想要摧毁或是更深入解剖掉“小丑”这个人物。亚瑟终于成为了小丑,也以可预见的方式完成了黑暗王冠的加冕,但关于小丑的故事,事实上进行到这里,也很难再展开说出更多内容了。
《小丑》的特殊,正在于他几乎榨干了这个经典漫画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再往后,人物只能扁平地往一个方向去转变,去成为蝙蝠侠的影子——恶的极致。这也是为什么蝙蝠侠可以常拍常有,而好的“小丑”,在如烟火璀璨绽放后,终归只能归于乏善可陈的寂寥,当一个坏人,还要当一个复杂的、感性的、极端的坏人,往往比当一个好人,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