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21 22:07

为什么股市没有永远的赢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 (ID:sxgy9999),作者:思想钢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股市没有永远的赢家的原因,从影响力与实际获利能力、投资方法的波动与失效、心理素质与投资敏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 💡 影响力与实际获利能力的矛盾

• 📉 投资方法的暂时波动与永久失效的矛盾

• 💪 心理素质与投资敏感度的矛盾

一、影响力与实际获利能力的矛盾


有人计算过国家队历次“进场抄底”的时间,发现大部分都能抄到比较低的位置,因此给了国家队一个“终极股神”的尊号,并由此进行“股民道德绑架”,什么只有相信祖国的人,才能赚到大钱。


别的我就不谈了,国家队买的便宜一定能赚到钱吗?


股票投资是一个带有“先天自毁体质”的系统,体系中自带很多类似“不可能三角形”的矛盾,如履薄冰,任何投资方法或投资者,强大到一定程度,内部都会产生自我限制或自我毁灭的力量,强者至少有三个先天矛盾。


第一个先天矛盾:影响力与实际获利能力的矛盾


国家队获利的真正原因是其拥有的“影响力”,至少有两点:


影响力1:大资金进场建仓一般都是悄悄的,唯有国家队会在分时图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大量记号。


影响力2:对于看不懂分时图的股民,各种宣传手段都会让他们知道“国家队来了”。


正是因为有了影响力,国家队并不是直接把股价买上去,而是利用其“影响力”,通过持续不断的买入行为,引发市场做多力量的共振,最终对股价产生影响


在识别国家队的行为模式后,市场资金有两种获利方法,一种是当国家队的对手盘,你买高了我就卖,薅国家队羊毛,另一种是当国家队的队友,跟国家队一起买。


两者实际上都是坐轿子,区别于持有时间,前者是短线当日交易,消耗国家队的力量,后者是中期持有,有助于国家队稳定市场。如果国家队背后的力量还能够运用行政的力量,精准打击前者,只留下后者,那么最终股价还是能被抬起来——其标志是大小票一起涨。


但如果纯从投资的视角看,国家队的获利都是浮盈。


其实,任何资金只要具有影响力,就可以获得浮盈,包括:


1. 明星基金经理建仓被市场广泛传播并追捧买入,导致股价进一步提升;


2. 意见领袖的观点如果说服市场,就能提前自我实现;


3. “涨停板敢死队”利用龙虎榜展示实力和具体标的,吸引“小弟”们跟风;


4. 顶级游资大佬联合上市公司,利用其影响的多层级关系链,操纵市场信息与股价;


5. 直接控制流通股并操纵股价的做庄。


浮盈需要卖出后,才能实现真正盈利,这种实现的困难比建立影响力更大,这时分为两种情况:


1. 对于合法的影响力(国家队、明星基金经理、意见领袖)


如果持有量大,卖出行为将压制股价,削弱其影响力,所以国家队不能在高位顺利卖出;


如果持有量小,虽然卖出不影响股价,但跟风者在发现其卖出后,产生被愚弄感,直接摧毁其影响力,与护盘的政治目标不符。


国家队无论有多高的利润空间,都无法直接兑现,只能在长期持有(或逐步减持)中被时间摊薄,长期来看,其收益跟指数基金差不多,其“托市”只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价值。


2. 对于非法影响力(游资大佬、庄家),跟风者本来就不是出于信任,加上资金量小,反而可能先走一步,反手把操纵股价者套在半山腰上。


这就是影响力与实际获利能力的矛盾,像巴菲特这种长期持有者,其持仓本身实际上也能对股价产生影响力,即“巴菲特效应”,但巴菲特总是刻意控制这种影响力,必须通过长期持有而不是短期的波动来获利——即便是少量持仓。


事实上,影响力与实际获利能力的矛盾,也是一个健康生态的必须条件,如果“影响力=实际获利能力”,而影响力本身是可以正反馈的,即能力越大影响力越大,那么,最后天底下的钱都被一个人赚走了。如果国家队真的可以赚大钱,那么“制造股灾—入股抄底—卖出获利”就会成为国家的盈利模式。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其他资金才能长期在市场生存,才能靠投资体系,而不是影响市场价格来获利。


当然,即便是靠投资体系变得强大的投资者,也会面对第二个矛盾。


二、投资方法的暂时波动与永久失效的矛盾


列举一些目前被广泛使用且被证明长期有效的合法的方法体系:


投资体系1:认为股价长期驱动力是基本面,所以寻找公司利润规模能够保持持续扩张的公司,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巴菲特,芒格)


投资体系2:认为股价和所有东西的价格一样,是一种金融现象,通过对利率、经济政策、经济状况等宏观经济的分析,对各大类资产当前或长期的风险收益比排序,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大卫·史文森,达·里奥)。


投资体系3:利用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寻找更有可能激发投资者大规模偏差行为的投资机会,中短线获利(主题投资、索罗斯)


上述三种方法中的股价驱动因素、获利方法、最大资金规模和对投资者的要求,都大相径庭,所以只能在更高的层面去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点:


共同点1:都承认股价的大部分波动是无意义的随机波动。


共同点2:都承认股价可能存在极少量非随机波动的投资机会。


共同点3:都承认这一类机会会稳定出现,并可以建立一套有正期望值的投资体系,进行长期捕捉。


不同之处在于,价格非随机波动背后驱动力的来源,上述三种分别对应为:


投资体系1:公司微观经营层面。


投资体系2:国家宏观经济、产业部门与流动性层面。


投资体系3:个体心理行为层面。


这些方法之所以很难,正是因为这类股价驱动因素本身就比较复杂,跟股价之间更非严格的因果关系,只能说存在某些导致“正期望值”的相关性。


所以,有人想,是否还存在更多不为人知的相关性呢?如果只是相关性,那是否可以将市场的运动规律看成一个“黑箱”,并不需要知道其原理呢?


于是就有了第四种投资体系:


投资体系4:使用处理能力更强的计算机,分析各种数据与股价运动之间的相关性,在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寻找更多或更快的投资机会(量化投资)


量化投资更接近投资体系的本质——寻找有相关性的非随机波动,相比而言,前述三种方法,其基于因果关系的解释,跟真实的投资相去甚远。


正是因为所有的投资方法都是基于“相关性”而非严格的“因果关系”,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你之前靠某种投资方法赚到的钱,有多少真正来源于投资方法?有多少是随机波动偶然性的叠加?


答案是无法分辨。


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投资中常常会遇到的连续失败现象,有时是投资系统必要的波动,有时代表投资系统开启了长期的失效。


所谓失效,有时是指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比如基本面投资者面对着整体市场高估或日本式长期衰退),有时是符合体系的股票,价格的运动无法获得正期望值。


面对方法层面的失效,投资者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而这里又出现了投资中的第三对矛盾。


三、心理素质与投资敏感度的矛盾


在投资这一类高度不确定的行为中,心理承受能力与最终的收益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成熟稳定的投资体系,投资者会暴露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中,比如过度交易、汰强扶弱、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自我归因偏差、确认性偏差、首位效应、羊群效应、处置效应、损失厌恶、摊薄成本偏好、赌徒谬误、心理锚、心理账户,等等,必有一款适合你,最后沦为被收割的韭菜。


唯有成熟稳定的投资体系,才能帮助你运用理性科学的力量,去克服这些偏差。


但即便有成熟稳定的投资体系,投资者仍然需要面对体系本身的波动,以及这种波动产生的自我怀疑。


由于任何投资体系都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这种自我怀疑并不完全是坏事,可以帮助你及时止损。


心理素质强大的人,不一定具备理性的、客观的自我检视能力,很可能只是以下的原因:


1. 知觉系统相对粗糙,反应比较迟钝;


2. 得失心弱,对失败的恐惧没有常人那样强烈;


3. 天生具有极强的风险偏好,玩的就是心跳;


4. 非常非常有钱,不在乎。


心理素质强大者,在应对正常的波动时,可以减少人为的错误,但在面对系统失效时,这种“反应迟钝”反而容易让错误扩大化。


这正是很多投资大师无善终的原因,如果不能及时金盆洗手,难逃破产的命运。


从某种程度上说,长期偏离股市的正常获利区间的阿尔法收益率,都是“能力+投资体系+运气+心理素质强大”的叠加,当运气因素出现均值回归时,出现收益率的波动,往往此时都会叠加投资体系的失效期,可能出现“越努力越亏钱”,如果刚好是一个“心理素质强大”者,破产就在眼前。


不得不说,投资是一个强大生态体系,自带对强者的随机打击,宛如现实世界中摧毁一切的定期革命,用短期的崩溃维护系统的长期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