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坐在 PC 前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整天都跟手机难舍难分。但是豆瓣推出移动应用相当晚,并且水平也与豆瓣 web 端差距很大。同时,以前需要打开豆瓣才能满足的需求在移动端上有更好的满足方式。就拿听音乐这件事来说,其中一位朋友几乎全部转移到虾米上了。他每周在虾米上建立精选集推荐专辑,他的发现、分享、听音乐都在虾米完成。我也早从豆瓣 FM 转向了虾米,还穿插着用 Bod、8tracks 这种应用。虾米可以搜索且曲库比豆瓣 FM 大,而 Bod、8tracks 等都是一种新的音乐呈现形式,真正能让我发现很多新的合我口味的音乐。
后来我也找了一些数据,发现豆瓣在移动端其实动作不少,算起来过去 3 年里一共推出了 10 个移动 App,但是从用户量上看每一个都不亮眼。豆瓣 FM 算是表现最好的,因为在同行里算做的最早,但下载量也不过千万级别。
我觉得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源自豆瓣在 PC 互联网上的成功。从公开的数据看,截至 2013 年,豆瓣注册用户 7900 万,2 亿月独立 UV,2.3 亿日 PV,39 万个小组,相当亮眼。但可能正是这种在 PC 互联网上的成功,导致在移动互联网到来时成为豆瓣的包袱,而没有将移动作为第一要务。
表现在产品上,则是移动端总是跟在 PC 端后面。看豆瓣这几年在移动端的动作,似乎只是将 Web 版豆瓣分拆平移,没有多少真正基于移动端的创新。反而像豆瓣阅读、豆瓣东西这种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么一对比就可以看出,豆瓣在创新时还是基于 PC 互联网,而不是移动互联网。即便是最新推出的“达罗”、“事情”这几个产品,也都从 Web 豆瓣网开始测试,并非生于移动。
这种将桌面端产品平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做法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用户对同一个产品的需求在移动端和 PC 端不同。
拿豆瓣 FM 来说,它以个性化推荐电台为切入点,在业内首先找到这个需求并很好地满足了它,从而在短期内爆发。然而今天,它被晚了 1 年的 QQ 音乐、晚了 2 年的虾米移动端一一超过。从产品形态上看,QQ 音乐、虾米都从庞大的曲库入手,让用户能找到想听的音乐,并不断添加新的功能,如社区、精选集等,直至它们将个性化推荐也加入到产品中,豆瓣 FM 赖以安身立命的壁垒被他人打破,自身成了其他产品中的一部分。豆瓣 FM 没有基于移动端进化,而是照搬 PC 端单一的产品形态,结果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