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26 21:24

美国博主:德国人比其他民族更具攻击性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花恐龙,编辑:非严肃De说团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德国人被认为具有攻击性的现象,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被动攻击行为。

• 💡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德国人的被动攻击性行为

• 🤔 探讨了德国人尊重个体边界的文化特点,解释了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原因

• 🛑 提出了面对德国人被动攻击的方法,强调了沟通和维护边界的重要性

大家好,我是花恐龙。


前不久,我认识了几位初来德国的中国小伙伴。他们来德国前,也大多在其他西方国家留学生活过。


几位新“留德华”聊天时,一致认为德国人非常不友好、不热情、不好客,甚至认为之前从没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感到自己如此不被待见。


作为一个已经比较适应德国生活的人,听到这样的评价时有点惊讶,甚至心感不快。毕竟,在融入德国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遇到的德国人里,还是暖心的偏多。


但是,我相信新朋友们对德国的印象,也有其存在即合理性。我和他们对德国的感受,不应该只简单归因为各自的偏见。


最近下班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情,让我又一次反思了德国人的“不友好”,今天就跟大家来唠叨唠叨。


一声叹气引发的纠纷


前几周我去分公司出差,下班要从一个人烟稀少的站台乘火车回家。


火车从上一个大站驶来,车上很拥挤。车门打开后,我单枪匹马地站在车门外准备上车,而车门里面站着的是一面“人墙”,他们纹丝不动,和我面面相觑,没有一点想让我上车的意思。


于是我只好念叨着“不好意思”手动挤进车厢,还特地往里面走了一些,为了方便下一站的乘客上车。


但当我挤过一个德国老大爷的身边,只为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拉好扶手、站稳脚跟的位置时,我在余光里看到了他对我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这种类似的场景,我已经在我二十年的德国生活里经历过无数次了。虽然大多时候不知哪里得罪了对方,但以前的我,为了做一个友善的“外国人”,一般会选择无视,甚至也许会陪笑说声“不好意思”。


但今天,辛苦工作了一天的我突然想干点不一样的。


我转过头直视他的眼睛用不卑不亢的语气问:“我做错了什么吗?”


我看到老大爷的眼里闪过一瞬错愕,但他似乎也马上决定了不再回避,跟我说,我的背包碰到了他。


我个人在跟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如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便愿意为此诚恳道歉。但不是我责任的部分,我也绝不想多领一份罪。


所以我说,“这个我很抱歉,但这里这么挤,也不完全是我的错。”


老大爷不依不挠地:“我也没说是你的错。但你挤过人群时应该卸下背包。有时人们在生活中要顾及他人。”


他说的也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哪里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便卸下了背包,同时呛了他一句:“好的。但愿您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都时刻做到了这点:顾及他人。”


我俩对话中的火药味被安静的车厢衬托得很浓。当火车终于开到了我的目的地,我侧身绕过车门前两个带着自行车乘火车的少年,尽快下了车。


这么做一来是因为我不能判断少年们是否也要下车,二来害怕身后其他要下车的乘客催促。


没想到身后又跟过来了大爷的声音:“您可真是这辆车里最重要的人啊,一定要第一个下车。”看来大爷最后还是想将我一军。


因为不知他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使用了一个德国人吵架时的超级常用句“Wie bitte?!”也就是“啥?!”


然后他牛头不对马嘴地回了一句:“‘他们’已经在那里了。”


我问:“哪个‘他们’?”他回答:“那些自行车。”我感觉他的意思是,我应该让那两个少年和他们的自行车先下车。


我随即回复他:“那我也在这里。我和我的背包。我也有权利在这里。”


“Und? Ich bin auch da. Ich und mein Rucksack. Ich habe auch meine Daseinsberechtigung.”


大爷加快了脚步,似乎想以此结束对话。现在换我不依不挠地追着他继续问:“我不想针对您,但您为什么只对我抱怨您的不满呢?我觉得您只跟我抱怨,是因为您看到我长着我的外貌。


“Ich habe nichts gegen Sie. Aber warum beschweren Sie sich nur bei mir? Ich denke, dass Sie das tun, nur weil ich so aussehe.”


他辩解说,“这和外貌没有关系。”我说,“那车上刚才还有其他人的行为更糟。自行车本来就应该去自行车的车厢,您为什么不去说他们?


他最后说,“我也会去说的。”我回答:“希望如此。”


如此,我们便各自消失在了人群中。但和这位德国老大爷的短暂纠葛,还是让我好几天都无法平复心情。


德国人的潜在攻击性


这段跟德国老大爷的“针锋相对”,我每句都记得很清楚,回想起来发现有几处甚至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


抛开这当中可能涉及的外国人歧视话题,我认为老大爷的言行让我最不舒服的地方,是他对我的“被动攻击”。


所谓的被动攻击性(Passive Aggressivität,也可译作“潜在”或“消极攻击性”)就是当人们心有不满却不能或不敢正面表达,而是采取阴阳怪气、指桑骂槐、阳奉阴违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敌意。


在日常人际中,没完没了的抱怨,冷嘲热讽,或者像德国老大爷的叹气摇头,在别人说话时翻白眼,都是暗藏攻击性的行为。


虽然比起更直接的攻击,如肢体和言语暴力,这样的表达似乎更柔软、委婉,但被攻击的对象依然会明确地感受到空气中的消极能量,从而情绪受到影响。


但因为攻击者并没有明确地发起攻击,甚至有时真的就是在对着空气输出、作无差别伤害,所以接收到攻击的人抓不到证据,很难以受害者的身份作出还击。


当我去搜索“被动攻击”的相关信息时,我发现,德国人的被动攻击性是一个被本国和外国人都经常讨论的话题。


比如,一位德国女记者就发文分享了一个跟我很类似的经历。


她有天在面包房排队买早餐时,因为要赶车,就问她身前的德国老大爷能不能让她插个队。


大爷先是头也没回地给出了一个铿锵有力的“不”,然后便对着空气开始了无休止的输出:


“我也是有工作的。我也要工作。如果有人要准点上班还要买面包,那就应该早起!问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廉耻……”


德国女记者所介意的,并不是大爷拒绝了她的请求,而是他自始自终都没有看她一眼。这样,他教育的对象虽然好像不是她,但其实就是她。


所以她对大爷说:“您听好了,我只是向您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不代表您可以如此缺乏尊重地跟我讲话。还有,您要跟我讲话,至少可以看着我。


看完她的经历,我发现好消息是,德国人的“被动攻击性”绝不只针对“外国人”。


坏消息是,我怀疑发起攻击的人专门会找看起来好欺负的人下手,比如年轻女性。如果对方是个一脸凶相的肌肉男,我打赌大爷的反应会不一样。


我和这位女记者的经历相似之处还在于,两位德国老大爷维护自己权益本没有错,但他们的反应超出了维权的合理程度,像一种防卫过当。


可以猜到,他们在逞口舌之快的当下,把一些自己本来的不满、消极,甚至敌意,随意发泄在了不该为此负责的人身上。


“不要来教我做事!”‍‍


在搜索过程中,我还被一篇名为《德国人比其他民族更有攻击性吗?》的报道吸引了注意力。


它来自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德语自媒体人,分析了德国人一些很日常的言行,如何在美国人眼中成了“攻击性行为”。


比如他举例说,一个外国人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如果没注意到地面上划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标记,不小心走在了自行车道,很可能会听到骑车而过的德国人大喝一声:“Fahrradweg!(自行车道!)


在外国友人反应过来前,发号施令的人已经连人带车、如风一样消失在了视线里。


我几乎确信,以上这个场景,任何在德国生活过的华人都有经历过。


▲ 图中红色标记部分为自行车道


对于规则至上的德国人来说,向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指出他的错误,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美国人眼里,这就是攻击性行为。


德美博主解释说:虽然走上自行车道的行人违反了交通规则,但骑自行车的人并不是警察,并不是权威人士,所以他没有权力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口吻,企图去“教育”另一个和他地位平等的人。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骑自行车的人会评估自己能否避开行人。如果可以,双方没有损失,那大家就都“得过且过”。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就让警察来教育对方。


博主还举了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当公司的洗碗机坏了,德国人很喜欢在机器上贴个条子:“机器故障!不要打开!”


如果一个德国人在一个美国公司里这样做,那他说不定会因为他的“不友善行为”被上司找去谈话。


“不友善”,是因为他使用了祈使句,他好像在命令别人、教别人做事。但他其实没有权力这么做。



一个更被美国文化待见的做法,是在洗碗机上写个提示:“我们的洗碗机甩手不干啦。如果有人打开它,有可能会看到不好的景象哦。“


虽然这个例子让我感到有些夸张,但我大概明白了,当我们在德国大街上遭受到陌生人的被动攻击时,除了要承受他们无来由的不满,更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对方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去审判教育他人。而他并没有这个权力。


如何理解和应对“被动攻击”?


当我在心中无限复盘跟老大爷的争吵时,我一开始发现自己最不甘心的地方,是自己当时陷入了某种自证陷阱。


老大爷说我“不顾及他人”,我却没有及时向他指出,那整个车厢里包括他在内的人,从一开始便没想让我上车。


但当我自己的怒气慢慢消去,当我想到这位看上去弱不禁风的老大爷,和他身后那群身强力壮、同样没给我腾出位置的年轻人,我确信我们都把怒气撒在了错误的人身上。


其实我相信,我所说的被动攻击行为,每个民族每个文化,以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边界、自主权被侵犯,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那这种被动攻击是“弱者”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而弱者和弱者之间本该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伤害。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对老大爷说:“您为什么对我这么不满呢?也许您今天本来就不太开心吧。可是我也很忙很累了一天,没有精力总是顾及他人,请您理解。”


▲ 人们被动攻击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自己的边界、自主权和应得的尊重与荣誉


关于如何应对德国人的被动攻击性,我觉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


当代的德国人是一个非常尊重个体边界(“Grenze”)的民族,不越界是人际交往中的核心要点。


大多数德国人,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反之,当你遇到一个无缘无故对你不友好的德国人,那也许有可能,是你无意中让对方主观感觉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了。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对方的被动攻击过了火,也可以直接反击告诉对方:你越界了,你在管你不该管的事,教训你不该教训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花恐龙,编辑:非严肃De说团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