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30 18:15

避免内卷的五条路径

本文选自第66期《互联网前沿》,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ID:cyberlawrc),作者:周政华(腾讯研究院策划中心负责人、《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原文标题:《成为“黑天鹅”:不内卷的五条岔路》,题图来源:《风平浪静的闲暇》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避免内卷的五条路径,包括锚定工作意义、唤醒内在驱动力、训练心流体验、保持适度钝感力和拥抱黑天鹅。

• 💡 锚定工作意义,找到工作的真正价值

• 🚀 唤醒内在驱动力,追寻个人兴趣和热情

• 🌟 训练心流体验,提高工作生产力和创造力

生命中有价值的洞见,通常很简单,比如这期杂志的封面主题:不内卷。


内卷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戈登威泽提出,用以描述某一类文化模式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后来,内卷化概念又被引入到学者们对二十世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农业和中国华北的研究之中,简单来说,内卷就是无效地投入、没有发展的增长。


一个人类学名词,兜兜转转几经流转,最终被中国当代打工人借用来描述身处的职场环境。在经历上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生活和工作节奏的超级加速后,技术的承诺显然部分落空了,于是很多人甚至不再相信,这一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工作变得轻松,他们更愿意相信,有了这神一般技术,日后只怕会更加忙忙碌碌,内卷卷到飞起。OpenAI最近宣布要从非营利组织转变为商业公司,也部分印证了这种担忧。


就算你向ChatGPT提问,它也会给出回答:“人工智能技术的确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工作节奏,但这种改变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节奏会变得更快。实际上,这种改变可能是双向的,既可以加快也可以放慢工作节奏,具体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被应用。”这个回答是骑墙的,墙的另一边,也就是有50%的概率,未来的工作会更加内卷。


可以预见,如何避免陷入内卷化的发展,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长青话题,而这篇文章抛出的五条路径、连同本期杂志后续的几篇重磅文章只是这漫长探索的极小一部分。


1. 锚定工作意义


户外烈日炎炎,你坐在寸土寸金市中心的写字楼里,吹着空调,喝着咖啡,对着屏幕敲噼里啪啦地捯饬PPT,工作也许并不是特别劳累,但你却常常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和痛苦涌上心头。如果你有这种感受,大概是进入到一个内卷化的状态了,这可能与你的领导、同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你不认同手头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于是陷入了一种无助的境地。


这并非个案。当代社会大部分人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与工作谋生息息相关,但大部分人却厌恶自己的工作。2024年3月,美国职业服务平台MyPerfectResume对1200位美国员工做了一份调查,结果发现,90%的美国打工仔感到职业倦怠,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想辞职。他们认为导致倦怠的主因是会议太多、自主权太少、工作角色不明确、被赋予与工作无关的责任、以及有毒的工作环境。


对于很多职场人的萎靡不振,美国社会活动家大卫·格雷伯将之归咎于工作本身的无意义,他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一书中给出如何识别这类工作的标准:“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每日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都无法说服自己,使自己相信这份工作具有哪怕一丁点存在的理由。虽然或许没办法向同事承认这个想法(不告诉同事往往是有充足理由的),但他确信自己的这份工作毫无意义。”


顺着大卫·格雷伯的思路,要跳出内卷化的陷阱,首先需要锚定工作的意义,改变关于工作的陈旧观念,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要符合你的价值观,确信它是真正能够为社会带来实质性改变的工作,这份工作最好能帮助他人、或改善社会;其次,需要个人在工作中能够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要求这份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和特长。以及,非常重要的一点,你需要热爱你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与我们的兴趣和热情相结合,那么我们就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意义。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也给迷茫的职场人提供了三条法则,方便身处苦海的打工人去寻找有意义的工作:不要卖任何你不会买的东西,不要给你不钦佩的人打工,和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工作。


2. 唤醒内在驱动力


要想不内卷,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还需要找到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之所以说是内在驱动,主要是为了和更主流的物质外在驱动力相区别。长久以来,物质奖励提供着学习和工作驱动力的来源,大部分人都遵循着如下的行为模式:老板答应我们加薪,我们的工作就格外卖力;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数、考上更好的学校,我们就花更多时间读书;迟到要扣薪水,我们就乖乖准时上班。


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发现,上述被商业公司广泛应用的“胡萝卜+大棒”的策略失灵了,他在经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奖励会令内在动机消失,令成绩下降,扼杀创造力,抑制善行,会鼓励敲诈、走捷径以及不道德的行为,还会让人上瘾,滋生短视思维。在他看来,最好的策略是让报酬数量合理,然后再把它们扔到注意力覆盖范围之外。


在非营利组织,人们早已经开始探索“胡萝卜+大棒”之外的新的驱动力——自我驱动力。如果说“胡萝卜+大棒”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对激励诱惑的服从,那么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被丹尼尔称之为驱动力3.0的内在精神则是“自主”,具体体现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团队的四方面自主。


职场讽刺漫画《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他的最后一份全职工作是在太平洋贝尔公司编号4S700R的小隔断里度过了9个年头,他后来回顾最终作出辞职决定时说:“对于我的成功来说,没有什么比控制自己的日程表更重要的了。每天早上的5:00~9:00是我最有创造力的时间。但如果我有个老板或者同事,他们就会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毁掉我最好的时光。”


人类的天性其实是自主。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对320家小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一半的企业允许员工自主,另一半则依靠自上而下的管理。允许自主的公司其增长率是以管理为导向公司的四倍,而人员流失率仅是后者的三分之一。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有句名言:“花精力激励人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坐在你车上的人是合适的人,他们会自己激励自己。”按照这一标准,维基百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管理得最优秀的公司之一,这家网站几乎没有全职编辑,完全依赖自愿者的贡献,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知识库。


可惜的是,按照维基百科这样方式运作的机构仍然凤毛麟角,不过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在探索赋予员工工作更大灵活性的尝试:


Google允许员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要求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此外,Google还有“20%时间”政策,即员工可以将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日本,微软甚至进行了一个月的“四天工作周”试验,结果显示员工的生产力提高了40%;Dell有一个名为“Connected Workplace”的项目,该项目鼓励员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工作地点和时间。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让50%的员工能够实现远程工作。


奈飞则走得更早更远,早在2004年就实行了无限假期政策,员工可以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前提下,自由选择休假时间,微软在2023年跟进实施了这一做法。但是,有些公司在实行无限假期政策时发现,员工由于缺乏明确的预期,在休不休、何时休、休多久问题上的无所适从,只会让他们更感焦虑,有时甚至不敢履行休假的权利了。同样施行无限假期政策的高盛集团后来还出台了一条规定,要求员工每年至少应该休假三周,包括一次不少于五天的连续休假。


3. 训练心流体验


找到内在驱动力还不够,被内卷把内在驱动力都搞丢了的打工人,甚至可能从未从工作中体会到“心流”体验。


与大卫·格雷伯认为40%的工天生就不会带来快乐不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认为:“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米哈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心流”理论,描述了一种能够产生强烈幸福感的状态: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深度工作力》作者卡尔‧纽波特研究表明,进入心流能带来高生产力,诞生的创意或培养的技能也很难被替代。


但很少有人能够在工作中产生心流的体验,其原因在于现代工作和心流直接存在着一些天然的悖论。心流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目标明确、即时反馈,技能-挑战相平衡,此外还需要你对手头任务充满热情或无比热爱,感觉通过这个任务,您的技能水平或总体成就可以得到提高,如此,你的注意力才有可能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才有可能产生心流。如果过分在意外界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是无法顺利进入心流体验的。


但现在很多打工人接受到工作任务时,有时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存在目标经常调整变化的情况,此外,也无法有效从同事和上级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所接受的任务有时又是远远超出其资源和技能范围的,这时候产生的往往是心累而非心流。对于大部分职场人身处格子间,该如何为自己孕育心流体验呢?伦敦都市大学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导论》作者乔凡尼·莫尼塔给出的最管用的一条建议是:避开嘈杂和可能被打断的环境,以保持注意力专注。


一些公司也在为孕育员工心流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亚马逊在西雅图的总部有一个名为“The Spheres”的空间,这是一个充满植物的巨大温室,员工可以在这里进行安静的工作;软件公司Atlassian实行了“FedEx Day”政策,员工可以在24小时内不被打扰地专注于自己的创新项目,然后在第二天向同事展示成果;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则实行“流动的工位”,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状态自行选择合适的工作空间。


4. 保持适度钝感力


“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朋友之间意见不合,还有恋人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一个人谨小慎微,凡事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了。”


这是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文版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渡边淳一分享了他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人生哲学,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保持创造力,如何处理压力等。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过于追求成功,而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感受。


渡边淳一提出的钝感力,对于那些容易受伤、敏感、情绪化的“玻璃心”们更有借鉴意义。玻璃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对于失败容忍度较低,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同时无法合理地处理压力。《盖洛普全球情绪调查报告2023》称许多国家的民众压力迫近最高纪录,盖洛普在调查了142个国家地区的14万名成年人的负面感受后发现,大约每10个成年人当中有4人感到很忧虑(41%)和很有压力(42%),压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的幸福感高低。


幸福感的高低某种程度上由你如何应对压力来决定。钝感力还有助于我们遭遇失败时更为从容,同时保有反思的意愿和能力。在个人和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失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们自我学习的必经之路。人们对于失败的反思,才能从中学习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果对于失败过于敏感,就可能不可避免陷入失败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则更进一步提出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压力,也就是当你面临压力时,试着将其视为一种挑战,而非威胁,利用压力产生的能量和警觉性,同时求助他人,帮助你更好地完成任务。


出类拔萃的公司,往往也带有钝感力,体现在对于员工项目失败保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从而鼓励员工的创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建立一个充满信任的工作环境。亚马逊的CEO杰夫·贝索斯曾经说过,“如果你知道你的尝试会成功,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探索。”他鼓励员工冒险尝试,即使可能会失败;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如果事情不是痛苦的,那么你就不在创新。”他也鼓励员工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IBM甚至还有一个名为“失败学”的项目,鼓励员工分享他们的失败经验,从而帮助其他员工避免同样的错误。


但仍然有许多公司对失败不够宽容,担心创新失败、过于因循守旧可能会导致他们错过重要的行业变革,最终走向衰落。


尽管柯达在1975年就发明了第一台数字相机,但是他们担心这项新技术会威胁到他们的胶片业务,所以没有大力推广。结果,他们在数字摄影革命中落后,最终在2012年申请了破产保护;Blockbuster曾经是视频租赁行业的巨头,在2000年有一个机会可以以低价购买Netflix,但是他们担心这项新业务会威胁到他们的实体店业务,所以没有采取行动,结果在流媒体革命中落后,最终在2010年申请了破产保护;尽管诺基亚在2007年就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但是他们没有大力推广。结果,他们在智能手机革命中落后,最终在2013年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微软。


5. 拥抱黑天鹅


拥有了钝感力,才能面对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世界。


按照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说法,我们世界充满了黑天鹅,那些可预测性低、影响力大的事件可能会随时发生,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可能比你知道的事情,对你的影响要大得多,而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这也是内卷在认知上的体现。


不确定性并不总是带来灾难,有时候也会让人获益。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明,不少就是出自黑天鹅事件:


苏格兰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疏忽而忘记为一个盛有葡萄球菌的培植盘子盖上盖子,结果他发现盘子中生长出的青色霉菌将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发明了拯救无数生命的青霉素;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在更换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时却偶然发现自己手骨在墙壁上留下了投影。最终,他确信这是一种具有很强穿透性的射线,今天我们称之为X射线;美国Raytheon公司一位名叫皮尔斯·斯朋塞尔的工程师,因口袋中的巧克力被磁控管熔化后,才发现微波辐射器可以用来烹饪。


有了一个理解世界充满不确定的心态之后,才有可能掌握一个更高阶的技能——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塔勒布说,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核心是建立“反脆弱性”,首要策略是多元化,无论是投资、业务还是技能,多元化都可以帮助我们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如果我们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但如果我们的资源分散在多个地方,那么即使某个地方出现问题,我们也可以依靠其他地方的资源来应对。


其次是保持灵活性,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变化,调整策略。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也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资源余量,以便在需要时使用。还需要建立韧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压力,从中恢复和成长。


在商业世界中,总有企业抓住了黑天鹅机遇,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乐高集团自1932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全球玩具行业的领导者,他们成功地从木制玩具转向塑料积木,现在又在数字化和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亚马逊最初是一家在线书店,但是他们成功地扩展到了电子商务、云服务、数字娱乐等多个领域。亚马逊的成功在于他们不断地尝试新的业务模式,不断地创新;微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主导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然而,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和大模型的兴起,微软成功地转型,推出了云服务Azure,Office 365等产品,投资了OpenAI,保持了其在软件和服务市场的领导地位。


拥抱不确定性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会让你收获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甚至让人生也变得辽阔起来。如同纳西姆在《黑天鹅》一书中所写到的:


“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和一个极大的偶然。想象一个10亿倍于地球的行星边上的一粒尘埃。这粒尘埃就代表你出生的概率,庞大的行星则代表相反的概率。所以不要再为小事烦恼了。不要再像一个忘恩负义者:得到一座城堡,还要介意浴室里的霉菌。不要再检查别人赠送给你的马匹的牙齿,请记住,你就是黑天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