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作者:肆五陆七,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网络暴力滋生而出的互联网之恶,早已成为线上线下世界的一大顽疾。它并非是无解的——或许不能根除,但必定有办法一定程度地缓解。
行为可选+用户分级也许是可行性较高的一个方案。
请容我直述胸意。
行为可选
个体在网络上的三个主要行为:
① 作(创作内容)——与自己有关
② 看(浏览别人创作的内容)——与他人有关
③ 评(评论其他人事物)——与他人有关
每个个体都有“创作”的自由,当然了,前提是遵循法律法规。
但我创作出的内容,应该有我愿意让谁来看、愿意让谁来评的选择,这就是行为可选。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看和评的开放程度要么太高——面向所有人,要么一刀切——禁止所有人,并没有太多可选的余地。
用户分级
互联网产品应该提供多个维度的身份印记,供所有用户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用来“标识”自己的网络身份。
A. 线下身份
适用人群:明人不做暗事
实名认证
2. 学校/单位/公司 认证
……
B. 线上身份
适用人群:不愿意曝光线下身份的网友
3. 作品认证
通过其在网络上发布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证,评论亦可算作品。
4. 人际认证
类似于邀请码。
首先,产品官方给不同行业的声望卓著者(如韩寒、张小龙、局座、爱潜水的乌贼……)发送M 印记,M印记拥有者自动获得10-100枚N印章,可发送给对应人数的网友——不必认识,认可即发。
获得N印章的网友,自动获得10-50枚N印章。
人际认证中,谁是谁的印章给予者将作为公开信息。
5. 第三方认证
如芝麻信用
6. 纯线上行为认证
在线时长、发贴/评论数、消费/充值等纯线上行为的累积活跃度、参与度,是目前互联网产品用户等级制度的主流设计,用作身份印记也未为不可。
……
两个说明
身份印记应具有流动性:无论是学校/单位/公司、人的三观,还是线上活跃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必然发生变化——身份印记也要随之变化,并有奖惩机制。
#热门话题#也是“作”出来的内容,它是由社会上的人物或事件“创作”出来的,因此具有公共讨论属性,它应该能被所有人看、评。同理,所有人也应该都能自由选择看谁的发言、评论谁的评论——这里的“谁”,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半理想国度
我希望,我能够自由地创作东西(法律法规允许的);
我希望,我写的东西只有 A1(实名认证)B4(人际认证)用户看到;
我希望,我写的东西只有A1A2B3B4B5用户可以评论;
我希望,我写的东西所有人都可以看、评,但我只在评论区筛选出B3B4用户与之互动;
我希望,新出来的#热门话题#,我能在讨论区里,分别看看A1A2用户怎么看这件事这个人,B3用户又是什么观点,B4用户的角度会不会是另一番鬼斧神工;
我希望,我要投放的KOL,粉丝占比里,A1B6用户较多,预算提高一点也愿意;
我希望,既然我选择了不作A(线下)B(线上)印记认证,成为了一名四无网友,再也看不到那一撮自命不凡者写的东西、也不能评论,那我就安安心心地在独属于我们的领地中,斗天斗地,其乐无穷。
……
互联网很大、信息很多、商品很丰富,但,选择太少。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什么,前提是,有的选。对于互联网从业者而言,努力让网络社会变得更好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理想难满,但友,要达以上。做到这样,缓解网络暴力所带来的伤害,也就可期了。
作者:肆五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