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 (ID:lanxiongsports),作者:黄柏坚、汤俊聪,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香港代表队,无疑是本次奥运法国大皇宫内最闪耀的人群之一。
从1比7,12比12,再到一剑决胜将金牌收入囊中,女子重剑排名世界第一的香港“剑后”江旻憓用一个大逆转实现了奥运冠军的梦想;三天之后,香港“剑神”张家朗同样逆转取胜,在奥运花剑项目实现卫冕,成为了奥运68年来首个蝉联花剑冠军的选手。
就像张家朗上次夺冠带来的效应一样,这次两位奥运冠军同样在香港掀起了“击剑热”。在江旻憓从小到大训练的香港剑乐会击剑俱乐部(i-Fencing Alliance Club),状况异常火爆。同样在俱乐部的香港队退役击剑运动员谭祺臻告诉懒熊体育,前来为孩子咨询、报名体验课的家长络绎不绝,负责对接的前台工作人员从早上九点上班就开始回复,一直到下班都做不完。
这些孩子中也有可能诞生香港的下一任击剑奥运选手。在香港现有的培育体系下,专业运动员并非意味着运动员要在学业和体育当中二选一,像江旻憓这样做到同时兼顾的情况下,体育也能够成为升学的加分项,这值得让运动员们在两方面都付出精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香港击剑运动的培养体系。
从业余到职业运动员,香港体院带动运动员提升
香港培养出两位奥运冠军并非一时之功。近年来,在香港体育学院的资助下,香港的击剑运动才从业余水准开始慢慢提升至更高的竞技水平,有了全职运动员,如今的张家朗、江旻憓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走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香港的运动员培养和遴选机制。
香港体育学院有限公司(体院)于2004年10月1日成立。前身为银禧体育中心(JSC,Jubilee Sports Centre),该中心是由香港赛马会于1982年成立,并且获得马会拨款资助营运开支至1987年,该年赛马会一次性捐出3亿5000万港元成立信托基金,用作支持体院日后的经常开支。
成立之后,按照香港体院的愿景,其肩负为特区政府执行精英体育培训的使命,致力甄选、培养和发展具体育天赋的运动员,并协助他们在国际体坛争取佳绩。
自2007/08年度,政府增拨更多资源作为改善对运动员的直接经济支援,为备战及参与大型运动会的精英运动员提供一个更稳定的经济环境。由2019/20年度开始,政府投放更多资源支援残疾人精英运动员。
政府按“精英资助”评核计划准则,每两年检视各体育项目的海外赛事成绩,以辨认达到国际水平的项目,并透过体院于亚运会及奥运会周期提供四年的稳定支援。“精英资助”评核计划准则为一个三层架构的机制,分别为“A*级”、“A级”及“B级”。而击剑项目属于“A*级”。
除了政府提供资源支持以外,许多从内地南下的国家级运动员,则是从人才方面提升了香港体育的水平,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都进入到教练工作当中,为香港培养新一代的运动员。剑乐会创始人、江旻憓的启蒙教练陈伟劲就是1990年代中国国家队的击剑选手。
在双管齐下的努力下,初见成效的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香港队取得8金15银17铜的历史佳绩,亚残运会亦有28面奖牌。当时香港体院与恒生银行发放了合共1030万港元的奖金予亚运会各奖牌得主。
其中,击剑项目取得了2银5铜,当时的体院击剑总教练王锐基(前中国队体操名将周平的丈夫,艺人王嘉尔的父亲)接受港媒《明报》采访时指出,本次香港击剑队的成绩为历届之冠,更是首夺银牌,而港队参加亚运的前两年已经开始部署,先后到内地进行密集训练和交流,在出战亚运前更特意到赛事场地熟悉环境,找广东队陪练,使得运动员无论在技术、体能和心理质素等各方面均明显提升。
▲2024年,香港体院资助36名全职击剑运动员
而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香港对精英运动员的扶持又更上一层楼。谭祺臻提到,从2016年开始,代表香港击剑队参加世界杯的公费选手名额由4人增加到6人,大奖赛名额则从2人增加到4人,运动员受到资助的资源有所增加。
而到2024年,香港体院在A级精英项目共资助了373名成年全职运动员,其中击剑项目有36名,人数仅次于橄榄球。从这些项目的整体趋势来看,青少年组选择成为非全职运动员的居多,成年组则以全职运动员为主。
而选择成为全职运动员之后,运动员可享受体院给予的奖学金、住宿、教育、医学等综合性支援。
运动员通过受邀的方式进入体院加入香港队,首先就是要获得前八名的资格。香港大大小小的俱乐部有40家左右,这是击剑运动员日常集训的地方。谭祺臻提到,个人一般是通过俱乐部参加本地的各种比赛,积分排名前八名就可以受邀进香港队,运动员必须在体院进行一定时长的训练,以月为单位计算,全职每月100小时,兼职则是每月70-80小时。如果时长不达标会收到警告,多次不达标可能会被香港队除名。
运动员日常还是会回到各自的俱乐部训练(教练一对一教授学员)。像江旻憓在进入香港队之后,除了在体院的训练以及大学学业以外,平常也会回到俱乐部与其他运动员进行实战,在十字韧带受伤康复期间,陈伟劲也会与她进行竞技、心理等问题的沟通。
起初是兼职运动员,之后如果想申请转为全职运动员的话,只需再签一份合约,全职的名额不设限制,供运动员自己去选择,香港运动员的排名每年都会重新结算一次。因此,香港运动员只要每月的训练时长达标,学业与运动之间是有机会做到不相互冲突的。
不只是击剑,在体育学院里面的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形式,这也助推了香港的运动竞技水平一点一点往上走。
体育成为升学的加分项,鱼和熊掌兼得
香港体院相信,运动员在投入全职训练之余,亦能兼顾学业发展,并取得最高水平的成绩。敢于提出这个愿景,除了双方的时间能够错开以外,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体育可以成为升学的一个加分项,除了学业考试取得好成绩,搞好体育也是升学的另一条通道。
谭祺臻告诉懒熊体育,在香港如果学习考试和体育训练有冲突的话,运动员不会完全放弃训练,毕竟体育有可能会成为升学的加分项。
“如果俱乐部的孩子进了香港队,参加了亚洲、世界性的比赛并拿到一定成绩的话,对升学是有帮助的,体育成绩会成为减分录取的参考依据。如果他们就读的学校比较注重体育,校长还会写推荐信给大学。”他指出。
香港队不少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都“文体兼修”,据《香港01》报道,张家朗初中时就读英华书院,其后转到林大辉中学,他在中四决定退学转为全职运动员;另一位花剑选手蔡俊彦本打算先读完大学再转全职,但由于参赛时经常体能不足,他改变想法,于2018年转为全职运动员。
当然,学霸江旻憓是个例外。接触击剑之前,她尝试了许多运动,包括舞蹈和跆拳道,并获得了跆拳道黑带。11岁开始接触击剑,并一直坚持下来,同时做到兼顾击剑与学业。江旻憓在英基沙田学院读中学,IB考获41分(满分45分),没有靠运动员途径,以学业成绩考进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完成学士学位后,她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并于2021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法律博士课程(J.D.)。
在内地,如果是身处俱乐部的孩子,学业与体育训练往往很难兼顾,通常只能很早就舍弃其中一边。
据三体云动发布的《2022·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全国击剑类体育场馆共有640个。而据懒熊体育了解,击剑俱乐部数量更多,很多都是单店模式,连锁规模最大的是专注于击剑启蒙的万国体育。
▲男子重剑U14的积分排名,俱乐部和专业队不相上下
▲男子重剑青年组的积分排名,少见俱乐部的身影
上海昂熹国际击剑俱乐部的创始人Rachel对懒熊体育表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俱乐部的孩子跟专业队的孩子之间水平差距不是特别大,甚至可能会超越专业队,因为大家都保持训练和参赛。可到了16岁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层,为了备战高考,俱乐部的大部分小朋友必须要全身心学习,于是放弃训练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学习优秀的是没有受影响的。
这种断层其实也会影响到专业队的人才储备,毕竟从俱乐部直通国家队的人太少了。
2012奥运会男子个人花剑金牌获得者、女子花剑国家队教练雷声对懒熊体育表示,虽然现在出现两个比较突出的运动员,但是香港队整体实力还不够国家队强,不过香港的优势是从青少年开始就会自费或公费参加很多国际性的赛事,获得大赛经验。内地很多省队出身的运动员都是成年来到国家队后才接触国际赛事,导致对技术的理解和打法跟国际不太接轨。
Rachel则表示,俱乐部的青少年也有自费去参加国际赛事的。香港地区是只有俱乐部一条通道直通香港队,内地是有俱乐部和传统专业队两条通道,二者之间也会产生一些联动,比如专业队进行选人时除了少体校,还可以从俱乐部直接选,俱乐部的孩子也有从青少年时期就进入专业队训练的。
“对专业队来说,其实是可选的基数增加了。只不过,大部分家长只是让自己的孩子把击剑当做业余爱好,为了走专业路线而去训练的比较少。”Rachel说。
关于内地的体育升学,当下主要有三种方式——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特招)方式、体育统招和体育单招。升学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而且以基础体育项目为主,像击剑则并未纳入考试范围。(延伸阅读:清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源自特招改革、带来行业利好)
谭祺臻也认为,香港政府在助力体育发展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方面。目前,香港青少年击剑运动员正在逐渐增加,比赛的数量也是如此,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比赛。不光是击剑总会,俱乐部之间也会组织赛事,在学校放假期间更多,以前只能办一天的比赛现在可能要持续两天。但政府针对青少年比赛的资助仍然比较少,除了参加世青赛、世少赛以及亚洲同级别赛事外,其他国际比赛仍然需要青少年运动员自费参加。
但香港也的确在努力当中,体院新建的体育大楼即将在今年落成,而旧乒乓球馆则会改建成击剑馆。体院旧有的击剑馆只有13条剑道,最高峰时需要供200多名运动员一起使用,一些运动员可能一个上午只能轮到一到两场的实战机会。新馆的落成将大大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质量。在升级的设施和培养计划下,未来香港的击剑水平还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