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12 16:34

学术酒吧:走下孤独的塔尖,逆转学术的想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作者:晚风,头图来自:豆包

文章摘要
酒吧学术讲座打破传统,提供轻松社交与学术交流。

• 🍷 酒吧环境中的学术交流,打破传统严肃氛围。

• 💡 古希腊到现代,酒吧讨论学术有历史传承。

• 🌟 学术酒吧为青年学者提供平衡学术与生活的平台。

在酒吧听学术讲座是什么体验?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人们会认为学术讲座应当在大学、礼堂或书店等场合举行。然而,近期兴起的“酒吧讲座”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将学术讨论带入了轻松的酒吧环境,成了各类青年学者、文艺爱好者、打工人聚集进行思想交流的地方。


主讲人通常名校博士起步,甚至是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的资深教授或专业学者,涉猎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数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他们在吧台上分享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见解。听众不受身份限制,只需在酒吧消费即可享受学术氛围。在柔和的灯光下,人们围坐一桌,一边小酌一边聆听讲座、交流观点,学术配酒,越喝越有


(网络图片,印在纸巾上的讲座问题)


不出意外的是,“学术酒吧”这个新风向很快得到了网友密集的吐槽和鄙夷。有人说这是为了纯纯的strong,有人说这是表演型人格的聚集地,还有人说这是智性恋的最新时尚单品。


当我们将目光越过学术的浮光、碰撞的酒杯和纷繁复杂的声音,酒吧学术活动风行背后所彰显的当代硕博、青年学者等面临的文化困境和生存困境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


“自由”与“作秀”间,打破学术与现实的边界


人们对学术酒吧的批判,或许映射出对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学术的一系列错误想象。


在许多人眼里,学术是严肃认真的,甚至该是连续的,不是手段,而是内容,不在于个体的人,在于承载内容的显现。似乎如果只和参差不齐的人们谈论世界“无用”的东西,那么谈论的重点就不在于学术层面的创新进步、批判反思,因而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在酒后便会消散得无影无踪。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一切不过是一场作秀,本质追求的不过是自我意识转瞬即逝的浅显满足。


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人们把“学术”这个名词过度高贵化、纯净化了。在他们看来,做学术就该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学者要严肃克制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才能做出好的学术。而在学术酒吧中,在酒吧分享或聆听、交流的人被想当然地冠以“精英”“高知”的头衔,人们想象他们在酒吧这种漫谈或休闲的场合中高声分享自己掌握的拗口的概念或炫目的说法,让这种集会在互联网上仿佛蒙上了一层自恋的底色,学术的意义虚无缥缈地飘在酒精社交局里,没有实际意义。


(微博截图)


实际上,在酒吧讨论学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会饮篇》中的“Symposium”一词,就是指在庄重仪式后人们饮酒聚会并讨论问题的学术活动。19到20世纪,以萨特、海明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也喜欢在酒馆、咖啡馆等场所聚会,在觥筹交错间碰撞思想,生发出影响西方现代文明走向的各种思潮。放在现在,如果常去主题酒吧,你必定可以见证无数个针对特定主题的高谈阔论。“学术酒吧”的出现,只不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命题作文的机会,让人们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象牙塔,更多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酒吧里听一场学术讲座,听到兴头上在微醺时刻大胆开麦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少人之所以选择在此畅谈,不是拘泥于“买醉”,更多是为了追寻一方天地,可以进行相对平等、自由、轻松的讨论和交流。


至于基于这一场景进行的同时,精英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展演或是几张照片的炫耀,或许只是少数人关注和考虑的重点。对更多人来说,这也许只是一个有趣的夜晚。知识还是照片,都看自己的选择。


重建秩序感,攀登学术阶梯的歇脚处‍


在学术酒吧现象的背后,我们能够窥见新一代年轻硕博研究生的生活态度和他们所面临的科研压力。这些年轻学者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在寻找生活的平衡和个人的情感出口。


象牙塔内的运作机制内隐着博士生应遵守的“读博时钟”和道德承诺。相比于真正从事一些实践活动,每天沉浸在文献与论文之中,的确让人难以产生实感。漫长的时间投入和收获的反馈不成正比,学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时间一长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和虚无的状态。于是,很多博士在网上活成了旅行博主、健身博主,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锚点,对抗这种无序和不可控感。


硕博和青年学者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还来自于社会的期待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焦虑。他们面临着学术生涯中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沉没成本有着复杂的、极其个人化的道德感知,也许还会被学业失败的恐惧和危机所折磨。


由此,小酌也成为了一些年轻学者寻找写作灵感和解压的方式之一。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在读的高校学生晒出酒和研究文献的合照,并自嘲为“学术酒鬼”“烟酒生”的图文屡见不鲜。


参加学术酒吧活动,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攀登学术序列阶梯路上的一个歇脚处,是他们在学术压力和生活乐趣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尝试,是他们对抗无序感的尝试和找寻意义的方式之一。


‍剥开自我的茧,走下塔尖的孤独‍


无论是硕博还是青年学者,他们都在研究着自己的小领域,每个人的领域都互不相干,哪怕有交集,也只是浅层的联系。到最后,只有自己最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和自己的论文、思想就是整个世界,因为博士项目需要创新,而不是重复。


不只是博士,随着步入社会,我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无时无刻、不分四季地深耕着自己的那片田地,想让这田有个好收成。外界的声音早已被自己耕种的辛劳隔开。这里发生了什么,那里怎么了,谁有什么变化,统统都不理会了。最终,我们用自己的学识、成就和经历织就了自己身上的茧丝,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知识的茧,身份的茧,职业的茧,思想的茧,我们只能依赖这些茧。因为它代表我们的认知,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探头看看那个时常被我们忽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通过学术酒吧,人们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交模式,去和不同身份的人对话,去阅读研究领域之外的书,听听不同的声音。


与正规学术会议不同,学术酒吧中的讲座与讨论没有领导与大佬参会,有的只是志同道合的学友与自由观点的碰撞。这些东西也许不一定长久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但会成为伴随我们前行永久的、坚毅的力量。当我们谦逊而平等地与茧外的世界和人类建立联结,我们便能透过一层层丝线,感受更多的美好阳光,及其带给我们更多元的感知,也给我们更多的灵感。


要及时清理自己身上的茧,要相信自己与世界的互动。学识和经历的束缚越多,越是要像没有束缚一样地活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作者:晚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