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16 17:24

“谷子”为何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家宏心理,作者:商昔,头图来自:虎嗅(张一然拍摄)

文章摘要
年轻人沉迷“买谷”缘于情感寄托与群体认同。

• 🌟 虚拟角色移情:将情感投射于虚拟角色,获得共鸣与安慰

• 🏰 异托邦空间:谷圈提供了自由表达、情感寄托的私密领域

• 🔗 互动仪式链:通过消费和互动,建立群体认同与情感能量

近几年,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新风尚,叫“买谷”。


“买谷”、“吃谷”的人,被统一归为“谷圈人”。


一些家中有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家长,也可能从小孩口中听过这些词。


这个“谷子”可不是指吃的五谷杂粮,这个词源于日语中的“グッズ”(goods的音译),意为“周边商品”或“商品”。


简单来说,“吃谷”就是购买游戏、动漫、小说、摄影等二次元IP的周边产品。


近些年来,“谷子”更多指那些以动漫角色为中心、体积小、重量轻、材质不算昂贵的周边装饰品,包括海报、徽章、卡片、挂件、立牌。


谷子这个名称,本身也带着“精神粮食”的含义。


最近“初高中生为什么沉迷买谷”的话题,还冲上了热搜榜,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沉迷“吃谷”呢?他们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


移情与投射


对谷圈人来说,重要的从来不是那张纸,而是纸上印着的“自推”,也就是他们喜欢的角色。”


在购买谷子的过程,大部分吃谷人会选择购买固定的角色。


一个“盲盒”里可能会有10几个不同角色,但吃谷人只会去选择印有他们喜欢角色的那张小卡、徽章、立牌。


所谓“盲盒”,是指商家把多个印有不同图案、不同样式的周边放进一个玩具盒子,消费者需要通过抽取才能获得商品,抽取到的商品也是随机的。


也因此出现很多未能抽出特定角色而疯狂砸钱的行为,一些人也会戏称抽盲盒为“赌博”。


想锚定自己喜欢的那件周边,又不想去“赌博”的人,会通过“拼车”来获取特定的周边。


“拼车”是指为了抽到特定角色,先和其他人一起拼团,购买整盒商品,然后根据每个人认领的角色分配商品。


“拼车”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充斥着大量黑话,缺乏售后保障,一般全靠买家对彼此间的信任。


尽管如此,许多人依然乐此不疲,为的就是不必经受不确定性的折磨,直接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


 狂热的吃谷人大多是狂热的角色厨(某个角色的粉丝),他们会把角色当成自己的好友、恋人、亲属,与虚拟角色建立一种情感纽带。


这其实就是“移情”和“投射性认同”在发挥作用。


虚拟角色一般会有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小说、游戏、动画、漫画,许多人能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感动与共鸣。


一位b站up主“总之就是累了”讲述她阅读网文的体验:


“当你捕捉到某些人的命运里,跟你产生共振的那一刹那,当角色眼泪流淌下来的时候,其实不光是角色,你也在流泪,是你在他的故事里诉说自己没有办法诉说的痛苦,你自己没有办法意识到和察觉清晰的一些东西,他让你知道了。”


“那些美丽的瞬间让我没有办法不去期待它,也会让我没有办法接受,这就是一个取乐的东西,并不是说它在某个时间拯救了你,或者给你带来什么引领,而是它会告诉你,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人,这么一种关系,你看见别人的人生,然后你重新看到自己的人生……”


“虽然我可能没有办法以自己热爱的事情为生,但世界上是有的,你没有得到,但你还可以努力去得到,如果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你是连努力都无从谈起的。”


在我们喜爱某个角色时,我们能从他身上获得共鸣、安慰,以及引领,当年轻人在抒发对某个角色的喜爱时,他们抒发的其实是对他们理想自我的渴求,这是个虚拟角色,但他们获得了真实的感动。


这就是移情,在我们受到感动的一瞬间,其实是我们把过去属于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对他们产生了认同,我们得到了理解,我们补足了我们情感诉说不清的缺失的一角,因此我们同情或喜爱某个角色。


当然,有些喜欢上“自推”的人,一开始也并不一定是受了他们人格的感染。


可能仅仅觉得“柄图”(印在商品上的图案)很好看,或者觉得某个角色很好看,才开始去了解他。


可喜欢到最后,吃谷人基本都会赋予角色更多的意义,他们喜欢的,远不再是一张美丽的人像,而是一个具体的、生动的、被他们赋予了血肉与灵魂的人。


可以说,有些人与自推的邂逅,是一场“始于颜值,忠于品格”的旅程。


而购买谷子的行为,其实是把对虚拟角色的喜爱寄托到具体事物上。


移情进一步产生了,只存在于现实里的虚拟角色实物化了,变得可以被拿在手上,放在桌上。


这其实就和我们通过照片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一样,物品激发了我们对情感的想象。


异托邦:归属与认同的空间


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过“异托邦”的概念。


“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在场,没有真实位置的场所。


福柯如此解释异托邦:“在一切文化和文明中,有些真实而有效的场所却是非场所的,或者说,是在真实场所中被有效实现了的乌托邦。”


“乌托邦”是理想、遥远而不存在的,“异托邦”却是触手可及,存在于现实的,并且它是被人亲手实现的。


现在我们称之为“二次元”,过去称“御宅族”的这类群体,在网络社群和线下世界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异托邦”,其实就是属于二次元文化的圈子。


“谷圈”是这个圈子里面再细分的一个圈。


购买和收藏谷子,实际上是在构建独属于自己,或圈子内的异托邦,一个充满个人幻想与情感寄托的私密领域。


在学业、家庭、社会的压力下,青少年有时不可避免产生迷茫感,初高中又正是青少年们自我意识觉醒,开始确认自我、认知自我的时间段。


但在现实世界,当他们表达个性时,很容易受到打压。


他们需要一个自由抒发个人情感和喜好,并且能得到尊重的场所,对部分青年来说,谷圈就是这么一个能满足他们情感寄托、抒发情感、探索自我,并且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个性的安全空间。


在这个空间内,他们可以短暂逃离现实的规训,而短暂地与握在手上、这个超脱日常生活的、光芒万丈的角色达成联系,谷子成了连接现实与理想自我的桥梁,个体得以在其中实现哪怕是短暂的、星火即逝般的愉悦体验。


在这个圈子内,他们谙熟相同的故事,熟悉彼此的话题,能迅速找到共鸣,倾诉自我,同一个圈子的人,能理解你的喜好和烦恼,这可能是在现实世界或者其他圈子难以带去的。


罗洛·梅提出:人类有归属与爱的需求,我们需要寻求与他人的紧密联系。


对谷圈人来说,融入这个美好的异托邦,正是顺应了他们的归属与爱的需求,这种归属降低了孤独感,为他们带来支持和反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吃谷就是一种解决精神问题的良药,过度地将情感寄托在消费上,真的能完全填补青年时期的孤独和压抑吗?


在一篇讲述吃谷人故事的篇文章下,有位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图源微博)


或许买谷能为我们带来一时的精神寄托,一味地喂食空洞只会让空洞变得更加贪婪吧。


互动仪式链下的群体认同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仪式是一个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


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


“吃谷”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消费行为,它是嵌入在一系列社交互动中的仪式。


它具备互动仪式链所说的四个要素:


1. 多人聚集;


2. 对局外人设限;


3. 主题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


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在一个小圈子内,圈子里的人通过购买谷子的行为,表达对角色的喜爱,分享获得的快乐。


看起来很美好,不过想要一无所知地进入这个圈子,可能有点困难。


多数情况下,圈子设计的门槛和黑话是为了维持圈子的“纯洁”。


为的是不让不熟悉这个圈子的人混进来,破坏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规则。


“自推”、“吃复数”、“交肾”、“吧唧”、“初伤”、“捆”、“验尸官”、“排x”、“柄图”……


看不懂这些词,你可能都不清楚该怎么买谷、拼团。


简单介绍几个谷圈黑话:


自推:我所喜欢的角色

吃复数:购买多个相同的周边

捆物:若要买这个商品,就必须同时买走的物品

吧唧:徽章

初伤:出厂时周边自带的瑕疵,非到手人为所致

ysg:验尸官,指对周边品相过度挑剔的人。


他们也有一些圈外人可能比较难以理解的行为,例如“吃复数”,然后“摆阵”。


而“谷子”的价格在这几年也可谓水涨船高,一个印着角色头像的马口铁徽章,可能卖出15元到80元不等的价格,在二手市场中,还根据稀有程度、纪念意义、角色人气,被分为“同人谷”、“官谷”、“小稀有”、“海景房”等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进行二次售卖,其中“海景房”级别的谷子甚至可能达到几千的价格。


黑话让谷圈人与其他圈子的人分隔开来,宣告了他们的文化偏好。


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不受主流文化拘束的。


黑话是一种亚文化资本,拥有亚文化资本更多的人,能在圈子里获得更多的尊重。


黑话可以彰显你对社群的了解,意味着你在这个圈子待得更久。


“吃复数”、购买“海景房”是一种物品占有,能直接彰显对角色的喜爱,以及自身丰厚的财力。


在谷圈,有一部分风气认为,“吃复数”的人比“吃单数”的人更喜欢角色,购买越多的周边,越能表现你对角色的爱。


因为吃更多的谷,意味着你对销量做出了贡献,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角色,更有可能被“官方”看到,从而推出更多的周边、剧情、物料,对粉丝来说,这是一种正向反馈。


在日本,一些没有能力吃复数谷的粉丝,甚至会被圈子里的人嘲讽。


如果你根本不购买周边,或者说,没有为你喜欢的角色消费,那你基本上被排除在圈子之外了。


这也造成了一部分谷圈乱象,有些家庭并不富裕的人,学着那些能一掷千金的土豪购买了无数的周边、昂贵的谷子,所花费的远超自己的承受能力。


许多家长头疼的点也在于此。


如此大费周章地设计黑话和门槛,他们在圈子中能获得什么?


有四点。


1. 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体会到他们是被团结在群体中的;


2. 他们个人的情感能量能被看到,并获得认可;


3. 他们喜爱的角色,已经内化为群体中的一种“神圣物”,把他们牢牢联系在一起;


4. 当他们维护喜欢的角色时,能获得一种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的道德认同感。


在线上,谷圈人聚集在闲鱼、微博、LOFTER、Twitter等场所,在固定的小组中活动。


线下,他们主要通过漫展来达成交流。


他们通过构建独属于自己群体的平台、共同享有的一套文化符号,认可一套亚文化资本,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互动仪式。


这些共同的互动符号让他们感到自己与其他团体不同,又让他们感到团结而紧密,他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群体共享的情感能量。


随着互动仪式的产生,角色扮演爱好者也进而形成群体身份认同。


对谷圈人来说,“自推”有着更多的符号意义,为了偶像所进行的消费除了物品本身带给自己的情感价值,还能在圈子里获得亚文化资本,谷圈人吃谷,收获的是自身的自我控制、满足感,以及群体归属感。


可以说,吃谷这种消费行为建构了谷圈成员的群体认同感,每一次消费,都是在确认自己在圈子中的权重,他们获得了满足,但同时也有被群体绑架的可能。


 写在最后


吃谷是一种新的时尚,但将情感寄托在物品,是人类始终一贯的行为。


吃谷能为谷圈人带来自我认同、情感寄托、群体认同,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情感越发空虚、被群体消费观绑架的可能。


如果什么时候,我们能适当理性地消费,不再被群体的消费观绑架,不再只是为了填补无底洞一般的精神空虚,仅仅是因为热爱以及自我满足去吃谷,或许才能获得真的快乐吧。


参考论文

吴迪,严三九.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3):17-20.

卢刚,李婷婷.Z世代网络话语圈层的生成、特征与引导[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4):65-72.DOI:10.16034/j.cnki.10-1318/c.2023.04.0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家宏心理,作者:商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