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03 10:28

A级景区越来越多,为什么赚的钱却越来越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劲旅网,作者:陈杰tigereat,编辑:壮壮,题图来自:虎嗅(拍摄:萬一)

文章摘要
A级景区增多但收入减少,亟需改革提升质量。

• 📉 景区数量增加但收入下降,景区质量下滑严重。

• 🧟‍♂️ 大量僵尸景区存在,资源浪费且未能满足旅游需求。

• 🛠️ 建议改革评定机制,剔除不合格景区,提升整体质量。

8月30日,文旅部发布2023文化和旅游统计公报,其中一组景区类数据引起劲旅君的兴趣:


截止2023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5721个,实现旅游收入4068.7亿元。 


劲旅君查阅过往五年全国A级景区这组数据的变化,整理后结果如下:



透过以上数据,劲旅君发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实:


其一,国内A级景区数量近五年持续增长,疫情三年也未能阻止稳定涨势。


其二,国内A级景区不断增多同时,景区营业收入不增反降甚至越来越少。


从2019年到2023年,国内A级景区共计增加3319家,年平均增长量760家,新增数量最多的2020年达到930家,旅游复苏元年的2023年新增数量亦达到804家。


与国内A级景区数量稳定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A级景区整体营收不但没有随之稳定增长,反而深陷暴跌漩涡。刨除疫情三年不谈,我们来看报复性旅游消费最凶猛的2023年,当年全国15721家A级景区共创造了4068.7亿元的收入,平均每家A级景区收入规模为2588万元;而疫情前的2019年,当年全国12402家A级景区共创造了5065.72亿元的收入,平均每家A级景区收入规模为4085万元。


也就是说,2023年每家A级景区的平均收入规模仅仅是2019年同期的63%。


有人要说了,还不是因为这两年旅游消费降级得厉害,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一直没有恢复到疫情前。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国内A级景区收入远不及疫情前的一个重要诱因。但是劲旅君提醒大家,虽说大众旅游消费降级明显,但是对于优质景区的需求却是一路暴涨的。君不见今年暑期国内各大头部景区和博物馆依然一票难求,节假日优质景区还是人满为患,一批景区类上市公司去年就扭亏为盈。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内优质景区供给代表的A级景区还给出如此难看的收入数据,这个锅再甩给游客背就不合适了。



其实最初看到这组数据时,劲旅君心里蹦出个小小的疑问:


为什么疫情三年旅游业各项数据都在暴跌之时,唯独A级景区的数量还在稳定保持增长?


景区行业资深从业者S君的解释是,景区评A又不是上市,经营业绩只是国内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中的一项而已,因此疫情并不影响景区评A的各项流程。只不过要说起A级景区数量与赚钱之间的关系,从景区供给侧的角度来看,有个不可回避的直接原因:


A级景区的供给越来越“水”了。


这在国内景区行业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自从旅游景区A级评定标准出台之后,评A就成为所有景区面临的头等大事。一方面,景区评A能够带来肉眼可见的现实利益,例如快速提高景区知名度、帮助景区合法提高票价、合法引入更多赚钱二消项目等;另一方面,景区评A也成为当地见效最快的政绩之一,刺激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当地景区评A。


S君解释,景区评A有一套复杂且缜密的体系,但是大家只需要关注两个关键点:


A级景区评定从某种意义上是终生制的,评上了基本等于一劳永逸。


3A及以下景区A级评定的决策大权,其实掌握在地方相关部门手里。


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一个结果,国内3A及以下景区的数量近些年出发爆发式增长,一度占据A级景区90%以上的增量份额。要知道,从2019年到2023年,国内5A级景区数量从280家到339家,仅仅增长了59家,在A级景区增量中占比不到2%。


3A及以下景区供给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副作用之一就是A级景区整体质量严重下滑。


很多景区当时不惜重金、不计代价地为评A砸钱,一旦金字招牌到手之后,就只顾着利用这块牌子大肆揽客吸金,快速变现,根本无意在提升景区管理与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再加上景区原本就是个长投资回报周期的产业,更是无人在意景区真正的经营能力与营收能力到底是怎样的。


“如果给2019年到2023年新增加的3000多家A级景区做个全面的经营情况梳理,恐怕不赚钱甚至亏损的景区占比是个非常骇人的数据吧。”S君戏谑道。



不仅是新增A级景区质量堪忧,存量A级景区更是羸弱不堪。


A级景区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大尺度的整治风暴,让这个行业最丑陋不堪的一面被公之于众。


2016—2018年期间,当时的国家旅游局曾连续发起过几轮国内A级景区市场暗访与整治,结果短时间内将几百家在游客服务、景区软硬件、景区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A级景区掀翻在地,其中不乏山海关这样的5A级景区,3A及以下景区更是数不胜数。


有媒体为此疾呼,A级景区这艘大船,已经漏洞百出,摇摇欲沉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过往积累下来的这一万多家A级景区中,已经出现一个规模庞大的“僵尸景区”群体。


“僵尸景区”是指已经丧失实际经营能力,但是还没有完全死透的景区。这些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僵而不死”,你说它死了吧,平常也能够正常卖卖票,让游客游览参观;旅游旺季还能多买点票,甚至搞点小活动。你说它活着吧,景区既没有齐备的操盘团队,也无法提供任何多余的常规服务,更不用说增值服务。而且一到旅游淡季就找各种理由关门歇业,进入休眠状态,就像没死透的僵尸一样。


僵尸景区多存在于县市区域,以国营为主,曾经也是当地重金打造的王牌项目,很多也拿到2A、3A甚至4A的牌子,只不过后续经营中出现种种问题,再加上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利益纠葛,很难按照市场化手段破产清算,只能晾在一边,久而久之,成为不生不死的僵尸景区。


A级景区整体营收羸弱,僵尸景区的贡献颇大。


随着时间推移,僵尸景区正在成为景区供给侧的一大毒瘤,不但占用着宝贵的国家资源,而且还无法解决大众对优质旅游供给的需求。未来3—5年,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僵尸景区破产清算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种正常的市场化手段洗礼之后,再配合上多元化资本和有经验的操盘手团队,才能让僵尸景区重新变身景区优质供给,毕竟这些僵尸景区的资源禀赋并不差。



A级景区供给这两年加速“水”化,给消费者带来的一大直接影响就是,在旅游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大众旅游需求开始向确定性更高的优质景区进一步聚集。


大众眼里的优质景区包括过故宫为代表的国家级头部景区、老君山为代表的省级头部景区、海昌海洋公园为代表的民营大IP景区以及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网红景区等。


而此举又加剧了景区行业的“二八效应”,20%的头部景区垄断了80%的客流量,80%的中小景区却只能争夺20%的残余流量。


这种局面最受打击的反而是那些还在苦苦坚持的中小景区。


不久前,一家知名中型景区的操盘手Z君找劲旅君诉苦,自己这几年无论怎么努力,就算把所有能想到的招数都凑上,把所有能调动的内外资源都用上,撑死能够实现的业绩增幅只有25%,虽然和周边一片惨淡的中小景区比有明显优势,但是和周边的一家区域头部景区同期160%的业绩增幅相比较,差距大到要怀疑人生了。


S君向劲旅君表示,未来这些经营尚可的中小景区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就是,自己的客流源源不断地被周边区域头部景区的虹吸效应抓走。而且受到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小景区能够获得的资金、资源和关注度也将持续减少,导致其想要通过更积极的手段刺激营收增加难上加难。


“这些景区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想尽一切办法闯过这一关,晋升被消费者认可的优质景区;要么弹尽粮绝之后,衰败堕落,成为景区供给侧里又一个失败的案例。”


S君叹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顺利闯过关的景区少之又少。



A级景区困局是否有可解之道?


多位景区从业者向劲旅君表示,这个行业需要规则重建和彻底出清。


A级景区评定改革势在必行,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通过剔除不符要求者,缩减A级景区名额等方式,让A级景区这块金字招牌不再成为景区的终生制免死金牌,促使A级景区的含金量重新回归。


国家文旅部门还要在A级景区建立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监管整顿机制。实际上,2016—2018年国家旅游局的种种实践已经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案例,无论是对于5A景区的杀鸡儆猴,还是对3A及以下景区的批量摘牌整治,以及建立起来的暗访追查机制,都让A级景区们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景区服务与经营都获得大幅提升。


此外,国家和行业应该建立规范与制度,进一步鼓励景区资产改制与流动,打破一潭死水的状态,把优质景区资产从僵尸壳里解放出来,重新流入市场,刺激资本、人才、资源要素向景区行业加速聚集。


未来几年,我们不期待A级景区数量的再次增加,而是更乐见A级景区经营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才是真正的新常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劲旅网,作者:陈杰tigereat,编辑:壮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