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3-23 15:41

今天,这是刘亦菲的一星噩梦,明天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作者:毒sir,头图来源:《花木兰》


片红是非多。


《花木兰》躲不过。


今年全球范围内最受期待大片,命运多舛。


3月10号首映礼开幕,却无奈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哑炮。因疫情影响,紧急宣布全球撤档。




社交网络放出的第一波媒体评价或许有吹捧成分。但至少说明,这部经典动画真人版并非亮点全无。


《Insider》杂志记者:


《花木兰》是2020开年来第一部超棒的超级英雄电影吗?我觉得是,木兰能越过屋顶、飞檐走壁、弯弓射箭,她是一个厉害人物。


电影提醒着你:要忠于真正的自我,小女孩们将会崇拜刘亦菲。


《GeeksOfDoom》影评人:


最棒的迪士尼经典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之一,将女性力量的主题和动画版经典场景做了当代化的改编,以此将动画版和《木兰辞》发扬光大。


同时,摄影和战斗场景出挑,也颇有武侠遗风。


Sir还是那句话——电影成色如何,上映后见分晓。


任何未看成片,不基于影片本身的评价,大抵都站不住脚,且别有用心。


但荒蛮故事再次上演。


一小撮人开始对《花木兰》发难。


影片未映,差评先至,恶意一星,联合抵制。矛头不约而同指向花木兰扮演者:刘亦菲。



你肯定也有同样的疑问:神仙姐姐,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


理由哭笑不得。


01


“一星党。”


我们对这副面孔并不陌生。


从《战狼2》“一星召唤小粉红”,到《药神》“一星维持生态平衡”,再到《流浪地球》的“我给流浪屁球打一星怎么了”……


一星党之所以是一星党,在于他们的一星脱离电影本身,只有情绪发泄。没有输出观点,只有偏见的噪音。







这一次,他们的战场从豆瓣转移到IMDb。


哪怕影片尚未公映,也不妨碍他们秀操作。


大批用户涌入IMDb的《花木兰》页面,猛刷一星。


开分即触底。


2378个用户打出烂片也少见的2.5分,甚至一度跌破1.9。一星率高达83.5%。




要知道,电影至今为止只有首映礼上一场小规模放映。这两千多人是从哪看到?


显然,《花木兰》被“水军”了。


点开那些一星用户的页面,几乎都是刚注册账号。账号下面,有且只有一则关于《花木兰》点评。



再细看他们评价内容。


寥寥数语,言之无物,话里藏针,集中对准女主角刘亦菲——


“女主角的演技简直遭透了,表现不出木兰精神。”


“刘亦菲一如既往的烂。”


“刘根本不知道怎么演戏。”


“木兰,请你多上几节表演课。”



从刘亦菲的过往表现来看,她的表演确实称不上顶流,但,也不至于成为一部作品的短板吧?


更何况,《花木兰》应该是她这几年最下功夫投入的一场硬仗。


一部未上映的电影,揪着女主角演技,排好队形一星审判。


不难品出其中的针对性。



刘亦菲招谁惹谁了?


Sir翻遍所有的评论,捕捉到一些扎眼的端倪。


为什么给《花木兰》打一星?


“刘亦菲支持香港警察。”





没想到,群情激愤的导火线,竟是刘亦菲几个月前的一次公开表态——



早在去年8月,刘亦菲发出这条微博的时候,就在外网掀起波澜。


从刘亦菲本人,连坐到她主演的电影。


#Boycott Mulan,#抵制《花木兰》,一时成为话题刷屏国外社媒。



还有网友跑到迪士尼的官方账号下,讨说法。



直到首映礼当天仍有不少人举着恶搞刘亦菲的海报在场外示威、抗议。



以上种种,都是Sir最不愿看到的——


电影又一次沦为标榜立场、宣泄情绪的场域。


一星,与审美无关;抵制,与电影无关。


人格、立场、意识形态……动不动都可以放大、成为二元对立的靶子,在非理性的声音中,淹没作品。


但接下来的事态,更加荒唐。


一星党,引出了更多的一星党。


02


《花木兰》在外网遭到抵制,国内也风云涌动。漩涡中心,还是刘亦菲。


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这一次,同一个人,同一种态度,舆论却给她扣上完全相反的帽子。


之所以被盯上,因为她说的一句话。


首映礼上,刘亦菲接受《Variety》采访,被问木兰的座右铭“忠、勇、真”对她意味着什么。


她说道:“作为一名亚裔非常骄傲,一旦我们知道心中所想,我们就有机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自己。”



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Sir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反复读了三遍都没看出问题在哪。


但“课代表”来了。


他们圈出一个词:亚裔。集体发炮,一顿轰炸——


为什么不说华裔?


为什么不说中国人?


华裔/中国人的身份在你心中那么丢人?


一番声讨,扣上罪名:刘亦菲“数典忘祖”。




顺着这条线索,还有人为刘亦菲的话作了官方解读:“已宣誓效忠美国!”



Sir至今没理清这个逻辑。


刘亦菲说“亚裔”错了吗?当然没有。中国人、华裔都从属于亚裔。


注意,这些造谣的人都只截取了刘亦菲接受采访的一个词。


但她只说了这句话吗?


刘亦菲说出“亚裔”这个单词的时候,停顿了几秒钟。并非下意识的惯性反应。而是思考后的选择。作为国际大片的女主角,在好莱坞话场下,她有意为更大的群体发声。这个停顿,代表她的谨慎。她知道,话筒连接的是日趋紧张的全球政治正确环境。她想努力做到不出错。



没想到,她还是“错了”。


坦白说,Sir甚至不希望刘亦菲有这样的一个停顿。


但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环境——


当私欲凌驾理智,情绪挤压思考,舆论掌控权力,让想说话的人沉默,让不得不说话的人只能说场面话。


一星党的目的,不是压过所有声音,是只有“我”的声音。


这段采访还有后续。


随后关于疫情的问题中,刘亦菲大方说出自己还有亲人在武汉的消息,也没有试图否认自己武汉人的身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狭隘的主义,只认准狭隘的表达。


紧接着,是我们熟悉的操作。翻出国籍(刘亦菲小学毕业后就随母亲在美国生活,国籍出道前就是美国),咬死她“叛国”。又是一波抵制浪潮。


“《花木兰》最好别上映。”


“上映了也不会买单。”


还有把国籍说错的……




这种操作让Sir想起微博前两天很火的一张表格,上面列出了一众改变国籍的中国明星名单,看似“凿凿有据”,但好像混进了奇怪的东西……


名单上赫然出现了:孙燕姿、林俊杰、金城武……


Sir当然不是说那份名单只要剔除这些名字就合理。无论是刘亦菲的“腹背受敌”,还是一波又一波盲目的党同伐异,都折射出当下愈发失控的舆论场——


没有讨论,只有讨伐。


没有理解,只有对立。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03


这些本该是孩子都懂的道理,被大多数成年人遗忘时,我们只能重新拿出那份宠溺和温柔。


道理,都来自迪士尼电影。


无论是这次的《花木兰》,还是会过去的杰作,它们都被认为是迎合孩子或青少年的作品,带着天真或幼稚的世界观。


真是这样?


实际上,许多迪士尼电影,带着成人眼光去看,其实很尖锐。比如《疯狂动物城》。


小朋友看,它是一座充满想象力的动物乐园。大人看,它实则是一次试图与对立和解的现实寓言。



兔子朱迪第一次走进警局面对的是什么?


胖乎乎的豹警官很nice,一顿猛夸:你比我想象中的还可爱!



兔子朱迪却感到被冒犯。


她说的话,影射长期存在于美国的种族偏见:兔子可以说别的兔子“可爱”,但别的动物那么说就有一点……那个……



注意豹警官的反应:惊恐、捂嘴、消声。



过度政治正确化的后果,就是人人自危。噤若寒蝉的背后,是任何“欠妥”的话语都能引爆对立争端。


而此时的朱迪,也是这大部队中的一员。


没错。她不是童话中没有缺点的公主,只是和我们一样,会被各种“主义”麻痹的普通人。


小孩子看《疯狂动物城》可能会爱上故事的主角,天真、勇敢的兔子朱迪。成年人呢?


Sir以为恰恰相反。


每个人都该警惕成为此时的兔子朱迪,被宏大的愿景和集体意志裹挟,反而催化了对立和分裂。


我本来想让世界更美好的,可现在 我想我搞砸了


相比之下,另一个主角却让人看到希望。


狐狸尼克作奸犯科,趋利避害。但当他真正面对威胁时,体现出的却是包容。被其他食肉动物攻击后,他的态度——


我跟你说,你过于激动了,但是没有关系,我会给你点空间


空间。


表达的空间,讨论的空间,求同存异的空间。


再比如,《冰雪奇缘》。


小朋友看,这是一个绚丽神奇的魔法世界。大人看,却是一则被偏见诅咒的残酷物语。


偏见来自什么?


——恐惧。


艾莎出生就拥有未知的,让世俗恐惧的力量。她被当作怪物囚禁在深宫。此时,妹妹安娜出现了。她被艾莎伤害过,也在外界对姐姐的各种恐怖形容中长大。但她没有与偏见为伍,当艾莎失控,她义无反顾,策马出城。于是,在妹妹的支持下艾莎才得以真正成为“公主”。


不需要再去取悦谁,也不再依附于外界。


这是迪士尼公主真正回归到了“我”本身,开始思考和探索“我”自己。



艾莎,鼓舞了世上无数女生的公主梦。但安娜,才是故事里真正残忍的镜面——


如果没有她,会怎样?


最后,迪士尼动画版的《花木兰》。


小朋友看,它是温柔与勇毅并存的英雄事迹。大人看,它却是一次自我意志对世俗规则的挑战。


她的敌人是谁?


以前看,你可能以为是侵略国土的匈奴人。现在看,“敌人”无处不在——


电影里,以样貌判断能力。


只有一个年轻英俊的男人。李翔。其他男人形象长这样……



电影里,用肤色代替阵营。


敌人,是肤色最深的匈奴人。友军,是肤色较浅的军队。而伪善的权贵,则永远挂着肤色惨白的精致妆容。



电影里,性别永远对立。


当李翔发现花木兰的女儿身,之前的暧昧情愫瞬间撇清。他把她一个人扔在了雪地里,不顾死活。



这便是电影埋下的“假想敌”——


以貌取人的偏见,以肤色论高低的歧视,以性别换取尊严的传统。


为什么迪士尼要在电影里埋下这些细节?好好讲个童话不好吗。


在Sir看,这才是迪士尼真正有魅力的地方——


它让每一个被情绪侵蚀,被欲望裹胁,被僵硬的成人世界的规则所捆绑的人,体会到一种震动。这种震动我们曾经相信过,这种震动小孩子都懂。它不就是真、善、美?它不就是对自我坦诚,对他人友善,对世界形形色色的丰富宽厚,乃至感动。


Sir在当年大范围给《流浪地球》刷一星的文章里引用过一句话。出自电影里的人工智能Moss: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


当然是奢求了。


疯狂的口号当然比缜密的逻辑更有传播性。


极致的情绪当然比复杂的现实更具感染力。


但也因为“堕落”是如此轻而易举,抵住诱惑,守紧底线,一步步缓慢向上,才配得上胜利的掌声。我们的童年,无数次被这样的掌声打动。他们的童年也不可或缺。


兔子朱迪可以和狐狸尼克幸福地生活下去;艾莎可以做自己的女王;花木兰,无论是哪国人,她都能成为英雄。


这是贯穿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童话,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接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作者:毒sir,点击原文链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