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6-01 14:04

连你都听说了那些亚文化时,它们已然主流了

有两件热议的事,我觉得,至少,没有现在表现出来的那么值得讨论。不是说它们绝对不适合所有人讨论,而是对于我和比我更年轻的、新媒体从业者们。



亚文化?90后?

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群体对他们感觉陌生的新力量的称呼。“亚文化”的存在是过渡性的,因为亚文化很亚很冷门的时候,主流文化是不屑于把它们当做“文化”的,而已经肯称之为“亚文化”时,往往就是已经感觉到了对方威胁,话语权正在向对方转移的时候,也就是说,亚文化就快要变成主流文化了。

也就是说,别以为恶补了AB站、会用累不爱,就有资格过来人状教育别人赶紧补课90后、亚文化。这些已经主流了。主流肯称陌生力量为“亚文化”的那天,往往是话语权已经在向对方转移的时候。早年的月亮组、小粉红,后来的S1,连叫宽带山这么市井名字的社区里,都藏着一撮撮你闻所未闻的高能大大,对着屏幕对你不屑的一嗤。而列出这些名词时,我相信我已然遭受某些我所不知的大大的嗤笑了。

用90后来概括这些消费或者文化趣味,这种区分太轻率。大量外人以为只有90后在泡的产品与社区里,用户是70后到00后全年龄段的。七八年前就已经有个很冷门的玩二次元、架空、同人的小社区,里面的女性用户们自称怪阿姨,而他们所玩的、聊的话题,前卫、小众到85后们都未必听过。

为什么用年龄去概括这些拥有陌生审美与趣味的消费群体?是因为主流人群突然发现一群异端时,他觉得最直观的差异就是年龄差异。实际上,隐形亚文化控就像你身边还没出柜的小gay一样,远远不是年龄段所能归纳的。一个32岁的、要时刻展示自己的权威感和专业素养的资深律师不能告诉同事与客户他在家疯狂收藏动漫周边,因为这种非理性的狂热会给他的职业身份减分。他所在的社群会降低对他的认同感、确定性。

但一个同龄的、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办公桌上摆满了限量版的手办,他收获的就会是仰慕。就算有同事真心认为幼稚,他也不太敢说对方是亚文化。在那个场景里,可能反对者才是亚文化。

所以,亚文化不是按年龄分的,是按场景分的。亚文化的本质是场景文化。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一群人先因为某种共性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更多维度上发生交集。比方你我都喜欢《鬼灯的冷彻》,我们在豆瓣的同个小组里相遇,聊着聊着发现在豆腐脑上是死敌,发现你做电商我做物流,再聊说起我想换工作,而你刚好能推荐,等等。

而这些文化群体里不少人是同时混几个场景社区的,他们中的一些会尤其有表达意识,还有一些特别有分享意识,它们就能成为这个场景社区里的内容节点,这就是媒体了。


媒体生存战之争?

传统媒体怎么办、新媒体也在传统媒体化、自媒体泡沫是不是要过了,这类问题对已经适应了互联网节奏的媒体人来说都不重要,你已经上岸了。你所担心的无非是个人价值变现的问题。

我认为有三种出路:

1 价格体系在改变。你的供职机构是会给他认为的好内容付费,虎嗅现在给一个好编辑开价不低,而不断涌现的有媒体属性的创业项目也在抢人,这些争夺在促进行业价格体系的重构。所以如果你愿意等,那就是找到你所擅长的好内容,往死里整。等好价格来找你。

2 被包养。不是现在软文那种低技术性含量、低人格的被包养,而是一种品牌代言式的合作。大量2C的消费公司正在做市场,发愁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等这群公司醒悟过来的时候,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和想要表达的形象去包养某类型的内容跟趣味,也就是内容的生产者。
在这里面,企业买的不是你的软文,而是一种隐性冠名,用你的内容个性给产品品牌着色,生产的内容跟品牌本身并不直接发生关系,你还继续吟诗作对编故事嬉笑怒骂。这种走法,类似俄罗斯贵妇供养柴科夫斯基。

这个模式,适合内容上离商业比较远的内容生产者。在这种模式里,形象广告是从以往以前的15秒,被拉长到了你的整个合约期。你所展露的审美与个性,就是品牌想要给它的用户找的引领感。你好玩,调皮的产品就喜欢你。你文艺,清新的产品就喜欢你。你会很有情怀的骂人,咳,全世最好的锤子注意你很久了。

3  骑驴招马。做媒体尤其是商业媒体,是一个新人理解市场、跟你的目标雇主搭建关系的最快捷路径。如果你一开始很明确的就把媒体这件事当做跳板,那就尽量在某条垂直线上,用两到三年做成专业人士。这种做法不但会让你想去的公司对你青眼有加,你的供职媒体也会觉得你的价值在非线性增长,退一万步说知道你有想走的心,老板也说不出什么来,要想留你只能加价到你满意为止。

在决定了做媒体的共识下,你要想清楚的只剩自己要做平台还是做内容。

平台可以做什么?隐藏自己的立场,但在运营里发扬自己的趣味,引导同好在这里产生关系,做社区。这个社区一旦吸引到了有质量的内容生产者,你还可以做经纪。机构型玩家适合做平台。而媒体人如果你想做平台或社区,那你基本是往产品转了,这里不用展开讨论。

如果选择做内容呢?如前面所说,在某一个文化群体也就是社区里,有表达意识的人会成为原创者,而有分享意识的人呢,会成为“内容节点”,他们会承担起不同文化圈子之间的内容交互的节点,你不需要是原创作者,但你提供了一种导读机能,比方说,转发了一条微博,并写上了你转它时想说的话,那对你的粉丝来说,你就也已经是内容提供方。他们想看的是,今天你又推荐了什么,你会怎么说。

关于做内容,我时时自我提醒说,内容要有产品意识。具体来说:

1 试着想明白你的受众是谁。不要跟随他们,说“你饿不饿我下碗面给你吃呀”;要引领,说,走,爷带你去吃全帝都最好吃的麻辣小龙虾。
2 你的内容要有或者你认同的趣味和人格,并有意识的“表演”它。
3 用一些细微的固定标准来驯化你的跟随者。这是种无形的个人签名。比如说,永远57秒的音频节目?
4 自我训练。比如协奏的文法、节奏、取舍,使之更成熟。



根据某小范围交流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